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章学诚文史融通观念的内在理路
1
作者 刘湘兰 陈柏安 《学术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53-161,共9页
文史融通不同于文史混沌一体,而是有着清晰的学术范畴与内在理路。章学诚批评正史“标《文苑》而止叙文人行略”的史法,强调文苑传应承担起“以文传人”“发明道要”的史学功能,呼吁史书应设置史官传以揭示“史学渊源,作述家法”,要求... 文史融通不同于文史混沌一体,而是有着清晰的学术范畴与内在理路。章学诚批评正史“标《文苑》而止叙文人行略”的史法,强调文苑传应承担起“以文传人”“发明道要”的史学功能,呼吁史书应设置史官传以揭示“史学渊源,作述家法”,要求明确文士与史臣在正史列传中的身份认同,皆是基于文学与史学为两个不同的学术领域这一观念。“以集辅史”是章学诚将文学与史学融通贯一的重要理论。章学诚的史学思想跳出言、事分书的早期史学传统,将文集与史书视为“花”与“果”的关系,呈现了文史融通观念的内在理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苑传 史官传 以集辅史 文史融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琴外之音:宋代山水画中“听琴”意象的倾听结构与审美理想
2
作者 王天乐 金婷婷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2-69,共8页
“琴乐”作为古代士人音乐创作的重要类型,在其漫长的艺术实践与审美建构中,逐步形成了以“听琴”为主题的文化意象。隋唐时期,士人对于琴文化的探讨开始由文学扩大到绘画领域,“山水琴音”成为宋代山水画中的热门主题。在宋代诗画论的... “琴乐”作为古代士人音乐创作的重要类型,在其漫长的艺术实践与审美建构中,逐步形成了以“听琴”为主题的文化意象。隋唐时期,士人对于琴文化的探讨开始由文学扩大到绘画领域,“山水琴音”成为宋代山水画中的热门主题。在宋代诗画论的倡导与影响下,宋代山水画中的“听琴”意象不同于一般的听琴描绘,是宋代士人音乐感知与听觉意识在绘画中的自觉。画家于图像中建立“听觉性”的音乐空间与倾听结构,使山水-琴乐-士人之间形成了和谐的自然秩序,从而唤起观者的听觉想象与哲思精神。在宋代山水画对听琴意象的表达中,还蕴含着宋代士人的察物自省与心物合一的听物文化,以“听觉”引领视觉的感知方式继而构建起中国士人的审美体系与实践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听琴 宋代山水画 音乐空间 听物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世变中的艺术歌曲——论黄自音乐美学 被引量:10
3
作者 金婷婷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62-70,共9页
中国艺术歌曲的形成,以新文化运动为源头,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渐次达到高潮。在当时的上海,音乐创作一度出现了蓬勃发展的气象--既产生了一般市民所偏爱的通俗音乐--"时代曲",也产生了无产阶级大众所喜爱的救亡音乐--"救... 中国艺术歌曲的形成,以新文化运动为源头,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渐次达到高潮。在当时的上海,音乐创作一度出现了蓬勃发展的气象--既产生了一般市民所偏爱的通俗音乐--"时代曲",也产生了无产阶级大众所喜爱的救亡音乐--"救亡声",还产生了文化界人士所推崇的"艺术歌"。当时上海的艺术歌曲创作群体,以作曲家黄自为中心。黄自的艺术歌曲,大多以国立音专的国文教授等人的诗作或中国古典诗词为歌词,其选题具有中国古典文学的"文学美"倾向。从其题材的内涵分析,黄自的艺术歌曲大都具有凄美的文学意境,表现出"悲剧美"的特征。在旋律及钢琴伴奏等设计上,其艺术歌曲大多严格遵循着传统调性音乐的结构原则,具有音乐"结构美"的特征。黄自的艺术歌曲所展示的上述音乐美学特征,对当时及其后的中国艺术歌曲创作产生了旷日持久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自 艺术歌曲 音乐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历史与艺术之间——胡适与王国维词学离合考论
4
作者 彭建楠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38-245,共8页
胡适与王国维词学之合主要基于在历史维度中的一致性。两人考证“词的起原”虽分持中唐说与盛唐说,但都以之为进入词学批评的前提。赵万里延王国维辑唐五代词之例辑宋金元词,胡适表彰其注出处、存异文的实证方法,也可证与王国维的契合... 胡适与王国维词学之合主要基于在历史维度中的一致性。两人考证“词的起原”虽分持中唐说与盛唐说,但都以之为进入词学批评的前提。赵万里延王国维辑唐五代词之例辑宋金元词,胡适表彰其注出处、存异文的实证方法,也可证与王国维的契合。但胡适与王国维治词存在根本分歧:胡适在历史维度动观词境从浅显局促到充实广阔再到衰落的过程,提炼文学嬗变规律;王国维臻于艺术维度,专注静观词境,揭出词人观我观物的深微,及对精神生命乃至宇宙人生问题独特深彻的感受。动观的批评范式在近代成为主流,但静观的批评范式能唤起对文学史生命感的省思,指向古代文学研究的终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词学离合 动观范式 静观范式 历史维度 艺术维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美学精神在高校美育中的转化与生成路径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蒋晶 《高教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6-112,共7页
