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广西河八王种质资源考察收集与鉴定评价 被引量:2
1
作者 宗文一 张保青 +9 位作者 张革民 黄玉新 杨翠芳 周珊 高轶静 熊发前 刘菁 陆衫羽 杨细平 段维兴 《热带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4-105,共12页
广西地跨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北回归线横贯中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孕育了丰富的野生甘蔗种质资源。2016—2023年,广西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组织考察队对广西河八王种质资源开展系统调查和收集工作,考察队在广西8个地级市18个县(市、区... 广西地跨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北回归线横贯中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孕育了丰富的野生甘蔗种质资源。2016—2023年,广西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组织考察队对广西河八王种质资源开展系统调查和收集工作,考察队在广西8个地级市18个县(市、区)43个乡镇共收集到河八王种质资源58份。调查结果表明:广西河八王种质资源主要分布在海拔60.0~602.5 m,北纬23°08′02″~26°01′43″,东经107°08′01″~111°32′02″的区域;广西河八王种质资源20个描述型质量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在0~1.2044之间,平均值为0.5557,其中曝光后节间颜色的多样性最高,木栓较低,而茎形、气根、水裂3个性状无多样性体现;不同收集地区的广西河八王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指数在0.1040~0.4911之间,贺州最高,百色最低;广西河八王种质资源表型性状变异丰富,6个数量性状的变异系数为17.3%~53.6%,平均为34.8%;不同收集地区的广西河八王种质资源变异系数在29.4%~36.9%之间,河池最大,桂林最小。聚类分析结果显示,58份广西河八王种质资源被分为六大类,与地理来源无密切关系,其中第Ⅰ类群中的材料综合性状较好,生物量和品质性状优良。本次考察收集扩充了广西甘蔗种质资源圃的资源数量,为甘蔗育种和遗传改良提供了优良基因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八王 甘蔗 种质资源 表型性状 鉴定评价 遗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粤北甘蔗野生种质资源采集与多样性分析
2
作者 宗文一 张保青 +9 位作者 刘菁 周忠凤 刘俊仙 黄玉新 周珊 杨翠芳 张革民 熊发前 李博胤 段维兴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97-606,共10页
【目的】在粤北地区开展甘蔗野生种质资源调查与采集,分析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为甘蔗遗传育种提供优良亲本。【方法】种质资源调查采集按每隔30 km或海拔落差100 m取样1次,记录采集路线和地理信息,挖取地下根茎保存。对6个数量性状和20... 【目的】在粤北地区开展甘蔗野生种质资源调查与采集,分析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为甘蔗遗传育种提供优良亲本。【方法】种质资源调查采集按每隔30 km或海拔落差100 m取样1次,记录采集路线和地理信息,挖取地下根茎保存。对6个数量性状和20个质量性状进行测定,通过计算变异系数、遗传多样性指数及数量性状间的相关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共采集到4个属4个种共82份甘蔗野生种质资源,其中,割手密Saccharum spontaneum 28份、河八王Narenga porphyrocoma 26份、斑茅Erianthus arundinaceum 24份、芒Miscanthus sinensis 4份。粤北地区甘蔗野生种质资源种间表型变异丰富,数量性状的变异系数为10.9%~44.5%,割手密的平均变异系数最大(30.6%),其次是芒(30.3%),河八王最小(28.1%)。叶长、叶宽、株高和茎径两两之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锤度与其他性状均不存在显著相关性。