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德性只能由内而外地生成——试论“新性善论”及其依据,兼答孙喜亭教授 被引量:43

Goodness Is Only Formed from Inner towards Outsider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由于人类整体社会实践的作用 ,人类个体具有先验性的道德心理禀赋。这一结论可以从哲学和心理学等方面找到依据 ,加以证明。“新性善论”是主体性道德教育的理论基础 ,也是道德教育可能性能够得以说明的前提条件。
作者 檀传宝
出处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9-23,共5页 Tsinghua Journal of Education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4

  • 1孙喜亭.学生德性或德行能由内而外的生成吗?[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6):18-23. 被引量:23
  • 2肖川.“人性本善”: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的价值预设[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9,17(3):1-9. 被引量:10
  • 3.孟子·公孙丑上[M].,..
  • 4J. L. Carroll & J. Rest, Moral development. In Handbook of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Ed. B. B. Wolman, et al, 1982); Sagi & M. Hoffman, Empathic Distress in the Newborn, Dev. Psy., 1976, 12, PP. 175- 176; M. L. Simner, Newborn' Response to the Cry of Another Infant, Dev. Psy , 1971, 5, PP. 136 -150.
  • 5L.B. Murphy. Social Behavior and Child Personality, 1937.
  • 6引自李伯黍主编.品德心理研究[M].上海:华东化工学院出版社,1992.137-138.
  • 7马斯洛著,许金声,等译.动机与人格[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 8赫根汉著,何瑾等译.人格心理学导论[M].海南:海南人民出版社1986,444-455.马斯洛关于"似本能"的观点可以在他的<动机与人格>、<人性能达的境界>、<存在心理学探索>(均有译本)等著作中找到更多的说明.
  • 9论道德教育的可能性与特殊性[J].现代教育研究,1998,.
  • 10檀传宝.论道德教育的可能性[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19(11):24-26. 被引量:14

二级参考文献18

  • 1吴亚林.漫议与鲁洁教授对话[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5(4):37-39. 被引量:8
  • 2马岩.意识形态与苏联解体[J].马克思主义研究,1997(3):2-13. 被引量:354
  • 3克里夫. 贝克.学会过价值生活--人的价值世界[M].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62,93,94.
  • 4小原国芳.小原国芳教育论著选(上卷)[M].人民出版社,1993.155,151.
  • 5卢梭.爱弥儿:上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 6孟子.告子上篇[M].北京:中华书局,1979.
  • 7荀子.性恶篇.劝学篇[M].
  • 8周南照,杨春发.人的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9.
  • 9方朝晖.重建价值主体[M]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3.
  • 10(美)布鲁柏克著,吴元训主.教育问题史[M]安徽教育出版社,1991.

共引文献334

同被引文献293

引证文献43

二级引证文献129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