中国的学术体系和知识体系自20世纪以来发生了重大变革,从西方美育思想的引进至新时代美育的蓬勃发展,形成了诸多景观、思想和话语资源,而礼乐思想作为中国古代美育思想的内核和中华文明的精神表征,在当下仍需进一步挖掘其现代性涵义及... 中国的学术体系和知识体系自20世纪以来发生了重大变革,从西方美育思想的引进至新时代美育的蓬勃发展,形成了诸多景观、思想和话语资源,而礼乐思想作为中国古代美育思想的内核和中华文明的精神表征,在当下仍需进一步挖掘其现代性涵义及价值.文章概述了中华美育思想的发展脉络,立足于大举推进美育的国家意志和战略背景,思考中华传统美学精神在高校美育中的当代转化,在阐释美学与美育关系的同时,提出相应的转化策略和生成路径,以期对高校美育实践有所裨益,并提供新的研究进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美学精神 高校美育 转化 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画的“光影”哲学与视觉秩序 被引量:2
6
作者 王天乐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4-123,共10页
20世纪以来,艺术史学界对于中国画的光影问题争论不休。作为中国审美文化中的重要范畴,“光影”有其自身的哲学逻辑与实践理路。回溯中国传统哲学审美中的光影意识,光影运用在汉魏之际就已出现,说明光影并未从中国传统艺术实践中脱离,... 20世纪以来,艺术史学界对于中国画的光影问题争论不休。作为中国审美文化中的重要范畴,“光影”有其自身的哲学逻辑与实践理路。回溯中国传统哲学审美中的光影意识,光影运用在汉魏之际就已出现,说明光影并未从中国传统艺术实践中脱离,那种认为中国古时对光影认知具有局限性的观点乃是不知之论。在阴阳气论的动态美学观照下,物的影迹难以追踪,中国画家开始有意规避具体物影和光影对立,重在把握光影内在的明暗结构与阴阳义理。氤氲之“气”继而成为物象光影显现的一种妙察方式,光影被抽象为黑白、阴阳与明暗的视觉结构,体现出虚实有无的哲学思辨。在宋元以后的绘画中,光影成为制造古典诗意幻境的契机,也构成了中国传统视觉秩序、哲学思辨与空间想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影 明暗 中国画 视觉 阴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像感知与元电影的悖反:马来西亚导演陈翠梅作品评析
7
作者 张倩玉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3期90-94,共5页
陈翠梅的作品以深刻的人文关怀,独特的艺术风格及对社会文化的敏锐洞察而广受赞誉。她以平实而细腻的手法描绘日常生活的琐碎与温情,让电影成为反思生活的窗口;她关注女性的生存状态、情感世界和社会身份,传达出对女性命运的深刻关怀。... 陈翠梅的作品以深刻的人文关怀,独特的艺术风格及对社会文化的敏锐洞察而广受赞誉。她以平实而细腻的手法描绘日常生活的琐碎与温情,让电影成为反思生活的窗口;她关注女性的生存状态、情感世界和社会身份,传达出对女性命运的深刻关怀。本文将通过陈翠梅导演的部分获奖作品,分析她在元电影思维基础上强化观众感知的影像美学建构方式,探寻其元电影的影像感知与悖反。通过感知的唤起,观众自发实现了想象的影像建构,在对元电影哲学话语的超越中走向后现代电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翠梅 元电影 自画像电影 私小说 缝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音乐文学视野下的词曲关系探究--以萧友梅、易孺与黄自、韦瀚章的歌曲创作为例 被引量:3
8
作者 金婷婷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51-160,共10页
学堂乐歌运动催生了以现代歌曲为主要体裁的中国新音乐,以歌词为中心的中国新音乐文学呼之欲出。一般以为,中国新音乐文学产生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在20世纪30年代得以繁盛。在这一段时期,萧友梅、易孺以及黄自、韦瀚章合作的学校歌曲... 学堂乐歌运动催生了以现代歌曲为主要体裁的中国新音乐,以歌词为中心的中国新音乐文学呼之欲出。一般以为,中国新音乐文学产生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在20世纪30年代得以繁盛。在这一段时期,萧友梅、易孺以及黄自、韦瀚章合作的学校歌曲及艺术歌曲对中国现代歌曲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堪称为中国新音乐文学发展演进之缩影。从词曲关系观之,萧、易与黄、韦创作的现代歌曲,其共同特点是文言体与白话体的混用,以及基于西方传统和声理论背景的旋律配合,可总结为“文白间体”与“西调中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音乐文学 词曲关系 文白间体 西调中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读书与赏物:明代山水画中的“观看”事件 被引量:2