质量性状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0.000 0~1.222 7。主成分分析将6个数量性状提取出2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62.312%。聚类分析显示,割手密第Ⅰ类群的2023GSM054和第Ⅲ类群的2023GSM246、河八王第Ⅰ类群的2023HBW224和第Ⅳ类群的2023HBW032以及斑茅第Ⅰ类群的2023BM023和第Ⅱ类群的2023BM246共6份材料的产量性状和品质性状表现突出。【结论】本研究在粤北地区采集的甘蔗野生种质资源的表型性状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筛选出6份综合表现优异的种质,为甘蔗育种提供了优良的基因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种质资源 调查采集 遗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期和种植密度对甘蔗良繁种茎农艺性状的影响
3
作者 吴凯朝 黄诚梅 +7 位作者 徐林 翁梦苓 邓智年 庞天 李茂 黄海 陶思兴 周锋 《中国糖料》 2025年第2期27-35,共9页
【目的】明确不同植期和种植密度对‘桂糖44号’良繁种茎农艺性状的影响特点,为甘蔗良种高效繁育生产标准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桂糖44号’脱毒组培苗为材料,以植期(A)为主区,种植密度(B)为副区,开展3个不同植期和种植密度二... 【目的】明确不同植期和种植密度对‘桂糖44号’良繁种茎农艺性状的影响特点,为甘蔗良种高效繁育生产标准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桂糖44号’脱毒组培苗为材料,以植期(A)为主区,种植密度(B)为副区,开展3个不同植期和种植密度二因素裂区试验,研究植期和种植密度对该品种新植和第一年宿根良繁种茎农艺性状指标的影响。【结果】植期与‘桂糖44号’脱毒组培苗分蘖苗数和分蘖率关系密切,A3植期获得最大平均单株分蘖苗数,均在14苗/株以上;植期和种植密度对‘桂糖44号’脱毒组培苗的株高、茎径、成茎及有效芽有显著的影响,A1B1的株高、茎径、成茎率最大,A3B1获得最大单株蔗茎数,A3B3获得最大单位面积有效茎数,A1B2获得最大单位面积总有效芽数;在宿根蔗表现上,A3B2获得最大单位面积有效茎数和单位面积总有效芽数;植期对‘桂糖44号’脱毒组培苗新植蔗的种茎发芽率影响显著,A3植期的种茎发芽率最大,均在98%以上,但对宿根蔗种茎发芽率影响不大。【结论】‘桂糖44号’脱毒组培苗在桂中蔗区良繁基地的种植期为5月中旬到6月中旬之间为适宜,种植密度以1.65万株/hm^(2)左右为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种植密度 植期 脱毒组培苗 桂糖44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割手密核心种质构建与关联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张保青 黄玉新 +5 位作者 周珊 段维兴 杨翠芳 张革民 陆衫羽 高轶静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5-81,共7页
为发掘甘蔗育种优异野生基因资源,以来自广西的333份割手密为材料,应用12对SSR引物的分子标记数据和28个表型性状资料构建广西割手密核心种质,并进行关联分析。关联分析结果显示,广西割手密茎径、节间长度、曝光前颜色、脱叶性和毛群共... 为发掘甘蔗育种优异野生基因资源,以来自广西的333份割手密为材料,应用12对SSR引物的分子标记数据和28个表型性状资料构建广西割手密核心种质,并进行关联分析。关联分析结果显示,广西割手密茎径、节间长度、曝光前颜色、脱叶性和毛群共5个表型性状与8个位点显著相关;茎径与叶长、叶宽、节间长度、节数和锤度5个性状均表现出极显著相关;株高、茎径、节间长度、节数4个表型性状之间呈现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锤度与茎径和节间长度均表现为极显著的负相关。核心种质抽样按照总资源比例的0.1、0.2、0.3、0.4、0.5、0.6、0.7、0.8、0.9进行梯度筛选,当抽样比例达到30%以上时,即可包含100%等位基因覆盖度。遗传多样性评价和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构建割手密核心种质所筛选材料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且基于核心种质绘制的主成分图与原始种质的分布图趋势相吻合。结果表明,根据30%的抽样比例筛选出99个割手密样本构建核心种质,遗传多样性评价和主成分分析所构建的核心种质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割手密 核心种质 关联分析 SSR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蔗二点螟室内人工继代饲养方法研究
