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论早期汉传佛教教理“中国化”——以《庄子·齐物论》与《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为例

The Sinicization of Early Han-Transmission Buddhist Doctrines:An Analysis Based on Zhuangzi-Qiwulun and the Mahaprajnaparamita Sutra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佛典翻译本身就是一种诠释,佛教中国化首先是从翻译开始的。早期汉传佛教教理“中国化”研究有助于推进宗教中国化,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文本以鸠摩罗什译著《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和《庄子·齐物论》为样本,采用文献及比较分析法,通过梳理汉传大乘佛典蕴含的“虚无主义”“生死观”“无为”与“无得”及古代朴素辩证法思想等“玄学化”因素,阐明早期汉传佛教教理“中国化”在宇宙本体观上的“空无”特征、在价值观上“无得”与生死观上“出世”的功用观特征。以译著为基础的汉传佛教教理“中国化”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它为佛教中国化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促进了中国哲学思辨的发展。
作者 姚学丽 邓勇 Yao Xueli;Deng Yong
出处 《民族学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3-51,共9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在新疆各民族群众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路径研究”(22BZX011)。
作者简介 姚学丽,女,内蒙古赤峰人,哲学博士,新疆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哲学系主任,乌鲁木齐市统战部特聘专家,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邓勇,男,四川遂宁人,新疆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国古代哲学。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

二级参考文献84

共引文献2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