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大众与大乘——法显与《摩诃僧癨律》的翻译辨析 被引量:1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引言《法显传》中,开篇即言“法显昔在长安,慨律藏残阙”,标明其西行求法之目的。至于其回国后所译经典影响深远,其中《大般泥洹经》中的佛性说,更对当时思潮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汤用彤在《魏晋南北朝佛教史》中评价说:“开中国佛理之一派,至为重要。”法显求法本来目的,乃为律藏残阙,求补律藏,共携带回国三部律典,分别是《摩诃僧癨律》(以下简称僧癨律)、《萨婆多众律抄》、《弥沙塞五分律》(以下简称五分律),他为何会选择翻译《僧祗律》,这与部派佛教思想特色是否有联系?
作者 释湛如
出处 《法音》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41-46,共6页 The Voice of Dharma
作者简介 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8

二级参考文献50

  • 1靳生禾.法显及其《佛国记》的几个问题[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3(1):25-34. 被引量:5
  • 2郝黎.寒食散再考[J].文史知识,2002(11):89-94. 被引量:1
  • 3余嘉锡.《寒食散考》,载氏著.《余嘉锡论学杂著》(上册),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81-226页. .
  • 4王奎克.《五石散新考》.载自然科学史研究室主编.《科技史文集》(第14辑),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年版,第151-154页. .
  • 5慧远、鸠摩罗什.《次问念佛三昧并答》,载《鸠摩罗什法师大义》卷中,《大正新修大藏经》,第45册.
  • 6慧远、鸠摩罗什.《次问修三十二相并答》,载《鸠摩罗什法师大义》卷上,《大正新修大藏经》,第45册.
  • 7慧远、鸠摩罗什.《问实法有并答》,载《鸠摩罗什法师大义》卷下,《大正新修大藏经》,第45册.
  • 8赖鹏举.《中国佛教义学的形成--东晋外国罗什“般若”与本土慧远“涅柴”之争》[J].中华佛学学报,2000,(13).
  • 9赖鹏举.《中国佛教义学的形成--东晋外国罗什“般若”与本土慧远“涅槊”之争》[J].中华佛学学报,2000,(13).
  • 10涂艳秋.《鸠摩罗什门下由“空”到“有”的转变--以僧龊为代表》[J].汉学研究,2000,(2).

共引文献25

同被引文献8

引证文献1

二级引证文献6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