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借助更好的翅膀飞翔——对边缘化微型小说《系好你的鞋带》的思考
1
作者 梁珊珊 《写作》 2006年第9期39-39,共1页
现代人心理、情感在社会生活的发展中不断地变化,为适应现代人独特的文化心理,微型小说适时地吸收其他文体的优点来丰富自己。边缘化微型小说就是微型小说文体衍变过程中产生的一种试验性文体。
关键词 微型小说 边缘化 飞翔 小说文体 文化心理 社会生活 衍变过程 现代人 试验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士人的忠孝观 被引量:8
2
作者 鲁红平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50-56,共7页
《世说新语·德行》撇开了华歆、王朗之徒的不忠不义之举,赞扬他们的"小廉曲谨"之行。以忠义入选《德行》的只有一则,而以孝行入选的却有十三则,其结果显示出:在玄学思潮的冲击下,魏晋士人援道入儒,重新建构他们特有的道... 《世说新语·德行》撇开了华歆、王朗之徒的不忠不义之举,赞扬他们的"小廉曲谨"之行。以忠义入选《德行》的只有一则,而以孝行入选的却有十三则,其结果显示出:在玄学思潮的冲击下,魏晋士人援道入儒,重新建构他们特有的道德观与价值取向。随着君权的衰落,门阀制度的确立,他们普遍接受了先亲后君、先孝后忠的思想。他们追求个性解放,做出种种越礼行为,但并不想废弃礼教,而是提出了"因时修制"、"缘情制礼",试图解决名教与自然的冲突。因此他们在推崇孝时并不只主守礼之孝,而是同样看重出于真情的死孝、心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说新语》 魏晋士人 忠孝 名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刘勰《文心雕龙·原道》中之“道”新探索 被引量:7
3
作者 林衡勋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45-51,共7页
本文结合中国哲学对刘勰《文心雕龙.原道》中之"道"进行了新探索。认为《原道》中之"道"的内涵应包括二层面意义:一是这道指天(地)道与心性人道相贯通的天人合一之道,属心性哲学范畴。二是这道还统摄有文学的圣道... 本文结合中国哲学对刘勰《文心雕龙.原道》中之"道"进行了新探索。认为《原道》中之"道"的内涵应包括二层面意义:一是这道指天(地)道与心性人道相贯通的天人合一之道,属心性哲学范畴。二是这道还统摄有文学的圣道传统的内涵,这又包括二层次:一为自庖牺起始,中经尧、舜、禹、文王、周公,到孔子的外在众圣承传序列;二为以"道心惟微"哲学内容为基础的内在"文心—道心"系统,其中以后者为最重要,这对应于哲学"道心惟微"的"文心—道心",才是领悟天道与心性人道相贯通的天人合一之道,并创作"道之文"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心雕龙 道心惟微 心性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学学科的两种理论形态 被引量:7
4
作者 劳承万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2-10,共9页
中国现当代美学,实际上是“西方美学在中国”。西方美学的传统形态,是从属于哲学体系的,即“真—善—美”三分结构中的“美”之形态,它无法从哲学体系中独立出来,只有和哲学体系共沉浮———这是哲学体系中的美学理论形态。比这更古老... 中国现当代美学,实际上是“西方美学在中国”。西方美学的传统形态,是从属于哲学体系的,即“真—善—美”三分结构中的“美”之形态,它无法从哲学体系中独立出来,只有和哲学体系共沉浮———这是哲学体系中的美学理论形态。比这更古老、更悠久的美学理论形态,应是意大利维柯所提出的“诗性智慧”形态,它是原始人(民族)的思维方式。所谓“诗性智慧”形态是指原始人天然地开创的用“感官—想象(记忆)”并通过“比喻”把握世界的“感性—艺术”思维方式。这是一种诗性的理论形态,它区别于哲学的“逻辑—推理”形态。当下学界缺乏这两种理论形态的自觉意识,把两者混淆起来,导致“两张皮一起扯”的糊涂局面。现当代中国美学欲求得有实质性的进展,除了首先理清两种理论形态的区别之外,别无它途。此外,这也是梳理“中国美学”的大前提,应该打破“西方美学在中国”的方式来整理中国古代美学的僵局,展现中国古代美学的独特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体系 真善美 诗性智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笔画名称的规范化 被引量:4
5
作者 马显彬 《语文建设》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9-12,共4页
现行汉字的研究还很薄弱,没有引起学人的足够重视,许多基本问题至今尚未得到科学合理的解决,笔画名称的规范统一就是这些尚未解决的问题之一。国家语委费锦昌先生说:“汉字笔画的命名,可以说这些年来从没有认认真真地做过研究和统... 现行汉字的研究还很薄弱,没有引起学人的足够重视,许多基本问题至今尚未得到科学合理的解决,笔画名称的规范统一就是这些尚未解决的问题之一。国家语委费锦昌先生说:“汉字笔画的命名,可以说这些年来从没有认认真真地做过研究和统一工作。”〔1〕遗憾的是,费锦昌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横折 基本笔画 弯钩 名称命名 《现代汉语》 汉字笔画 胡本 张本 现代汉字学 增订二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新文化场域中的外国文学经典 被引量:3
