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为您找到了以下期刊:

共找到6,786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贺讯
1
河北农业科学 2025年第3期F0003-F0003,共1页
据河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冀新广发〔2017〕488号文件,《河北农业科学》“粟类作物”栏目被评为“2015-2016年度河北省期刊名栏目”。
关键词 期刊名栏目 河北农业科学 粟类作物 河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贺讯
2
河北农业科学 2025年第1期F0003-F0003,共1页
据河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冀新广发[2017]488号文件,《河北农业科学》“粟类作物”栏目被评为“2015-2016年度河北省期刊名栏目”。
关键词 期刊名栏目 河北农业科学 粟类作物 河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粟负泥虫成虫触角感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3
作者 刘佳 白辉 +6 位作者 马继芳 王永芳 刘磊 张梦雅 曹艺轩 董志平 李志勇 河北农业科学 2025年第1期70-77,105,共9页
粟负泥虫是谷子上的主要害虫,对谷子产量和品质均构成了严重威胁。为了明确粟负泥虫雌雄成虫触角感器的类型、数量、分布及形态特征,利用扫描电镜观察粟负泥虫雌雄成虫触角的结构特征,以及触角感器的类型、数量、分布及形态特征。结果表... 粟负泥虫是谷子上的主要害虫,对谷子产量和品质均构成了严重威胁。为了明确粟负泥虫雌雄成虫触角感器的类型、数量、分布及形态特征,利用扫描电镜观察粟负泥虫雌雄成虫触角的结构特征,以及触角感器的类型、数量、分布及形态特征。结果表明:粟负泥虫雌雄成虫的触角均为丝状,由柄节、梗节和鞭节组成,鞭节有9节,其中,雄成虫的触角长度(1967.53μm)略长于雌成虫触角(1916.10μm)。粟负泥虫触角上共分布5种类型感器,分别为毛形感器(4种亚型)、刺形感器(3种亚型)、锥形感器(3种亚型)、腔锥形感器(2种亚型)和Bohm氏鬃毛。雌雄成虫触角感器的种类相同,但雄虫触角上的感器分布较雌虫稠密。本研究为进一步探究粟负泥虫感知寄主挥发物或性信息素的嗅觉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后续开发基于嗅觉行为调控的绿色防控技术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粟负泥虫 成虫 触角 感器 扫描电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节水大粒冬小麦种质衡4568选育创新及育种应用
4
作者 李强 孟祥海 +5 位作者 李丁 赵明辉 沈椿才 尹焱永 李准根 乔文臣 河北农业科学 2025年第1期90-93,共4页
大粒冬小麦新种质衡4568,是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旱作农业研究所采用跨区域组合配置策略、利用水旱交替选择法、异地鉴定法和粒重节水指数(WSIK)培育的节水、抗逆、耐热优异种质。其千粒重高且稳定,粒重节水指数高,被省内外多家单位引种并应... 大粒冬小麦新种质衡4568,是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旱作农业研究所采用跨区域组合配置策略、利用水旱交替选择法、异地鉴定法和粒重节水指数(WSIK)培育的节水、抗逆、耐热优异种质。其千粒重高且稳定,粒重节水指数高,被省内外多家单位引种并应用,共审定品种5个、创新种质3个,具有较好的育种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水 大粒 粒重节水指数 衡4568 冬小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棉蚜蚜小蜂在不同变温条件下的适应性评价
5
作者 方美娟 何晓庆 +4 位作者 刘冬 贾敬亮 师博涵 张鹏程 王玉波 河北农业科学 2025年第1期66-69,100,共5页
棉蚜蚜小蜂(Aphelinus varipes)是蚜虫的天敌。为了明确棉蚜蚜小蜂对不同温度条件的适应性,将棉蚜蚜小蜂分别放置在温差10℃(变温20-30℃)、温差5℃(变温22.5-27.5℃)和温差0℃(恒温25℃)3个温度条件下,调查棉蚜蚜小蜂的寄生、成虫寿命... 棉蚜蚜小蜂(Aphelinus varipes)是蚜虫的天敌。为了明确棉蚜蚜小蜂对不同温度条件的适应性,将棉蚜蚜小蜂分别放置在温差10℃(变温20-30℃)、温差5℃(变温22.5-27.5℃)和温差0℃(恒温25℃)3个温度条件下,调查棉蚜蚜小蜂的寄生、成虫寿命及羽化情况。结果表明:变温条件下棉蚜蚜小蜂的终身寄生量和成虫寿命均高于恒温25℃条件下,其中变温22.5-27.5℃条件下棉蚜蚜小蜂的终身寄生量(191.55头)最高、成虫寿命(12.55 d)最长,与恒温25℃条件下指标值差异均达到了显著水平;雌蜂日寄生量受日龄影响显著,随日龄增加而减少;温差对棉蚜蚜小蜂羽化率具有显著影响,其中温差5℃(变温22.5-27.5℃)条件下棉蚜蚜小蜂羽化率(93.20%)最高,且显著高于其它2个温度条件处理。变温22.5-27.5℃条件较适合棉蚜蚜小蜂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蚜蚜小蜂 温度 寄生量 成虫寿命 羽化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埋土深度下节节麦出苗特征及深翻对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区杂草的防控效果
