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跳出“以孟批荀”的傳統儒學研究思路,以荀子本身爲中心建立一個有關人的性情及其道德轉化問題的解釋框架,同時與孟子的“性善論”展開比較。主要結論是:首先,孟子和荀子都指出人性的先天基礎,但孟子給出“性善論”的先驗道德判定,而荀子給出“性惡論”的經驗道德判定;其次,他們都主張自然性情的道德轉化,但孟子側重强調由内而外地自我實現,而荀子側重强調由外而内地化治調養;再次,他們都强調“心”的重要作用,但孟子側重將“盡心”作爲彰顯人性與道德的内在一致、實現人性完滿與天人互通的主要途徑,而荀子將“誠心”作爲化解人性與道德的内在衝突、實現人性調養和天人和諧的關鍵媒介;最後,他們都主張君子聖人在其中的核心角色,但孟子持“普遍成仁論”,認爲君子聖人是道德的示範者和引領者,而荀子持“君子特殊論”,認爲君子聖人是道德的教育者和調治者。
出处
《诸子学刊》
2022年第1期132-148,共17页
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項目“嚴復‘群學’思想及其當代價值研究”(20XJC840003)
重慶市社會科學規劃培育項目“嚴復‘群學’思想及其當代價值”(2019PY32)階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陳雲龍(1988—),男,浙江嘉興人。社會學博士,現爲江蘇省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爲儒家思想史和(中國)社會心理學,著有《中國社會信用:理論、實證與對策研究》(合著),譯有《激進主義探源》(合譯),並在《哲學門》、《本土心理學研究》(中国臺灣)、《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等刊物發表學術論文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