5
作者 魏吉利 潘雪红 +3 位作者 商显坤 黄诚华 李傲梅 马永林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455-1462,共8页
本文研究了甘蔗二点螟Chilo infuscatellus Snellen室内饲养方法,旨在为防治药剂筛选和农药毒理学实验,以及开展对甘蔗二点螟生物学、生态学等学科深入研究提供发育良好的试虫。用玉米棒在室内继代饲养甘蔗二点螟,在第1、4、7、10代观... 本文研究了甘蔗二点螟Chilo infuscatellus Snellen室内饲养方法,旨在为防治药剂筛选和农药毒理学实验,以及开展对甘蔗二点螟生物学、生态学等学科深入研究提供发育良好的试虫。用玉米棒在室内继代饲养甘蔗二点螟,在第1、4、7、10代观察主要生长发育指标,评价其饲养效果,并在第5代与甘蔗苗+甘蔗茎段、玉米棒+甘蔗茎切片饲养进行对比,观察各生长发育指标及生命参数的差异。结果表明,用玉米棒饲养二点螟在第1、4、7、10代的孵化率和羽化率均在80%以上,幼虫存活率各代均在40%~60%之间,单雌产卵量在25~50粒之间;玉米棒饲养的孵化率、幼虫存活率及单雌产卵量均高于用甘蔗苗+甘蔗茎段、玉米棒+甘蔗茎切片饲养;玉米棒饲养的种群净增殖力R_(0)(26.17)、内禀增长率r_(m)(0.08)及周限增长率λ(1.09)均高于甘蔗苗+甘蔗茎段、玉米棒+甘蔗茎切片,且世代发育历期T(38.8)短,增加了世代数。因此,用玉米棒饲养二点螟,其多项发育指标优于甘蔗饲养,且饲养操作简单,成本较低,适合在室内大量且继代饲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二点螟 继代饲养 生命表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理密植下强分蘖甘蔗品种性状及产量分析 被引量:19
6
作者 丘立杭 范业赓 +7 位作者 周慧文 陈荣发 黄杏 罗含敏 杨荣仲 段维兴 刘俊仙 吴建明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075-1082,共8页
甘蔗(Saccharum officinarum L.)是以收获茎秆为主的重要糖料作物,分蘖是增加有效茎进而提高甘蔗单产和产糖量的关键。本研究以强分蘖甘蔗品种‘B9’为试验材料,设置4个不同种植密度(P1:4000芽/667 m^2、P2:6000芽/667 m^2、P3:8000芽/6... 甘蔗(Saccharum officinarum L.)是以收获茎秆为主的重要糖料作物,分蘖是增加有效茎进而提高甘蔗单产和产糖量的关键。本研究以强分蘖甘蔗品种‘B9’为试验材料,设置4个不同种植密度(P1:4000芽/667 m^2、P2:6000芽/667 m^2、P3:8000芽/667 m^2和P4:10 000芽/667 m^2),通过1年新植和1年宿根的田间小区试验,探讨种植密度对强分蘖甘蔗品种性状及产量形成的影响,并分析它们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增加种植密度,新植和宿根甘蔗分蘖盛期的总苗数呈上升趋势,但新植与宿根甘蔗总苗数的差异却在缩小,平均分别为25.55%、14.11%、-8.18%和-10.57%;宿根蔗株高显著大于新植蔗的株高,平均增幅分别为17.31%、10.54%、19.44%、14.88%,但茎径几乎不受种植密度的影响;新植蔗有效茎和产量随种植密度增加而增加(P2的除外),且多于宿根蔗的,但其产量却表现相反的结果,即宿根蔗总体表现增产;低密度(P1)和高密度(P4)间的锤度差异显著,并表现降低趋势。在试验条件下甘蔗产量形成过程中,种植密度与甘蔗分蘖盛期的总苗数、株高、有效茎和产量呈正相关,与茎径和田间锤度为负相关,且株高与有效茎对产量的贡献最为显著,但过多的有效茎明显不利于田间锤度提高。因此,这意味着合理密植对强分蘖甘蔗品种的产量和品质形成极其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分蘖 合理密植 农艺性状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崇左蔗区2022年糖料蔗生产调查 被引量:10
7
作者 邓宇驰 刘晓婷 +5 位作者 黄莹 樊保宁 卢文 张福健 丁美花 吴建明 《中国种业》 2022年第10期48-51,共4页