6
作者 王永芳 焦素环 +8 位作者 董志平 林永岭 康健 张立娇 徐婧 陈立涛 吉欣欣 王孟泉 李秉华 河北农业科学 2025年第3期81-89,共9页
针对麦田除草剂用量大、药害频发,开展不同埋土深度对小麦田恶性杂草节节麦生长的影响研究,探讨在生产中的应用价值。通过室内实验、田间试验和生产示范,研究了不同埋土深度对节节麦种子萌发和出苗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节节麦种子个体... 针对麦田除草剂用量大、药害频发,开展不同埋土深度对小麦田恶性杂草节节麦生长的影响研究,探讨在生产中的应用价值。通过室内实验、田间试验和生产示范,研究了不同埋土深度对节节麦种子萌发和出苗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节节麦种子个体间活力差异显著,在0-30 cm耕作层内均能萌发;埋土深度对萌发率和分蘖数影响不显著,对出苗率、苗高、芽长和根长具有显著影响。节节麦的芽长只有能够伸出地面见光,才能进行光合作用而存活;但芽长与胚乳多少有直接关系,不能无限伸长,从而导致节节麦出苗存活率随土层的加深而逐渐降低,在田间土深15 cm时基本不能出苗。进一步对禾本科越年生杂草节节麦、雀麦、看麦娘以及阔叶越年生杂草播娘蒿、荠菜、麦家公进行试验,结果显示,节节麦和雀麦种子在深层土壤存活力强,埋土深度达到15 cm时极少数出苗,而其他杂草在埋土深度为10 cm时极少数出苗;禾本科、阔叶越年生杂草在0-5 cm土层出苗率分别为94.6%和99.8%,其中冬前出苗率分别为94.6%和46.5%。深翻25-30 cm使0-5 cm土层基本没有杂草种子就能很好地控制草害,减少冬前和春季2次用药。2021年在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区鹿泉进行田间试验,小麦收获后免耕播种玉米,玉米收获后深翻,对节节麦的防效可达99.69%,对其他部分越年生杂草的防效均达94%以上,对小麦后期和玉米季部分一年生杂草的防效也能达到70%以上,农药用量减少70.67%。2022—2023年在栾城进行深翻控草田间示范,防效为71.23%-100%,平均防效高达89.46%,防效高低与深翻作业质量有直接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节麦 越年生杂草 土层深度 萌发特征 出苗特征 土壤深翻 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区 防治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产业链视角下的河北奶业碳排放量测算与预测
7
作者 王蕾 韩杰 +3 位作者 栗茜 金嘉怡 吴希妍 张艳新 河北农业科学 2025年第2期33-39,96,共8页
树立并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河北省是我国重要的畜牧生产大省,奶业低碳排放是实现河北省碳中和的重要环节。基于河北省奶业全产业链视角,获取2012-202... 树立并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河北省是我国重要的畜牧生产大省,奶业低碳排放是实现河北省碳中和的重要环节。基于河北省奶业全产业链视角,获取2012-2022年面板数据,采用时序特征法、核密度法分析碳排放现状与动态演进趋势,STIRPAT拓展模型预测2024-2030年碳排放量趋势。结果显示:2012-2023年河北奶业碳排总量呈“相对平稳-急剧下降-缓慢增长”发展趋势;各环节碳排放量变化存在较大差异,奶牛肠胃发酵产生的碳排放量最高,饲料加工运输环节产生的碳排放量最低,饲料作物种植环节、饲料作物加工运输环节产生的碳排放量都呈现总体上升趋势,奶牛肠胃发酵环节、粪便管理系统环节、饲养耗能环节及屠宰加工环节产生的碳排放量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各环碳排放占比变化差异较大,肠胃发酵过程环节碳排放量占比最大,饲料作物加工运输环节碳排放量占比最小,饲料作物种植环节、饲料作物加工运输环节和奶产品加工环节碳排放量占比整体呈上升趋势,奶牛肠胃发酵环节、奶牛粪便处理环节和奶牛饲养耗能环节碳排放量占比整体呈下降趋势;3种不同情景中,基准减排情境的河北省奶业碳排放量呈上升趋势,低碳减排情景Ⅰ的河北奶业碳排放量增速放缓,低碳减排情景Ⅱ的河北奶业碳排放量在2026年开始出现负增长。提出降低饲料植环节的碳排放、强化科技创新,鼓励研发低成本、高效率的绿色奶业养殖技术等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北省 全产业链视角 奶业 碳排放 STIRPAT拓展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产品贸易对农民收入水平的影响——基于互联网发展水平的调节作用