6
作者 王钦峰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10-116,共7页
对于外国文学经典作家、作品而言,清末民初尤其是五四以来一直处于动态转换和自我蜕变过程中的中国新文学和新文化,其实并不是一个有待于启蒙的温顺的学童,而是一个具有成人和导师眼光的严格的挑选者、积极的对话者、谨慎的审查者、聪... 对于外国文学经典作家、作品而言,清末民初尤其是五四以来一直处于动态转换和自我蜕变过程中的中国新文学和新文化,其实并不是一个有待于启蒙的温顺的学童,而是一个具有成人和导师眼光的严格的挑选者、积极的对话者、谨慎的审查者、聪明的歪曲者乃至粗暴的判决者;它为汉语转换中的外国文学所提供的决不是某种被动的或者具有轻度制约性的语境,而是一个具有垄断色彩和制导功能的场域。该场域不仅依据自身合法化的文学定义去挑选、删改、误读和附会外国文学经典,以及通过赋予其以政治新意而将其再经典化,而且依据这一文学定义去规范中国的外国文学翻译和文学批评。本文分析了五四以来中国新文学文化场域在外国文学经典功能变异过程中所发挥的制导作用,阐述了汉译文学场内政治性赋义系统合法化危机的发生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新文化场域 外国文学经典 再经典化 政治性赋义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意境现代研究方法论 被引量:2
7
作者 林衡勋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81-90,共10页
从方法论角度审视意境现代研究 ,并借助哲学家冯友兰等人的启示与用语 ,对意境现代研究方法论提出了新见解。这就是 :就意境现代研究的方法论原则而言 ,应区分“照着讲”与“接着讲”及其关系 ;就阐释方法而言 ,则应是“正的方法”与“... 从方法论角度审视意境现代研究 ,并借助哲学家冯友兰等人的启示与用语 ,对意境现代研究方法论提出了新见解。这就是 :就意境现代研究的方法论原则而言 ,应区分“照着讲”与“接着讲”及其关系 ;就阐释方法而言 ,则应是“正的方法”与“负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负的方法 冯友兰 方法论原则 哲学家 统一 意境 阐释 审视 用语 见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方文论在中国的“经”化——20世纪中国文论失语症的内因 被引量:4
8
作者 杨飏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9-21,共3页
文章从宗经意识和“以传释经”的述学方式两个方面寻找20世纪中国文论失语的内因。本文认为,虽然传统经学已经终结,但经学余波仍然存在,在20世纪中国文论领域,这种经学余波主要表现为一种类似于经学的学术现象以及中国述学者根深蒂固的... 文章从宗经意识和“以传释经”的述学方式两个方面寻找20世纪中国文论失语的内因。本文认为,虽然传统经学已经终结,但经学余波仍然存在,在20世纪中国文论领域,这种经学余波主要表现为一种类似于经学的学术现象以及中国述学者根深蒂固的宗经意识、经学情结。在20世纪中国,述学者的宗经意识并不表现为对于中国学术传统经典的执著,而是表现为对于西方学术经典的崇拜与信仰,从而导致述学者在以西方学术经典为主要研究对象和理论依据的学术活动中沿袭了传统经学的以传释经的述学方式,这正是20世纪中国文论“失语症”发生与学术原创性匮乏的内在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论 西方文论 失语症 以传释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原薛宝钗——兼评钗黛优劣论 被引量:4
9
作者 李新灿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52-56,共5页
在《红楼梦》所塑造的众多女性形象中 ,薛宝钗是最成功而又最有争议的人物之一 ,人们对她的争议又常常是在与林黛玉作比较中进行的。薛宝钗是一个乡原典型 ,她将生存原则放在首位 ,以适量的虚伪作为生存智慧 ,她自以为是 ,真诚地劝说别... 在《红楼梦》所塑造的众多女性形象中 ,薛宝钗是最成功而又最有争议的人物之一 ,人们对她的争议又常常是在与林黛玉作比较中进行的。薛宝钗是一个乡原典型 ,她将生存原则放在首位 ,以适量的虚伪作为生存智慧 ,她自以为是 ,真诚地劝说别人。说薛宝钗是乡原典型并不是贬低她 ,因为人类的生存处境和人性的复杂多面性使人们必然戴上人格面具 ,使人们在某种程度上都有乡原习性 ,都存在虚伪 ;说薛宝钗是乡原 ,正是对曹雪芹深刻洞察人类生存处境、人性复杂多面性的高度赞扬。以这一结论为基础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楼梦》 小说 曹雪芹 女性形象 薛宝钗形象 林黛玉形象 乡原习性 人性 生存处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端午与佛教 被引量:3