9
作者 王天乐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6,I0011,共7页
明代山水画中人物视觉形象的描绘体现了对“物”的关注:即读书与赏物,这与南宋山水画中人物“看景”的形象不同,预示了中国古代士人“观看”文化的内在转变。在以往的视觉活动中,中国士人的“看”与“读”密切相连,明代士人在“观物”... 明代山水画中人物视觉形象的描绘体现了对“物”的关注:即读书与赏物,这与南宋山水画中人物“看景”的形象不同,预示了中国古代士人“观看”文化的内在转变。在以往的视觉活动中,中国士人的“看”与“读”密切相连,明代士人在“观物”的过程中其实是一种视觉性的展演行为,“看”的含义在明代得到了丰富与发展。联系明代特殊的消费社会与文化背景,可以揭示明代士人正是通过对“物”的体察来实现自我的社会属性,从而建立起一种有别于大众的身份意识与观念态度。尤其是在以雅集为主题的明代山水画中,士人的阶层意识和虚拟交游得以实现,他们在观物中建立了自己的社会身份和交游规则,因而形成了一种复杂的观看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山水画 读书 赏物 观看 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迹板桥霜:中国山水画中“桥”的时空叙事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天乐 《艺术设计研究》 CSSCI 2022年第3期75-80,共6页
“桥”在中国山水画中属于一种重要的“人迹”元素,除了一般的“点景”功能外,“桥”在画面中还具有强烈的叙事结构与意指功能。通过梳理“桥”在山水画中的图像演变历程,可知“桥”是文人画家建构其隐逸思想的一种特殊方式。在图像功... “桥”在中国山水画中属于一种重要的“人迹”元素,除了一般的“点景”功能外,“桥”在画面中还具有强烈的叙事结构与意指功能。通过梳理“桥”在山水画中的图像演变历程,可知“桥”是文人画家建构其隐逸思想的一种特殊方式。在图像功能与符号指示上,山水画中的“桥”是一种连接画内外并使山水“可行”的“路”。在结构势能与空间结构上,“桥”为画面内部制造了曲折的叙事情节与视觉期待,是一种关键的转折点,引发了画面结构的紧张与冲突。在时空体验与心理感知上,“桥”构成了一种历史之“迹”和“跨时空”来访,暗示着访客的到来。“桥”不仅是沟通画家与观者情感的中心媒介,也是承载现在与过去的记忆场所,为山水画赋予了一种时空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水画 时空 叙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沧海遗音集》与清季民初的词史演进 被引量:1
11
作者 彭建楠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69-176,共8页
清季民初士大夫词人在为世所遗的境遇中产生对“末世之悲”母题的集体认同,并吸收“意内言外”的理论资源而生成反复刻意言说与不可言说、不必言说两种相反相成的书写范式,完成常州词派阐释学与词体创作的实质对接,朱祖谋纂《沧海遗音... 清季民初士大夫词人在为世所遗的境遇中产生对“末世之悲”母题的集体认同,并吸收“意内言外”的理论资源而生成反复刻意言说与不可言说、不必言说两种相反相成的书写范式,完成常州词派阐释学与词体创作的实质对接,朱祖谋纂《沧海遗音集》集士人同道之作,是一时创作风会与集体范式形成的表征。但伴随近代新旧思潮的激烈碰撞,士大夫词人也面临末世之悲的母题消解及范式空洞化的危机。与此同时,词坛也活跃着更加多元的创作力量,进行个性化的书写实践。朱祖谋赞赏陈洵后期词作的直写心素,及陈曾寿词的即事会心,甚至部分弥合了与王国维的分歧,体现了他对个性化书写的观照和思考。集体性与个性起伏消长间的张力,推动了清季民初词史的承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沧海遗音集》 清季民初 词史 母题 范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乐传统在近代的回归与发展--陈田鹤与近代诗乐 被引量:1
12
作者 金婷婷 钟孟智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70-176,共7页
以本国之诗入本国之乐是20世纪前期乐坛的集体共识。陈田鹤由萧友梅、黄自、龙榆生等推崇中国歌诗传统的音乐家、文学家启蒙,同时受到新文艺风潮的引导,树立了以“情”为主、兼容新旧的歌材选择及创作标准,同时为古典与现代体裁的诗作... 以本国之诗入本国之乐是20世纪前期乐坛的集体共识。陈田鹤由萧友梅、黄自、龙榆生等推崇中国歌诗传统的音乐家、文学家启蒙,同时受到新文艺风潮的引导,树立了以“情”为主、兼容新旧的歌材选择及创作标准,同时为古典与现代体裁的诗作谱曲。他洞悉诗作的章法和抒情脉络,组织相应的曲式结构,用西方音乐技术再现诗歌的情感意蕴,达到了诗乐相和的艺术境界,拓宽了诗乐的创作路径。陈田鹤以艺术为本位,凸显音乐的审美功能;超越新旧之争,沟通古今诗歌与音乐,推动了诗乐传统在近代的回归与发展,也反映了近代音乐美学的成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旧体诗 近代诗乐 陈田鹤 曲式结构 音乐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粤剧梆子腔的板式衍生 被引量:1