8
作者 刘宁 刘静 王伶 河北农业科学 2025年第3期22-26,32,共6页
农产品贸易是提升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之一。基于2011—2022年我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调节效应模型,深入分析农产品贸易对我国不同地区农民收入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农产品贸易额在0.05水平上显著正向影响农民收入水... 农产品贸易是提升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之一。基于2011—2022年我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调节效应模型,深入分析农产品贸易对我国不同地区农民收入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农产品贸易额在0.05水平上显著正向影响农民收入水平;控制变量中,选取村两委“一肩挑”和农村绿化率分别在0.05、0.01水平上显著正向影响农民收入水平,农膜使用量、农村贫困发生率和农村医疗卫生水平分别在0.01、0.05、0.05水平上显著负向影响农民收入水平;农产品贸易额在0.05水平上显著正向影响发达地区农民收入水平,在0.1水平上显著负向影响欠发达地区农民收入水平,在0.01水平上显著正向影响东部地区农民收入水平,在0.1水平上显著负向影响西部地区农民收入水平;农产品贸易额与互联网发展水平的交互项在0.05水平上显著正向影响农民收入水平。提出深化和扩展农产品贸易、促进全国各地农民收入的整体平衡与发展、充分发挥互联网的推动作用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产品贸易 农民收入水平 农民增收 调节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条件下影响河北山前平原区小麦产量的主要气候因素分析
9
作者 吕丽华 刘茜 +1 位作者 郑孟静 张经廷 河北农业科学 2025年第2期83-92,共10页
近年来气候变化导致气象灾害风险增大,小麦生产系统稳定性受到严峻挑战。明确河北藁城地区影响小麦增产的主要气候因子,可为小麦防灾减灾技术措施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利用河北藁城地区1960-2018年的主要气候因子(降水量、平均气温、最... 近年来气候变化导致气象灾害风险增大,小麦生产系统稳定性受到严峻挑战。明确河北藁城地区影响小麦增产的主要气候因子,可为小麦防灾减灾技术措施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利用河北藁城地区1960-2018年的主要气候因子(降水量、平均气温、最低气温、相对湿度、风速、日照时数)数据以及1994-2018年的小麦产量数据,分析了冬小麦生长季主要气候因子的变化特征,以及关键气候因子变化对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生长季降水量年际变化幅度较大,但总体呈持平趋势;平均气温和最低气温呈上升趋势,平均每10 a分别上升0.28和0.40℃;相对湿度、风速和日照时数呈下降趋势,平均每10 a分别下降1.02百分点、0.23 m/s和62.4 h。小麦各生长阶段平均气温、最低气温和风速,10-11月和3-4月相对湿度,10-11月、12-2月和5月日照时数均呈显著或极显著变化趋势;12-2月和5月降水量,10-11月、3-4月、5月平均气温和最低气温,3-4月和5月日照时数,5月相对湿度与产量均呈正相关。通过对小麦产量与各气候因子进行回归分析发现,平均气温、最低气温和风速回归系数高,对产量影响较大;相对湿度、日照时数和降水量对产量影响较小。明确了河北山前平原区气候因子的变化趋势,得出了各生长阶段影响小麦产量提高的主要气候因子,为该区域小麦防灾减灾技术措施的调整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气候因子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新质生产力对我国乡村产业振兴的影响
10
作者 陈清华 李瑞宁 张宁 河北农业科学 2025年第2期8-16,24,共10页
