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系统阐述了乡村公共能量场的内涵及本质,认为互联网技术的嵌入打破了传统乡村治理中基层政府'话语霸权'和草根群众'政治冷漠'的结构性困局,通过技术赋权的方式可使乡村公共能量场呈现出由'威权主导'到'互动博弈'的变迁。同时发现,互联网技术赋权下的乡村公共能量场具有'话语无序'与'传播偏向'的风险效应,主要表现为主流意识形态混乱、数字鸿沟扩大化、优质话语被挤出、网络舆论的差序信任和监管与控制的两难境地等现象。基于理念、制度和技术的三维视角,从人本化执政理念、规范化制度设计和数字化平台搭建三个层面提出乡村公共能量场的建构路径,旨在推进'互联网+政务'新媒体平台的建设进程,拓展政社公共对话的弹性空间,实现乡村数字治理现代化。
出处
《电子政务》
CSSCI
2019年第10期117-124,共8页
E-Government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基层信访‘碎片化’治理及其法治化研究”(项目编号:15AZZ012)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农村环境治理PPP模式有效性研究”(项目编号:19YJC630029)
江苏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工程项目“农村政治生态重构中公众参与机制研究”(项目编号:KYCX18_0731)
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基于宅基地三权分置的农村空心化治理研究”(项目编号:2018SJZDI066)
作者简介
通讯作者:于水(1966—),男,山东烟台人,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行政管理与基层治理;胡卫卫(1990—),男,河南济源人,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政策与乡村治理;辛璄怡(1990—),女,河南许昌人,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乡村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