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茶叶科学技术》
2006年第2期37-38,共2页
Te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参考文献1
1 [5]A.Tamura,M.Kato,M.Omuki,A.Namba,K.Miyagawa,C.R.Yang(杨崇仁) and W.H.Zhou,Flavor components and microorganism isolated from Suancha (Sour tea,takezutsu sancha in Japanese)(酸茶中的香气成分和微生物的分离),J.Home Econ.Jpn,1995,46(8)759-761
同被引文献878
1 王敏,郑文佳.论黑茶不属于基本茶类[J] .贵茶,2022(4):3-4. 被引量:1
2 唐庆华.饮茶与健康[J] .蚕桑茶叶通讯,2001(3):17-19. 被引量:4
3 陈惠衡,施玲,刘芳.茶多酚测定结果与绿茶品质关系的研究[J] .分析试验室,2007,26(z1):87-89. 被引量:20
4 侯冬岩,回瑞华,刘晓媛,唐蕊.万寿菊花、叶、茎中黄酮的含量及抗氧化性能的分析[J]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10(4):15-18. 被引量:25
5 彭翠珍,刘川,李晚谊.云南普洱茶人工接种发酵研究[J]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0(S1):351-355. 被引量:14
6 黄双凤,方寒寒,朱旗.微生物与黑毛茶品质形成关系的研究现状[J] .福建茶叶,2009,32(2):10-11. 被引量:3
7 靖德兵,李培军,孙铁珩,许思明,姚晓福.黑曲霉固体发酵生产纤维素酶培养基构成优化研究[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4,12(3):172-174. 被引量:9
8 徐茜,薛玉.略论云南普洱茶历史变迁[J] .黑龙江史志,2010(7):128-129. 被引量:2
9 张春花,单治国,袁文侠,李亚莉,孙婷婷,秦太峰,夏凯国,任洪涛,李国荣,周红杰.不同有益菌固态发酵对普洱茶香气成分的影响研究[J] .茶叶科学,2010,30(4):251-258. 被引量:29
10 吕海鹏,林智,钟秋生,王力.普洱茶E8组分的化学成分研究[J] .茶叶科学,2010,30(6):423-428. 被引量:9
引证文献67
1 王敏,胡伊然,陈浪琴,刘晓霞,郑文佳.论黑茶属于再加工茶类[J] .贵茶,2023(4):24-26.
2 王敏,郑文佳.论黑茶不属于基本茶类[J] .贵茶,2022(4):3-4. 被引量:1
3 古能平.关于茶叶分类的几点认识[J] .消费导刊,2008,0(17):198-198. 被引量:3
4 胡燕,齐桂年.四川黑茶的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研究[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43(1):134-140. 被引量:9
5 吕海鹏,谷记平,林智,郭丽,谭俊峰,彭群华.普洱茶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J] .茶叶科学,2007,27(1):8-18. 被引量:88
6 折改梅,陈可可,张颖君,杨崇仁.8-氧化咖啡因和嘧啶类生物碱在普洱熟茶中的存在[J] .云南植物研究,2007,29(6):713-716. 被引量:16
7 侯冬岩,回瑞华,李铁纯,袁华芳,刁全平,刘晓媛.黑茶挥发性化学成分的研究[J] .食品科学,2008,29(8):550-552. 被引量:17
8 朱宏涛,杨崇仁,李元,张颖君.普洱茶后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的研究进展[J] .云南植物研究,2008,30(6):718-724. 被引量:16
9 李菊,张荣平,郑梅.普洱茶活性成分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9,18(1):21-23. 被引量:4
10 殷建忠,王琦,周建于,吴少雄,池开胜.不同条件下沸水浸泡提取普洱茶(熟茶)茶多酚实验研究[J] .昆明医学院学报,2009,30(4):55-57.
二级引证文献552
1 王敏,胡伊然,陈浪琴,刘晓霞,郑文佳.论黑茶属于再加工茶类[J] .贵茶,2023(4):24-26.
2 戴宇樵,张拓,刘亚兵,刘忠英,郑文佳.可食用茶叶微生物产品研究进展[J] .贵茶,2022(2):5-12. 被引量:2
3 孙哲浩.苹果-茶复合饮料的研制[J] .食品科学,2009,30(2):279-282. 被引量:6
4 段学艺.普洱茶中氨基酸和茶多酚浸出规律的研究[J] .贵州茶叶,2010,38(2):12-18. 被引量:6
5 王岳飞,罗子华,邬新荣,陈红波,徐平,杨贤强.普洱茶提取物抗氧化及其对Na_2S_2O_3诱导HUVEC损伤的保护作用[J] .茶叶科学,2010,30(6):475-481. 被引量:5
6 吕海鹏,林智,钟秋生,王力.普洱茶E8组分的化学成分研究[J] .茶叶科学,2010,30(6):423-428. 被引量:9
7 徐维盛,张桂雨,刘静,朱婧,杨月欣.ORAC法评价16种茶叶的抗氧化能力[J]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4,5(1):241-246. 被引量:14
8 程焕,贺玮,赵镭,胡小松,吴继红.红茶与绿茶感官品质与其化学组分的相关性[J] .农业工程学报,2012,28(S1):375-380. 被引量:54
9 饶华,曹振辉,刘二伟,文生萍,顾丰颖,柴艳,陈保定,葛长荣,贾俊静.普洱茶对大鼠钙磷吸收利用的影响[J]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3(5):644-647. 被引量:2
10 陈可可,张香兰,朱宏涛,杨崇仁,张颖君.曲霉属真菌在普洱茶后发酵中的作用[J] .云南植物研究,2008,30(5):624-628. 被引量:17
1 郭友超.浅议茶叶的分类[J]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7(3):76-77. 被引量:4
2 杨志栋,王彩萍,张春华.受灾棉田强化管理技术[J] .新疆农业科技,2006(2):21-21.
3 云南陆稻品种培育走在全国前列[J] .北京农业(中旬刊),2008,0(10):4-4.
4 云南特色优质烟叶开发取得新进展[J] .致富天地,2010(1):48-48.
5 胡晓明,张无敌,尹芳.云南省农作物秸秆资源综合利用现状[J]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3):11167-11169. 被引量:16
6 杨盛美,矣兵,张俊.云南大叶茶茶籽育苗技术[J] .云南农业科技,2010(1):33-34. 被引量:3
7 杨曙辉,宋天庆,赵彪,陈怀军,欧阳作富.做强做大云南特色马铃薯产业[J] .中国农业信息,2009,21(9):39-42.
8 吴文波.南涧县普洱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2(27):106-107. 被引量:2
9 许楚荣,钟诗恩,程俊峰.检验检疫温室的设计[J] .现代农业装备,2003(3):49-50.
10 段锦纯.浅析普洱茶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J] .中国园艺文摘,2010,26(3):59-60. 被引量: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