农业新质生产力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和乡村产业振兴的关键力量。基于农业新质生产力理论内涵构建农业新质生产力综合指标体系,获取2011一2021年我国30个省级面板数据测算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基尼系数,采用固定效应模型、空间杜宾模型... 农业新质生产力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和乡村产业振兴的关键力量。基于农业新质生产力理论内涵构建农业新质生产力综合指标体系,获取2011一2021年我国30个省级面板数据测算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基尼系数,采用固定效应模型、空间杜宾模型深入分析农业新质生产力对乡村产业振兴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农业新质生产力水平呈上升趋势,呈现东部地区>中部地区>东北部>西部地区特征,且区域间差异逐步下降;农业新质生产力显著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农业新质生产力对乡村产业振兴的促进作用存在区域异质性,与中部、西部与东北部地区相比,农业新质生产力对东部地区乡村产业振兴的促进作用更高;农业新质生产力对邻近省份乡村产业振兴的空间效应具有稳定性和时间叠加效应。基于此,提出提高农业科技创新驱动力及要素配置效率、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加快完善农业新质生产力区域协同发展保障体系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新质生产力 乡村产业振兴 科技创新 空间溢出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测度与时空演进
11
作者 陈静 吴学兵 河北农业科学 2025年第3期15-21,32,共8页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基于2012—2022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构建农业新质生产力评价体系,采用熵值法测评农业新质生产力水平,采用Kernel核密度估计、Dagum基尼系数、Markov链等方法分析农业新质...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基于2012—2022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构建农业新质生产力评价体系,采用熵值法测评农业新质生产力水平,采用Kernel核密度估计、Dagum基尼系数、Markov链等方法分析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时空效应。结果表明:我国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呈上升趋势,其中东部地区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最快;各地区的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差异,呈现西部—中部—东部逐渐递减的趋势,地区间差距是农业新质生产力存在差异性的主要原因;各地区的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指数呈现一定程度的“俱乐部趋同”现象,高水平趋同俱乐部要比中间趋同俱乐部更加稳定且不易发生转移,具有“马太效应”;空间因素对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影响较大;周边省份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差异性会对该省的农业新质生产力水平产生影响,且导致其发生转移存在差异性,转移主要发生在相邻等级之间,跨多等级跃迁较为困难。提出进一步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完善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区域均衡机制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新质生产力 高质量发展 熵值法 时空演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县域数字经济对农民增收的影响
12
作者 王灏 郭晓文 河北农业科学 2025年第3期33-36,63,共5页
探究数字经济作为新型经济发展动力是否对河南省县域农民收入增收存在促进作用,在此过程中是否会进一步扩大城乡差距,为促进共同富裕探索新的发展途径。基于河南省2017—2021年105个县的县域面板数据,采用熵权法、双向固定效应模型深入... 探究数字经济作为新型经济发展动力是否对河南省县域农民收入增收存在促进作用,在此过程中是否会进一步扩大城乡差距,为促进共同富裕探索新的发展途径。基于河南省2017—2021年105个县的县域面板数据,采用熵权法、双向固定效应模型深入研究数字经济对农村居民收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在0.01水平上显著提高了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显著缩小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提出加强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政策性手段改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提供专项资金支持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省 数字经济 农民增收 城乡收入差距 共同富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省高产抗病芦笋新品种筛选