崇左市是广西甘蔗种植面积最大的蔗区,为全面地了解该蔗区糖料蔗生产情况,于2022年采用实地调查、数据收集和面上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调查了蔗区的甘蔗苗情、种植面积、品种结构、病虫害发生情况等。结果表明:2022年崇左蔗区甘蔗种植面积... 崇左市是广西甘蔗种植面积最大的蔗区,为全面地了解该蔗区糖料蔗生产情况,于2022年采用实地调查、数据收集和面上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调查了蔗区的甘蔗苗情、种植面积、品种结构、病虫害发生情况等。结果表明:2022年崇左蔗区甘蔗种植面积有所增加,增幅2.81%;苗情总体较好,有足够的苗数,但阴雨寡照天气较多造成株高较去年矮;螟虫为害率处于较低水平,但宿根蔗黑穗病高发,逐年愈发严重,需引起重视;甘蔗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建议加快优良甘蔗新品种的培育及推广应用,加强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苗情 面积 品种 黑穗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联苯·噻虫嗪颗粒剂对宿根蔗甘蔗粉蚧的田间防治效果 被引量:1
8
作者 刘晓鹏 李德伟 +3 位作者 梁阗 李涛 罗亚伟 覃振强 《热带农业科学》 2022年第11期64-67,共4页
为掌握1%联苯·噻虫嗪颗粒剂(颖壮)对宿根蔗甘蔗粉蚧的田间防治效果,在广西南宁和来宾2个蔗区采用撒施法,开展该杀虫剂不同剂量防治宿根蔗甘蔗粉蚧效果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1%联苯·噻虫嗪颗粒剂(颖壮)5 000和6 000 g/亩处理在... 为掌握1%联苯·噻虫嗪颗粒剂(颖壮)对宿根蔗甘蔗粉蚧的田间防治效果,在广西南宁和来宾2个蔗区采用撒施法,开展该杀虫剂不同剂量防治宿根蔗甘蔗粉蚧效果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1%联苯·噻虫嗪颗粒剂(颖壮)5 000和6 000 g/亩处理在2个试验点的为害株率防效均显著高于对照药剂(3%辛硫磷颗粒剂5 000 g/亩),为害株率防效大于84%;颖壮5 000和6 000 g/亩处理的虫口密度防效大于87%,且南宁试验点的虫口密度防效显著高于对照药剂(辛硫磷)。结果表明,1%联苯·噻虫嗪颗粒剂(颖壮)对宿根蔗甘蔗粉蚧有较理想的防治效果,生产上建议撒施2次,每次推荐用药量为5 000~6 000 g/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宿根蔗 甘蔗粉蚧 杀虫剂 防治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减量施氮间作豆科绿肥压青对甘蔗农艺性状及产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莫璋红 谢金兰 +6 位作者 林丽 李长宁 覃宁 潘红春 黄应设 陈荣发 莫善平 《现代农业科技》 2023年第20期38-42,46,共6页
试验设置2个施氮水平(纯N 472.5、236.3 kg/hm^(2))和3种种植模式(甘蔗单作、甘蔗/大豆间作压青、甘蔗/绿豆间作压青),研究减量施氮间作豆科绿肥压青对甘蔗农艺性状、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土壤氮水平较高的条件下,减量施氮对... 试验设置2个施氮水平(纯N 472.5、236.3 kg/hm^(2))和3种种植模式(甘蔗单作、甘蔗/大豆间作压青、甘蔗/绿豆间作压青),研究减量施氮间作豆科绿肥压青对甘蔗农艺性状、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土壤氮水平较高的条件下,减量施氮对甘蔗生长及产量没有影响,相反,氮肥减量处理甘蔗平均产量比常规施氮量处理增产13590 kg/hm^(2)。氮肥减量可提高甘蔗蔗糖分含量,氮肥减量处理平均蔗糖分含量比常规施氮量处理提高1.02百分点。甘蔗间作绿豆压青可促进甘蔗生长,甘蔗产量比甘蔗单作增产10.27%,而甘蔗间作大豆压青对甘蔗生长有一定影响,甘蔗产量比甘蔗单作甘蔗减产1.45%。甘蔗间作豆科绿肥压青有利于甘蔗蔗糖分积累,间作绿豆压青比甘蔗单作蔗糖分含量提高0.88百分点,间作大豆压青比甘蔗单作蔗糖分含量提高0.59百分点。综合甘蔗农艺性状、产量、甘蔗蔗糖分含量、经济效益等方面分析,以甘蔗/绿豆间作且氮肥减量50%处理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氮水平 种植模式 豆科绿肥间作 产量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胁迫对新菠萝灰粉蚧死亡率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德伟 吴建辉 覃振强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21年第11期103-111,共9页
