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德性、群體與人的存在——孟荀人禽之辨比較 被引量: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人禽之辨是儒家的重要論題,從其創始人孔子開始,儒家即開啓了對這一問題的思考。孟子、荀子沿着孔子仁禮合一之學的思路將人禽之辨的問題引向了深入:孟子的人禽之辨以仁學觀念爲基,以性善論來説明内在於人的道德情感和意識,進而確認人的道德性存在,將人存在的意義和價值定位爲通過存養擴充善心的道德修養工夫,過上一種道德的生活;荀子的人禽之辨以禮學觀念爲本,他先通過群論來確認了人的群體性(社會性)存在,又通過性惡論説明了人也有同於禽獸之性(動物性)的一面,若任由其自然發展會導致群體失序的惡果,在此基礎上,荀子提出了“禮”的制度規範建構的問題,將人存在的意義和價值定位爲通過接受“禮”的規範和約束,過上一種合群的生活。
作者 鄭治文
出处 《诸子学刊》 2022年第1期121-131,共11页
基金 山東省泰山學者工程(tsqn201812060) 山東省濟寧市尼山學者工程 山東省社會科學規劃研究項目“儒學事件研究”(20CWTJ14) 曲阜師範大學儒家文明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課題“君子人格及其教育涵養研究”階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鄭治文(1987—),男,雲南騰冲人。歷史學博士,現爲曲阜師範大學孔子文化研究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先秦儒學、荀學、宋明理學研究,著有《文明對話與中國文化:以“文明對話與儒學三期發展”爲中心的考察》《道德理想主義與政治現實主義的統一:荀子政治哲學思想特質研究》等,在《中國哲學史》《文史哲》《東岳論叢》《孔子研究》《齊魯學刊》等發表學術論文20餘篇。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9

二级参考文献38

  • 1张岱年.精神生活与精神境界[J].甘肃社会科学,1994(5):1-3. 被引量:5
  • 2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 3[3][美]安乐哲,罗思文,余谨译.《论语》的哲学诠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48.
  • 4《陈献章集》,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896-897页.
  • 5张德胜.《儒家伦理与秩序情结--中国思想的社会学诠释》,台北巨流图书公司,1986,第157-159页与书之“目录”.
  • 6《智鼎》铬文:“我即赎汝五父,用匹马柬丝.”见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编.殷周金文集成(第五册).北京:中华书局,1985:2838.
  • 7刘宝楠.论语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7:664.
  • 8按:乱,治也;“乱术”即治术.
  • 9张岱年学术论著自选集.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493、4.92.
  • 10王夫之.船山全书·礼记章句.长沙:岳麓书社,1996:10.

共引文献27

同被引文献3

引证文献1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