13
作者 毛丽萍 罗超 赵婧 河北农业科学 2025年第3期57-63,共7页
引进筛选适宜山西省气候条件的高产、优质、抗病芦笋品种,可以更好地促进山西省芦笋产业发展。以翡翠明珠、晋芦笋1号、格兰德和JVS-31-001芦笋品种以及山西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新选配的3个杂交新组合为参试材料,以全国推广种植面积较大的... 引进筛选适宜山西省气候条件的高产、优质、抗病芦笋品种,可以更好地促进山西省芦笋产业发展。以翡翠明珠、晋芦笋1号、格兰德和JVS-31-001芦笋品种以及山西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新选配的3个杂交新组合为参试材料,以全国推广种植面积较大的高产、优质芦笋品种冠军为对照(CK),在露地栽培条件下进行品种比较试验,调查芦笋的物候期、形态指标、产量和抗病性等性状,并运用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对各芦笋品种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参试芦笋品种均能完成正常的生长发育,并进入采笋期;株高、单株茎数和茎粗均存在显著差异,生育指数除JVS-31-001外其他品种均显著>CK;2 a嫩茎数(除2025年格兰德)、单茎质量和产量均>CK,其中,嫩茎数除2024年JVS-31-001和2025年格兰德外其他品种均显著>CK,单茎质量除GJ153和JVS-31-001外其他品种均显著>CK,产量除2024年JVS-31-001和2025年格兰德外其他品种均显著>CK,且不同年份翡翠明珠、晋芦笋1号、GF73和GJ77的产量差异均不显著但均显著>其他品种;2 a一级笋率除JVS-31-001外,其他品种均>90%且均>CK,不同年份中翡翠明珠、晋芦笋1号、GF73和GJ77的一级笋率均较高;茎枯病发病率均显著GF73>GJ77>GJ153>翡翠明珠>格兰德>JVS-31-001,除翡翠明珠与GJ153差异不显著外,其他品种之间的差异均达到了显著水平。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产量与生育指数、嫩茎数和单茎质量呈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正相关。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9个测定指标可以降为3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为83.88%),其中GF73、翡翠明珠和晋芦笋1号综合得分较高。GF73、翡翠明珠和晋芦笋1号在农艺性状、产量和抗病性方面综合表现较好,可在山西省芦笋生产上推广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笋 品种比较试验 相关性分析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游地区农业生态安全与粮食安全耦合协调分析
14
作者 甘黎黎 河北农业科学 2025年第2期1-7,共7页
长江中游地区是长江经济带的粮食主要产区,该区域农业生态安全与粮食安全协调发展,对促进长江经济带的粮食安全和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基于2002-2022年长江中游地区的面源数据,采用熵权法、综合指数模型评价了农业生态安全和粮... 长江中游地区是长江经济带的粮食主要产区,该区域农业生态安全与粮食安全协调发展,对促进长江经济带的粮食安全和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基于2002-2022年长江中游地区的面源数据,采用熵权法、综合指数模型评价了农业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的发展程度,耦合协调度模型、灰色关联模型深入分析了农业生态安全与粮食安全协同发展程度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长江中游地区农业生态安全综合指数、粮食安全综合指数和综合发展指数变化趋势趋同,整体均呈小幅波动上升趋势;长江中游地区农业生态安全与粮食安全的耦合度、耦合协调性总体向好,二者存在显著的强关联作用;大多数年份农业生态安全与粮食安全处于协调发展状态;农业生态安全子系统指标与系统耦合协调度的关联度均略高于粮食安全子系统指标与系统耦合协调度的关联度;二者交互影响中,粮食安全子系统的二级指标对农业生态安全的影响高于农业生态安全子系统的二级指标对粮食安全的影响。提出统筹考虑农业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协调发展关系、加强区域协作与部门协作、积极协调发展、因地制宜、科学布局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游地区 农业生态安全 粮食安全 耦合协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科研单位内部控制的风险分析与效能提升
