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诸法实相与无性法性:从《大乘大义章》看鸠摩罗什对庐山慧远本体论思路的批判 被引量:4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前辈学者的研究已经指出庐山慧远对大乘般若实相的理解是一种实在的法性论。本文通过对《大乘大义章》中庐山慧远本体论思路的梳理,以及鸠摩罗什对其思想的批评,展示了本体论思路与实相论思路的各种歧异,指出两者根本的区别在于本体论执着诸法有一个实在的体性,从实在论的角度做出或有或无的独断。般若实相论否定有任何实在法性,实相是远离有无两边的中道。但是罗什的这个重要思想在当时和后世却都很少得到理解。
作者 覃江
出处 《宗教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39-144,共6页 Religious Studies
作者简介 覃江,西南民族大学民族研究院讲师。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0

  • 1《高僧传》卷6:T50,P.359c.
  • 2吕澈:《中国佛学源流略讲》,《吕敬佛学论著选集》(五),济南:齐鲁书社,1996年,第2559-2566页.
  • 3《高僧传》卷6:T50,P.360a.
  • 4张风雷.从慧远鸠摩罗什之争看晋宋之际中国佛学思潮的转向[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0,24(3):70-75. 被引量:19
  • 5《名僧传抄》卷1,卐续藏经77,第354c.
  • 6郭庆藩:《庄子集释》(一),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111页.
  • 7王先谦:《庄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47页.
  • 8《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1:T08,P.726b.
  • 9《大般涅榘经集解》卷19,T37,P.454b.
  • 10《妙法莲华经文句》卷4T34,P.51b.

二级参考文献11

  • 1慧远、鸠摩罗什.《次问念佛三昧并答》,载《鸠摩罗什法师大义》卷中,《大正新修大藏经》,第45册.
  • 2慧远、鸠摩罗什.《次问修三十二相并答》,载《鸠摩罗什法师大义》卷上,《大正新修大藏经》,第45册.
  • 3慧远、鸠摩罗什.《问实法有并答》,载《鸠摩罗什法师大义》卷下,《大正新修大藏经》,第45册.
  • 4赖鹏举.《中国佛教义学的形成--东晋外国罗什“般若”与本土慧远“涅柴”之争》[J].中华佛学学报,2000,(13).
  • 5赖鹏举.《中国佛教义学的形成--东晋外国罗什“般若”与本土慧远“涅槊”之争》[J].中华佛学学报,2000,(13).
  • 6涂艳秋.《鸠摩罗什门下由“空”到“有”的转变--以僧龊为代表》[J].汉学研究,2000,(2).
  • 7立人.《般若与实在 “法性”在早期佛教义理学的疑惑》[J].觉群,2007,(3).
  • 8立人.《法性与涅榘;早期中国佛教学的大小乘对接(上)》[J].觉群,2007,(4).
  • 9立人.《法性与涅榘;早期中国佛教学的大小乘对接(下)》[J].觉群,2007,(5).
  • 10刘剑锋.涅槃“有”与般若“空”义理论争的发展——从庐山慧远到竺道生[J].江西社会科学,2007,27(11):64-67. 被引量:3

共引文献18

同被引文献113

引证文献4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