10
作者 张应斌 《船山学刊》 CSSCI 2008年第2期129-132,共4页
中国传统节日端午深深地渗透到佛教中:端午起源的真正原因见于佛典,一些失传的端午古俗在佛教中保存,端午发生的事入载佛典。
关键词 佛教 端午 民俗 宗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教学目标设计的四个问题 被引量:2
11
作者 李斌辉 《语文建设》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24-25,21,共3页
关键词 教学目标 课程改革 教学设计 语文教学 教学内容 中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司马相如《子虚赋》与《天子游猎赋》辨 被引量:4
12
作者 鲁红平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26-30,共5页
《文选》将司马相如的《天子游猎赋》分为《子虚赋》、《上林赋》 ,一直沿用到现在。这使后人错误地把《文选》中分出的《子虚赋》当作游梁时所作。本文主要从司马相如本人以及《文选》分出《子虚赋》入手 ,与枚乘的《七发》进行比较 ,... 《文选》将司马相如的《天子游猎赋》分为《子虚赋》、《上林赋》 ,一直沿用到现在。这使后人错误地把《文选》中分出的《子虚赋》当作游梁时所作。本文主要从司马相如本人以及《文选》分出《子虚赋》入手 ,与枚乘的《七发》进行比较 ,认为《文选》所分出的《子虚赋》只能作于武帝时。而将本来是一个整体的《天子游猎赋》分为两篇是不科学的 ,主张恢复《史记》《汉书》里面的称呼———《天子游猎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马相如 《子虚赋》 《天子游猎赋》 枚乘 《七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报孙会宗书》与《报任安书》的异同 被引量:4
13
作者 刘周堂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5-38,共4页
杨恽的《报孙会宗书》和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是中国文学史上两篇著名的书信体散文,学术界认为它们多有相同。本文认为它们的相同是表面的、形式上的,而在思想感情、主旨意图、语言风格等内在本质方面是不同的,并从作者各自的性格方... 杨恽的《报孙会宗书》和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是中国文学史上两篇著名的书信体散文,学术界认为它们多有相同。本文认为它们的相同是表面的、形式上的,而在思想感情、主旨意图、语言风格等内在本质方面是不同的,并从作者各自的性格方面分析了两信不同的原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报孙会宗书》 《报任安书》 比较 异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园”理论:纠偏差而绝祸害——王元化反思之理论价值与历史意义 被引量:1
14
作者 劳承万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80-90,97,共12页
在中国现代思想史上,王元化的理论反思具有独特意义。其反思之原则是以自身人生之经历结合当代之理论倾向及其弊端,进行了一系列重要理论问题的新思考,其宗旨是:纠偏差而绝祸害,高扬"人是目的"的理论。其反思之问题大体上从... 在中国现代思想史上,王元化的理论反思具有独特意义。其反思之原则是以自身人生之经历结合当代之理论倾向及其弊端,进行了一系列重要理论问题的新思考,其宗旨是:纠偏差而绝祸害,高扬"人是目的"的理论。其反思之问题大体上从四个方面进行:"态度"即真理/过激才惬意/逻辑研究方式之弊端/哲学三范畴(感性—知性—理性)与二范畴论争之实质等等。在反思中,显现了王元化之"独立的人格——自由的思想——理论的勇气"。这是中国现代文化思想史中,绝对不可以忽视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思 现代思想史 人生经历 理论弊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郭沫若的边缘化泛神论与神性生命意识 被引量:2
15
作者 徐肖楠 《郭沫若学刊》 2003年第4期30-35,共6页
郭沫若五四时期的泛神论,是一个边缘化、中庸化的文化概念。这一概念体现出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生命意识的借用,实际为一种传统文化和客家精神共同锻造的神性生命意识。这种神性生命意识决定了他的文化立场和艺术倾向,... 郭沫若五四时期的泛神论,是一个边缘化、中庸化的文化概念。这一概念体现出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生命意识的借用,实际为一种传统文化和客家精神共同锻造的神性生命意识。这种神性生命意识决定了他的文化立场和艺术倾向,使他在诗学上重视艺术的内在韵律及独特的外在形式,并继承了中国诗学的象征精神,创造了隐喻生命意象和情境的象征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泛神论 神性生命意识 艺术韵律 艺术形体 象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孔孟儒学的诗学方向 被引量:2