15
作者 马晓萍 徐淑敏 河北农业科学 2025年第1期106-108,共3页
通过阐述农业科研单位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及其要素,系统分析农业科研单位可能面临的误报与漏报风险,并针对农业科研单位内部控制管理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行之有效的改进措施,进而增强农业科研单位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关键词 农业科研单位 内控 风险分析 内控效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区病虫草害无人机遥感精准监测技术及其应用 被引量:2
16
作者 郭朝贺 张立娇 +10 位作者 董志平 王永芳 谢剑锋 封哲 苏增朝 王孟泉 董丽君 张大鹏 方美娟 甄文超 王烨 河北农业科学 2025年第1期55-65,100,共12页
无人机遥感技术因具有高效、灵活、高分辨率的优势,逐渐成为作物病虫草害监测的重要工具。本研究从生态学角度,以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区的病虫草害为研究对象,利用无人机遥感技术,采用可见光数码相机采集的数码图像,以低成本的数据采集... 无人机遥感技术因具有高效、灵活、高分辨率的优势,逐渐成为作物病虫草害监测的重要工具。本研究从生态学角度,以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区的病虫草害为研究对象,利用无人机遥感技术,采用可见光数码相机采集的数码图像,以低成本的数据采集对形态差异大或色泽变化明显的病虫草害进行精准监测,包括以小麦散黑穗病为代表的种传病害、以小麦茎基腐病为代表的土传病害、以小麦条锈病为代表的气传流行性病害、以节节麦等为代表的杂草。优化了对不同类型病虫草害无人机监测的飞行高度、飞行方向、打点拍摄倾角等具体量化的作业参数,并采用语义分割模型对图像中的目标进行监测,进一步探索了精准遥感监测技术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通过对小麦或玉米收获前病虫草害发生情况的精准监测,制定下一生长季节或年度的科学防控对策,在充分发挥耕作栽培等农业生态调控措施控制或压低病虫草害基数的基础上,优先选用物理、生物等绿色防控技术,周年循环实施精准监测与绿色一体化防控的有效结合,最终达到了对区域病虫草害生态治理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区 病虫草害 遥感精准监测 绿色防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振兴背景下河北省脱贫劳动力稳定就业现状问题与对策 被引量:1
17
作者 蔡宁 辛阳 +3 位作者 许皓月 孙海芳 杨梦佳 王雪 河北农业科学 2025年第1期21-24,共4页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对脱贫劳动力就业创业提出新要求。基于河北省面源数据,对脱贫劳动力就业现状、存在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从培育新兴产业、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加强舆论宣传、创新培训模式、强化政策激、转变政府职能6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 河北省 乡村振兴 脱贫劳动力 稳定就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省农作物种质资源多样性分析与保护策略
18
作者 牛雪婧 孙娟 +6 位作者 高翔 王丽娜 郄彦敏 王新栋 刘素娟 刘志芳 耿立格 河北农业科学 2025年第1期78-89,共12页
农作物种质资源是农业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公众对经济利益的过度追求导致作物种植类型单一,进而造成农业生物多样性降低,农业生态系统脆弱性增高。为了探究河北省农作物种质资源的多样性,基于“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 农作物种质资源是农业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公众对经济利益的过度追求导致作物种植类型单一,进而造成农业生物多样性降低,农业生态系统脆弱性增高。为了探究河北省农作物种质资源的多样性,基于“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河北省普查收集的农作物种质资源情况,针对不同农业区、不同地理梯度等影响因素,对河北省农作物种质资源的种类组成及分布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河北省普查收集的农作物种质资源有6 989份,包括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果树和牧草绿肥,其中粮食作物占比最高;隶属37科109属161种,其中豆科占比最高。