期刊文献+

探寻第三场所:一个空间可供性的视角 被引量:14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以空间与传播互构为路径,本文集中关注如下问题:城市居民如何可能在其生活中获取具有第三场所性的空间体验?为此,我们进一步挖掘奥登伯格的“第三场所”概念的理论蕴意,将“第三场所性”阐释为一种空间的可供性,即行动者可能镌刻、挖掘并实现的展开社交、建立联结、培育情谊、形成归属感的空间潜能。在此基础上,我们结合地理符号学的逻辑和语汇,论述这一可供性如何在不同符号系统交织所形塑的人与场所的互动中生成。最后,我们描述并解读对上海市嘉定区“我嘉书房”这个“社区公共文化场所”的观察,以之为示例,展示本文所阐述的理论视角如何可能落实于经验研究。
出处 《新闻记者》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45-64,共20页 Shanghai Journalism Review
作者简介 於红梅,上海政法学院上海纪录片学院副教授;潘忠党,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校区传播艺术系教授;陈意如,上海政法学院上海纪录片学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21

二级参考文献193

共引文献655

同被引文献345

引证文献14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