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的社会科学研究”研讨会观点综述
被引量:15
出处
《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106-113,共8页
Law Science
二级参考文献102
-
1范并思.中国社会科学的发展与变革──文献统计与分析[J].浙江学刊,1999(3):68-72. 被引量:16
-
2袁泳.计算机网络上数字传输的版权问题研究[J].中外法学,1998,10(1):80-85. 被引量:32
-
3王永昌.论实践观念[J].中国社会科学,1993(4):93-105. 被引量:15
-
4徐国栋.公平与价格—价值理论——比较法研究报告[J].中国社会科学,1993(6):119-138. 被引量:28
-
5舒国滢.从方法论看抽象法学理论的发展[J].浙江社会科学,2004(5):39-47. 被引量:52
-
6《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总目[J].中国社会科学,2004(6):199-201. 被引量:3
-
7阿图尔·考夫曼.舒国滢译.《古斯塔夫·拉德布鲁赫传——法律思想家、哲学家和社会民主主义者》[M].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23页,125页,第123页.
-
8郑戈.《法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吗?》[A]..载《北大法律评论》第1卷第1辑[C].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19页.
-
9[德]哈贝马斯.童世骏译.《在事实与规范之间:关于法律和民主法治国的商谈理论》[M].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488页以下.
-
10See W. Cole.Durham, Translator's Foreuord to Theodar Viehweg, Topics and Law, at xxxii- xxxv (W. Cole Durham trans. , 1993).
共引文献367
-
1姜涛.个案论题式刑法教义学之提倡[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23,31(6):110-130. 被引量:1
-
2朱明哲.司法如何参与气候治理——比较法视角下的观察[J].政治与法律,2022(7):18-33. 被引量:34
-
3阳李,丁素娥.“身份”、“门户”和绩效——中国法学研究影响因素的实证考察[J].制度经济学研究,2021(2):265-297. 被引量:1
-
4侯猛.法律的经验研究范式:以规范研究为参照[J].学术月刊,2021(3):99-105. 被引量:26
-
5陈金钊.返回拟制探寻法思维的逻辑起点[J].学术月刊,2021(1):117-129. 被引量:9
-
6王星译.论刑事诉讼法教义学研究的范式回归[J].刑事法评论,2018(1):82-107. 被引量:1
-
7董成惠.敢问社科法学路在何方——读苏力教授《中国法学研究格局的流变》的困惑[J].湘江法律评论,2022(1):45-64.
-
8孙海波.中国司法回应道德的法理与路径选择[J].法制与社会发展,2023,29(5):89-108. 被引量:5
-
9曾赟.第四种法学知识新形态——数据法学的研究定位[J].法制与社会发展,2023,29(1):41-59. 被引量:18
-
10陈璇.刑法教义学科学性与实践性的功能分化[J].法制与社会发展,2022,28(3):144-166. 被引量:17
同被引文献353
-
1郭栋.法理概念的经义指向及近代转型[J].法制与社会发展,2021(3):24-38. 被引量:10
-
2彭巍.论梁启超与沈家本的“法理”观——兼论以法理为中心主题的法律史研究[J].法制与社会发展,2021(3):5-23. 被引量:7
-
3郭栋.法律社会科学的研究范式、问题与出路[J].人大法律评论,2019(1):303-328. 被引量:8
-
4周赟,沈明敏.社科法学二题[J].河北法学,2021(5):2-14. 被引量:8
-
5杨章钦.论社会工作的几个问题[J].闽江学院学报,2001,22(1):8-11. 被引量:1
-
6贺欣.转型中国背景下的法律与社会科学研究[J].北大法律评论,2005,6(2):21-36. 被引量:15
-
7成凡.社会科学“包装”法学?——它的社会科学含义[J].北大法律评论,2005,6(2):92-114. 被引量:5
-
8季卫东.从边缘到中心:20世纪美国的“法与社会”研究运动[J].北大法律评论,1999(2):546-578. 被引量:14
-
9王夏昊.法学方法论的概念及其地位[J].清华法学,2008,2(1):147-158. 被引量:17
-
10苏永钦.以公法规范控制私法契约——两岸转介条款的比较与操作建议[J].人大法律评论,2010(1):3-26. 被引量:67
引证文献15
-
1王勇.中国法理学研究的范式反思[J].人大法律评论,2022(2):276-298.
