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近代中國佛教史上的高僧太虚大師和挪威來華傳教士艾香德牧師曾多次見面,爲推動本教的發展,就基督教與佛教的信仰與教羲進行討論,表現出一種開放的胸襟和大同的眼光。這種宗教對話使雙方都從中獲益。艾香德受當時中國佛教文化復興思潮,特别是居士佛教的影響,逐渐意識到"不研究佛學,不足以傳道"。他創辦頗具佛教文化特色的景風山、道風山、天風山等基督教叢林,發起"宗教聯合運動",促進宗教之間的理解和對話。太虚在推進"人間佛教"時,積極瞭解世界宗教的發展,協調佛教與科學的關係,推進佛教參與當代社會生活,努力在海外弘傳佛法,尤其是在對"人間佛教"的構想中參考了基督教會的建制模式。兩位宗教大師通過宗教對話,在客觀上加深了對彼此宗教的瞭解,并推動各自宗教的發展,但他們的宗教對話實踐在當時也引起頗多争議。今天重新回視兩位宗教大師有關宗教對話之歷史經驗,可見其在當時對近代佛教的開展具有重要的推動意義。
出处
《佛教文化研究》
2021年第1期3-20,377,共19页
Studies of Buddhist Culture
作者简介
孫亦平,南京大學哲學系、宗教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美國哈佛大學、香港浸會大學、香港中文大學訪問學者,現任中國宗教學會理事、全國老子道學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國家圆書館“文津講壇”特聘教授,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著有《東亞道教研究》《唐宋道教的轉型》《杜光庭評傳》《道教的思想與信仰》《道教文化》,主编《西方宗教學名著提要》,在《哲學研究》《世界宗教研究》《哲學興文化》等發表學術論文130餘篇。《東亞道教研究》入選2013年《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主持并完成多项國家社科基金项目及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項目,科研成果十多次獲得省部級以上奬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