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外主体的诞生——数字时代下主体形态的流变 被引量:65

Birth of External Subject——Change of Subject Form in the Digital Age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数字时代的主体形态,相对于启蒙时代的主体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从笛卡尔到康德的主体实际上是统一的理性的内在主体,而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派看来,这个内在主体的意识下面,实际上压抑了流动的力比多和无意识欲望,而利奥塔、德勒兹和加塔利等人提出了用分裂的力比多的主体来冲破统一的内在主体的束缚,但是这一努力在20世纪80年代并没有获得成功。真正颠覆性的变化发生在数字技术和智能算法深入我们生活的时代里,在这个时代里,力比多和无意识欲望通过数字链接流溢到我们的外部,形成了从外部来支配我们行为的外主体。外主体的诞生既是毒药,也是解药,因为数字资本和平台资本利用我们行为生产的数据实现了数字绘像,形成了比我们还了解我们自己的数字身份,但是在这些被采集利用的数据背后,还有被数字资本所抛弃的剩余数据,这些剩余数据构成了一个可以与受资本控制的数字绘像抗衡的外主体,从而可以让我们形成一个前所未有的新主体形态。
作者 蓝江
出处 《求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7-45,共9页 Seeker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21世纪西方激进左翼文论批判研究”(项目编号:20&ZD290)
作者简介 蓝江,男,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研究员,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江苏省青年社科英才,全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全国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国外马克思主义、当代欧陆激进左翼思想。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项目1项,主要著作有《忠于事件本身:巴迪欧哲学思想导论》《阿甘本五讲》《事件与真理》,译作有巴迪欧的《存在与事件》《哲学宣言》《第二哲学宣言》,阿甘本的《什么是哲学?》《语言的圣礼》等18部,在《哲学研究》《文艺研究》《哲学动态》《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和《光明日报》理论版等报刊发表论文100余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和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30余篇。
  • 相关文献

同被引文献581

引证文献65

二级引证文献407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