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文化全球化的冲击下,我国地方非遗面临断代危机,许多项目的传承与活态保护逐渐弱化。在此背景下,地方高校凭借地缘优势、区域文化资源独特性及传承人群的社会文化记忆,在非遗保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为数字化非遗保护提供了数据采集、分析和传播的新工具,但实际应用仍面临技术适配性不足、资源整合度不高、传承人群数字技术接受度有限等问题。以浙江省为例,分析地方高校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展数字化非遗保护的实践路径,提出建立智能化非遗数据采集平台、开发基于人工智能的动态传承模型、加强地方高校与地方文化机构及产业协同合作,通过数字化手段提升非遗传播力等具体策略,以期为浙江地方高校参与的数字化非遗保护实践提供新方向和参考。
出处
《天工》
2025年第19期122-125,共4页
基金
2024年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目“人工智能背景下地方高校参与的数字化‘非遗’保护实践研究”(Y202457017)。
作者简介
吴佳醍,男,1992年生,浙江金华人,博士在读,讲师,研究方向:数字化文化遗产保护、艺术疗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