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规范保护目的理论在违约损害赔偿中的适用——对可预见性规则的反思 被引量:21

Application of the Theory of Protection Purpose for Contract Breaching Damages:Reflecting the Rules of Predictability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损害赔偿本质是对损害风险的合理分配。可预见性规则的实质在于当事人对损害风险的承受意思,但对损害的预见并不必然等于对损害的承受。当事人是否具有损害承受的意思,首先取决于合同约定。如果合同没有明确约定,须通过补充解释确定合同的保护范围,确定损害的分配。合同保护范围的确定,应区分合同所创设的风险和一般生活风险。在区分时需要考虑标的物的价值、对待给付以及行业习惯等因素。因交易链延长而带来的损害风险,应借助替代交易的损害计算方法合理限定其范围。对个案实质合理性的平衡可借助与有过失规则来实现,避免公平原则的滥用。从合同保护目的的角度认识可预见性规则,会产生损害赔偿内在体系的统一效应,为统一损害赔偿体系的构建奠定基础。
作者 徐建刚
出处 《清华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05-120,共16页 Tsinghua University Law Journal
基金 2020年度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民法典概括条款的识别与适用”(20FXC021)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徐建刚,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讲师,法学博士。
  • 相关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142

共引文献288

同被引文献405

引证文献21

二级引证文献58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