13
作者 孔庆夫 张海庆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CSSCI 2021年第5期88-98,155,共12页
以秦腔为代表的北线梆子腔具有独板单套、四板分起联套等板式特点;以豫剧为代表的南线梆子腔具有独板单套、三板分起联套等板式特点。粤剧梆子腔源自南北线梆子腔,其对南北线梆子腔的板式结构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并衍生出了独具“粤性化... 以秦腔为代表的北线梆子腔具有独板单套、四板分起联套等板式特点;以豫剧为代表的南线梆子腔具有独板单套、三板分起联套等板式特点。粤剧梆子腔源自南北线梆子腔,其对南北线梆子腔的板式结构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并衍生出了独具“粤性化”的慢板单套、嵌入式曲体结构、前后联套布局等三大板式特点。厘清粤剧梆子腔的板式结构,对于从整体上研究和把握粤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曲体结构和声腔形态等,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线梆子腔 南线梆子腔 粤剧梆子腔 板式结构 板式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时间化:中国传统音乐的审美向度之一 被引量:1
14
作者 鲁勇 金婷婷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70-74,共5页
时间是认识世界的两个基本维度之一,对音乐中时间形态和表现进行观照,对于判定音乐的审美取向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传统音乐在板式结构、单位拍值、音腔关系等方面具有值无定值、长于变易的形态特征,体现出其在时间维度上的非限定性;在... 时间是认识世界的两个基本维度之一,对音乐中时间形态和表现进行观照,对于判定音乐的审美取向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传统音乐在板式结构、单位拍值、音腔关系等方面具有值无定值、长于变易的形态特征,体现出其在时间维度上的非限定性;在音乐表现上则往往通过留白、润腔等方式体现出对现实时间的否定与超越。以此为依据,“超时间化”即是中国传统音乐的审美向度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音乐 审美向度 超时间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中圣境:中国传统山水画中“亭”的空间叙事
15
作者 王天乐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63-170,共8页
“亭”在中国传统山水画中有着特殊的空间指示与叙事功能,而并非只作为一般的“点景”形象出现。代表着古代士人审美思想与人生态度的“草亭”与“空亭”构成了经典的“亭”之形象,传达了传统山水画中隐含的人文踪迹与士人理想。“亭”... “亭”在中国传统山水画中有着特殊的空间指示与叙事功能,而并非只作为一般的“点景”形象出现。代表着古代士人审美思想与人生态度的“草亭”与“空亭”构成了经典的“亭”之形象,传达了传统山水画中隐含的人文踪迹与士人理想。“亭”作为一种人迹标识和空间地理标志,引导着观者的空间想象与进入,是士人隐喻的空间精神场所;“亭”制造了一种绝佳视点与“看”之体验,为画家和观者提供了最佳的观景平台和视觉期待;“亭”在显露自身的同时还原了世界,成为一处山中的“圣境”,揭示了士人隐遁自然的主题;而“空亭”则作为一种象征的空间符号,强化了过往的痕迹与记忆幻象,且看亭的背后预示着观看者的文化身份,共同构建了山水画的意义之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山水画 空间 叙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伦理情节剧电影的悬疑叙事及其影响
16
作者 张倩玉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3期101-103,共3页
中国电影的主流叙事一直有伦理情节剧传统,这些电影的形式和主题根植于集体主义的思想意识。第五代和第六代导演电影以时代寓言突破了主流电影的叙事模式,着力塑造个性化的人物,但并未走向个人主义的心理分析。在伦理电影中加入悬疑情节... 中国电影的主流叙事一直有伦理情节剧传统,这些电影的形式和主题根植于集体主义的思想意识。第五代和第六代导演电影以时代寓言突破了主流电影的叙事模式,着力塑造个性化的人物,但并未走向个人主义的心理分析。在伦理电影中加入悬疑情节,可以看成是塑造人物的叙事要求及扩展其心理分析的表现。家庭伦理框架下的悬疑电影创作既拓展了传统形式,使更多题材和主题进入主流电影,也存在创作上的矛盾和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伦理情节剧 寓言 心理分析 悬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陵春·春晚
17
作者 (宋)李清照(词) 韩闻赫(曲) 《音乐创作》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9-22,共4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