(2)河北省4个农业区地理位置呈阶梯式分布,其中,在低平原区收集资源3 100份,隶属26科80属113种;在山前平原区收集资源1 516份,隶属27科73属107种;在太行山山地丘陵区收集资源928份,隶属21科53属70种;在长城沿线区收集资源1 445份,隶属27科69属94种。收集的农作物种质资源,除太行山山地丘陵区以禾本科为主外,其他三区均以豆科为主。(3)随着海拔升高,α多样性指数中丰富度指数(d_(Ma))、多样性水平(H′)和优势度(D)整体呈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均匀度指数(J)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β多样性指数中Cody指数(β_(c))呈升高趋势,相似性系数Sorensen指数(SI)和Jaccard指数(C_(j))呈降低趋势。针对资源多样性分析结果以及样本采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以“用”促“保”、调整优化河北省农业种植结构,加强对太行山山地丘陵区和长城沿线区农作物种质资源多样性的保护,完善农业数据、实现数据资源共享3个方面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以期为河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数据和实践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北省 农作物种质资源 普查收集 多样性 海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3-2022年黄淮海地区小麦品种利用与系谱分析
19
作者 高新梅 傅晓艺 +7 位作者 高振贤 班进福 史占良 李占坤 曹巧 单子龙 李彩华 何明琦 河北农业科学 2025年第3期90-96,共7页
为了探究黄淮海地区小麦品种的利用情况,对2013—2022年黄淮海地区的各省(市)小麦产量、国家推介主导品种(2005—2016)和国家审定品种进行归纳与亲本溯源分析。结果表明:河南、山东、安徽和河北的小麦产量和单产水平较高,是小麦生产优... 为了探究黄淮海地区小麦品种的利用情况,对2013—2022年黄淮海地区的各省(市)小麦产量、国家推介主导品种(2005—2016)和国家审定品种进行归纳与亲本溯源分析。结果表明:河南、山东、安徽和河北的小麦产量和单产水平较高,是小麦生产优势地区。豫麦2号、鲁麦13号、陕82-29和鲁麦14对黄淮海麦区35个主导品种的细胞核遗传贡献值均超过了1.5000。在黄淮南片麦区国审品种的选育中,周麦16、周麦22和百农AK58的直接衍生品种超过了50个;在黄淮北片麦区,良星99和泰农18的直接衍生品种分别有8和12个;济麦22衍生了23、27、4个子一代品种分别适宜在黄淮南片、北片、旱地种植,广适性好。对选育亲本溯源分析发现,黄淮南片品种多拥有周8425B和豫麦2号的血缘,黄淮北片品种多拥有鲁麦14的血缘,品种遗传较为系统。主导品种与审定品种之间关联密切,周8425B、豫麦2号和鲁麦14及其衍生品种周麦16、周麦22、百农AK58和济麦22均对小麦生产和品种培育具有重要的应用及研究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淮海地区 小麦 主导品种 审定品种 亲本溯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薯小孢子活力FDA荧光染色法优化及应用
20
作者 陈敬辉 高润红 +6 位作者 焦伟静 王颖帅 胡亚亚 陈典典 刘兰服 马志民 刘艳芬 河北农业科学 2025年第2期102-108,共7页
为了快速、准确地统计甘薯小孢子活力,确定合适的培养方式,以甘薯栽培品种“冀紫3号”单核期小孢子为试验材料,从工作液浓度、染色温度和染色时间3个方面,对FDA荧光染色法进行优化;并采用优化后的方法,对不同减数分裂时期和采用不同液... 为了快速、准确地统计甘薯小孢子活力,确定合适的培养方式,以甘薯栽培品种“冀紫3号”单核期小孢子为试验材料,从工作液浓度、染色温度和染色时间3个方面,对FDA荧光染色法进行优化;并采用优化后的方法,对不同减数分裂时期和采用不同液体培养基培养的小孢子进行了活力检测。结果表明:常温(25℃)下FDA工作液浓度8μg/mL、染色5min,可以简便、有效地检测甘薯单核期小孢子的活力。该方法还可应用于小孢子母细胞时期小孢子活力的检测,但是不适用于甘薯小孢子四分体时期和成熟花粉粒期的小孢子活力测定。培养过程中4种液体培养基培养的小孢子活力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表现为培养开始后活力快速降低,第2天时小孢子活力仅为培养开始时的50%左右,第10天时小孢子活力趋于0。研究结果不仅可为甘薯小孢子活力测定提供依据,还可为甘薯单倍体育种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 FDA荧光染色 小孢子活力 单核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