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污名化反映了一种特殊的社会互动关系,其本质是一种单向"命名"的权力关系。在不同的社会权力结构中,污名化的对象指向是存有差异的。但就现有的相关研究而言,大都只将考察的目光聚焦于社会边缘化群体,并囿于"强→弱"二元权力结构中的单向思维,而忽略了网络时代正演绎着的另一番近乎逆反的污名图景。本文以"李刚门"事件为个案,通过对整个事件演变过程的细致描述和深入分析,认为"李刚"的污名化是"网络暴力"的一种风险效应,它是经由群体认同的分化、网民情感的动员以及网络话语的垄断等一系列网民交互过程演化而成的社会后果。同时,这种污名化的行为主体具有明显的草根性、非理性和抗争性等特征,实质是断裂社会民粹化的一种潜在病兆,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并在社会治理过程中加以审慎对待。
出处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0-57,共8页
Journal of Zhejiang Provincial Party School
基金
笔者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风险社会视域中的‘网络暴力’问题及其治理研究"(12CSH048)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姜方炳,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市情所助教,主要研究方向为发展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