-
2侯猛,杜官磊.“法律与人文”研讨会综述[J].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6(1):149-155. 被引量:3
-
3朱景文,叶传星.2005年法理学学术研究回顾[J].法学家,2006(1):34-38. 被引量:1
-
4侯猛.分支学科制度建设与中国宪法学发展[J].江海学刊,2006(3):120-124. 被引量:1
-
5张剑源.社会工作在司法领域的影响——兼论社会工作者作为专家证人的可能[J].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8,21(3):18-23. 被引量:3
-
6张学博.财税法学方法论刍议[J].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23(1):66-71.
-
7于寅生,杨建国.穿越诸神黄昏的另一种进路——简评《法律中的社会科学》[J].福建警察学院学报,2010,24(5):92-98.
-
8许德风.法教义学的应用[J].中外法学,2013,25(5):937-973. 被引量:231
-
9韩振文.司法假定理论基础的学科交叉透视[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4,30(2):107-110. 被引量:1
-
10谢海定.法学研究进路的分化与合作——基于社科法学与法教义学的考察[J].法商研究,2014,31(5):87-94. 被引量:102
二级引证文献345
-
1赵金龙,康铭.证券特别代表人诉讼中投服中心选案基点与依据之探讨[J].证券法律评论,2022(1):488-507.
-
2邹学庚.《民法典》第65条商事登记公示效力研究[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21(1):159-176. 被引量:25
-
3许中缘.中国民法学自主性知识体系构建的方法论[J].政法论丛,2023(3):18-29. 被引量:8
-
4张先贵.我国行政法典编纂应设置财产权“准征收”规范体系[J].政法论丛,2023(2):87-99. 被引量:7
-
5黎宏.论中国特色刑法教义学话语体系的建构[J].上海政法学院学报(法治论丛),2023,38(3):18-32. 被引量:6
-
6朱纪源.非对峙型受虐妇女反杀案:现状检讨与纾困路径[J].中财法律评论,2024(1):387-419.
-
7黄竹鋆.论波斯纳的法律经济学方法论——从侵权法上责任规则的选择切入[J].中财法律评论,2020(1):296-324.
-
8徐万龙.论刑法教义学的去哲学化[J].刑事法评论,2021(1):107-119. 被引量:2
-
9王星译.论刑事诉讼法教义学研究的范式回归[J].刑事法评论,2018(1):82-107. 被引量:1
-
10严立.论好意施惠人侵权责任之减轻——兼评《民法典(草案)》第1217条[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20,22(1):3-18. 被引量:2
-
1侯猛,杜官磊.“法律与人文”研讨会综述[J].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6(1):149-155. 被引量:3
-
2杨丽梅,王艳杰.2.“回顾与展望: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研讨会”在天津举行[J].社会科学论坛,2005(8):157-158.
-
3马瑞.辉煌的历程,光荣的使命——庆祝中央编译局世界所成立50周年暨“回顾与前瞻:深化世界社会主义研究”研讨会侧记[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1(1):4-9.
-
4梁慧星.解放思想,深入探索,实地调查[J].法学研究,2013,35(4):78-79. 被引量:1
-
5刘志云.“国际关系与国际法跨学科研究研讨会”简讯[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0(8).
-
6社会网络分析国际研讨会暨第9届社会网及关系管理研究研讨会[J].管理学报,2013,10(3):468-468.
-
72006年中国妇女研究会年会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性别平等:多学科与跨学科的研究”研讨会剪影[J].妇女研究论丛,2006(6).
-
8社会管理中的体制问题必须明确[J].领导文萃,2012(5):141-141.
-
9田野.行政执法检察监督的发展与界限——行政执法与检察监督机制研究研讨会观点综述[J].人民检察,2015(16):54-56. 被引量:6
-
10梁子民,毕文昌.教授有说不的权利[J].视野,2005(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