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民族学在美国和博厄斯学派
被引量:
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民族学,存美国称为文化人类学,它是以民族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独立的学科。大凡一个学科之创立,均需有三个因素,哪三个因素呢?概言之,就是时、地、人,即适当的时间,合适的地方,杰出的奠基人。正如中国有句老话所说,一定要天时地利人和才行,政治上如此,一个学科之建立也是如此。所以,我就从时、地、人三个方而作些简要的介绍。
作者
吴泽霖
出处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1年第4期21-30,共10页
关键词
民族学
十九世纪
文化丛
印第安人
文化特质
社会文化
美国民族
田野调查
美国人
人类学家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48
引证文献
6
二级引证文献
8
同被引文献
48
1
刘琪.
社会约制下的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吴泽霖的种族与民族论述[J]
.西北民族研究,2023(1):29-40.
被引量:2
2
张亚辉.
和而不同:费孝通的中华民族丛体概念解析[J]
.西北民族研究,2022(4):31-43.
被引量:12
3
M.博尔谢尔,刘永华.
美国人类学家:弗朗兹·博厄斯[J]
.世界民族,1990(5):80-81.
被引量:2
4
吴泽霖.
论博物馆、民族博物馆与民族学博物馆[J]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7(3):73-82.
被引量:16
5
吴泽霖.
关于少数民族文物的一点认识[J]
.文物,1957(4):63-65.
被引量:10
6
钟年,孙秋云.
吴泽霖民族研究思想述评[J]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14(4):71-76.
被引量:6
7
邢玉林.
甘做股肱镶整体的教授吴泽霖[J]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88(2):10-12.
被引量:3
8
张正明.
祭先师吴泽霖先生有感[J]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13(4):34-35.
被引量:5
9
凯伦.古德金,陈彩霞.
美国人类学近期发展研究述评[J]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18(4):208-211.
被引量:1
10
王建民.
吴泽霖民族学思想和学术生涯[J]
.民族教育研究,1994,5(2):93-96.
被引量:12
引证文献
6
1
刘琪.
社会约制下的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吴泽霖的种族与民族论述[J]
.西北民族研究,2023(1):29-40.
被引量:2
2
王勤美,尹建东.
美国人类学的发展源流与特点[J]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8(2):149-155.
3
邓端璇.
用生命的最后八年搭建学科高地——一代宗师吴泽霖先生在中南民族大学的学术活动述论[J]
.民族论坛,2011(11X):30-34.
被引量:3
4
王宏涛.
课程思政融入文化人类学理论教学改革探究[J]
.高教学刊,2023,9(4):150-152.
被引量:3
5
钟年.
吴泽霖的民族学人类学研究[J]
.清华社会学评论,2023(1):24-37.
6
张柳丹.
吴泽霖民族学田野实践及其田野观管窥[J]
.铜仁学院学报,2024,26(2):52-59.
二级引证文献
8
1
谢开.
吴泽霖的民族学博物馆实践[J]
.知识经济,2014(16):73-75.
被引量:2
2
袁剑,朱晓晓.
边疆博物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构想——吴泽霖学术思想菁华及当代启示[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41(6):40-47.
被引量:2
3
张文静.
教学改革视角下高职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困境与突破探微[J]
.成才之路,2023(26):33-36.
4
张柳丹.
吴泽霖民族学田野实践及其田野观管窥[J]
.铜仁学院学报,2024,26(2):52-59.
5
王洋,徐健.
大学体育课程思政要素构建与实施路径研究[J]
.运动精品,2024,43(3):25-27.
6
陈纪,蒋子越.
增进共同性:新时代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再思考[J]
.西北民族研究,2024(3):128-140.
被引量:10
7
庄异凡,刘志钢,黄远春,朱海燕,朱琳.
课程思政融入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课程教学的设计与实践[J]
.高教学刊,2024,10(25):173-176.
被引量:4
8
罗成华.
吴泽霖研究综述[J]
.劳动保障世界,2017(9X):79-81.
1
宇晓.
个人命名制度与民族文化网络——一个比较民族学的分析范式[J]
.贵州民族研究,1993,13(4):111-116.
被引量:2
2
Ю.II.阿维尔基耶娃,汤正方.
马克思主义与美国民族学[J]
.世界民族,1982(2):9-14.
3
M.埃利森,宇文.
评 R·D·奥尔巴编《走向二十一世纪的美国民族和种族》[J]
.世界民族,1987(3):80-80.
4
钟年.
芦笙文化丛初探[J]
.贵州民族研究,1988,8(1):97-101.
5
天时地利人和顺[J]
.老同志之友(上半月),2016(12):64-64.
6
文青.
天时 地利 人和 培育 发展 创新——“第二届社会组织创新与发展论坛”综述[J]
.社团管理研究,2009(8):4-5.
7
施荣伟.
管理的天时地利人和[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5):59-59.
8
李星星.
藏彝走廊的尔苏文化圈[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29(4):56-61.
被引量:8
9
明鑫.
择业的天时地利人和[J]
.成才与就业,2008(11):41-41.
10
R.D.奥尔巴,艾石.
1984年奥尔巴尼学术讨论会论文专辑 序言:走向二十一世纪的美国民族和种族[J]
.世界民族,1986(2):79-80.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1年 第4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