16
作者 劳承万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03年第1期31-36,共6页
诗学的基本形态是由相关的哲学基本形态分析而来。在中国哲学总体结构中,从诗性哲学到诗性艺术与审美(诗学),是一个伸延的过程,是从本体到现象的一个方面。孔孟儒学的诗学基本形态,是“礼——乐”诗性社会存在本体论的形态。孔孟儒学的... 诗学的基本形态是由相关的哲学基本形态分析而来。在中国哲学总体结构中,从诗性哲学到诗性艺术与审美(诗学),是一个伸延的过程,是从本体到现象的一个方面。孔孟儒学的诗学基本形态,是“礼——乐”诗性社会存在本体论的形态。孔孟儒学的诗学方向,基本上是围绕“礼——乐”社会存在本体论的方向旋转的。如果向内深挖一步,此即儒家哲学之心性本体,这是“知人尽性知天”的巨大生命力,更是一种诗性精神(亦哲亦诗);如果向外拓展开去,则是由象征性思维方式呈现出来的“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的诗现象。儒学的诗性智慧,按中国哲学的互补互动功能,又可大别为两种类型:以“水”为象之乐和以“山”为象之乐,即山水(智/仁)之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孟儒学 诗学方向 诗性哲学 诗性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歧路灯》中戏曲伶人的描写及其意蕴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开桃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56-59,共4页
《歧路灯》刻画了形形色色的伶人形象 ,既展示了他们卑贱的地位、悲惨的命运、畸形的心态和恶劣的行径 ,又描写了谭绍闻因与他们交往而致堕落的过程。这些描写 ,既是作者营构小说主题的需要 。
关键词 《歧路灯》 戏曲伶人 人物形象 小说 主题 人生命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课程改革下中学语文审美教育误区举隅 被引量:1
18
作者 周立群 《语文建设》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6-38,共3页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 教育误区 中学语文 语文审美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圣经》和基督教的自然观——近代科学产生和发展的宗教根源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文举 《兰州交通大学学报》 CAS 2008年第5期61-64,共4页
从根本上,基督教不是科学的反对性力量,而是近、现代科学的诱发性和促进性力量。本文尝试从《圣经》和基督教的自然观方面阐明近代科学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宗教根源,这方面包括自然的非神化,宇宙的秩序化,人对自然的优先地位,认识上对经验... 从根本上,基督教不是科学的反对性力量,而是近、现代科学的诱发性和促进性力量。本文尝试从《圣经》和基督教的自然观方面阐明近代科学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宗教根源,这方面包括自然的非神化,宇宙的秩序化,人对自然的优先地位,认识上对经验事实的开放态度,观念上对手工工作的尊重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圣经》 基督教 近代科学 自然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为理论“应和”与作为主义的“象征”——波德莱尔与象征主义问题 被引量:2
20
作者 李珺平 《大连大学学报》 2007年第2期24-30,共7页
“超验主义”是“应和”理论的理论背景,也是后来整个象征主义运动和思潮的安身立命之处。作为理论的“应和”与作为主义的“象征”有联系又有区别。其区别在于,前者由波德莱尔提出,而后者是波德莱尔去世后由魏尔伦、兰波和马拉美等所... “超验主义”是“应和”理论的理论背景,也是后来整个象征主义运动和思潮的安身立命之处。作为理论的“应和”与作为主义的“象征”有联系又有区别。其区别在于,前者由波德莱尔提出,而后者是波德莱尔去世后由魏尔伦、兰波和马拉美等所表征出来的;前者是一种哲学美学理论,而后者是一种下降到可操作(实践)层面的“主义”。其联系在于,前者为后者奠定了宇宙观,而后者则为前者“趟”开了向欧洲乃至全球扩展的具体路径。如果说魏尔伦、兰波对作为主义的“象征”的贡献在于对诗歌“音乐至上”和音色相通的呼唤,马拉美的贡献就在于类推、暗示方法的树立。事实上,作为主义的“象征”是将“应和”理论推向全球的一个中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和 象征主义 魏尔伦 兰波 马拉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