【目的】明确低温胁迫对新菠萝灰粉蚧致死效果的影响。【方法】观察新菠萝灰粉蚧不同发育阶段虫态在不同低温(0、4、10℃)下5个不同处理时间(1、2、4、6、8 h)的致死情况,以常温26℃为对照,分析低温胁迫对该粉蚧死亡率的影响。【结果】0... 【目的】明确低温胁迫对新菠萝灰粉蚧致死效果的影响。【方法】观察新菠萝灰粉蚧不同发育阶段虫态在不同低温(0、4、10℃)下5个不同处理时间(1、2、4、6、8 h)的致死情况,以常温26℃为对照,分析低温胁迫对该粉蚧死亡率的影响。【结果】0、4、10℃低温处理对新菠萝灰粉蚧一龄若虫和二龄若虫死亡率有显著影响,各处理时间的死亡率均大于30%;二龄若虫经0、4℃低温处理6、8 h后死亡率高达95%以上;10℃低温处理1、2、4 h后三龄若虫死亡率均低于10%,与常温26℃对照差异不显著。未成熟雌成虫在10℃低温处理4、6 h后死亡率与常温26℃对照差异不显著。对于成熟雌成虫,10℃低温不同处理时间的死亡率均小于3%,与常温26℃对照差异不显著。【结论】表明低温胁迫对新菠萝灰粉蚧一龄若虫和二龄若虫的死亡率有显著影响,三龄及三龄后若虫在10℃能保持较好的生存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检疫性有害生物 新菠萝灰粉蚧 剑麻害虫 低温胁迫 致死率 暴露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时高温胁迫对新菠萝灰粉蚧的耐热性及存活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李德伟 吴建辉 覃振强 《热带农业科学》 2021年第12期74-80,共7页
通过观察短时高温胁迫后新菠萝灰粉蚧Dysmicoccus neobrevipes Beardsley各虫态的死亡率,研究高温胁迫对该虫耐热性及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高温胁迫下,新菠萝灰粉蚧虫态、温度、时间对其死亡率均有显著影响,高温胁迫对该粉蚧低龄若... 通过观察短时高温胁迫后新菠萝灰粉蚧Dysmicoccus neobrevipes Beardsley各虫态的死亡率,研究高温胁迫对该虫耐热性及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高温胁迫下,新菠萝灰粉蚧虫态、温度、时间对其死亡率均有显著影响,高温胁迫对该粉蚧低龄若虫死亡率的影响大于高龄若虫及雌成虫的影响。35和38℃高温胁迫下3龄若虫及雌成虫短时胁迫死亡率为0,但1龄和2龄若虫出现了1.67%~68.33%的死亡率;当温度为47℃超高温时,胁迫2 h后新菠萝灰粉蚧所有虫态死亡率均达100%。研究发现,通过短时的高温锻炼并不能增强新菠萝灰粉蚧的高温胁迫耐受性,该粉蚧随着锻炼温度的升高其高温胁迫的死亡率也会上升。研究结果为研究新菠萝灰粉蚧的生物学、生理学、防控、检疫处理等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菠萝灰粉蚧 高温胁迫 耐热性 存活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种杀虫剂喷雾和灌根施药对番茄烟粉虱种群的控制作用
12
作者 李德伟 罗亚伟 +4 位作者 黄振文 李涛 梁菊菊 谢文 覃振强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22年第7期89-96,共8页
【目的】研究呋虫胺、溴氰虫酰胺、螺虫乙酯3种药剂在广西区域控制番茄烟粉虱的效果及其施用方法,为广西番茄烟粉虱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在露地和温室比较呋虫胺、溴氰虫酰胺、螺虫乙酯3种药剂通过喷雾和灌根施药对番茄烟粉虱种群... 【目的】研究呋虫胺、溴氰虫酰胺、螺虫乙酯3种药剂在广西区域控制番茄烟粉虱的效果及其施用方法,为广西番茄烟粉虱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在露地和温室比较呋虫胺、溴氰虫酰胺、螺虫乙酯3种药剂通过喷雾和灌根施药对番茄烟粉虱种群的控制作用。【结果】在露地番茄试验中,药后3~21 d不同处理间烟粉虱成、若虫虫口密度无显著差异,均低于0.53头/叶;而药后42 d,溴氰虫酰胺喷雾处理烟粉虱成虫虫口密度为0.63头/叶,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的1.41头/叶。药后28~42 d,不同处理间烟粉虱若虫虫口密度存在显著差异;呋虫胺、溴氰虫酰胺、螺虫乙酯喷雾及溴氰虫酰胺3倍药量灌根处理烟粉虱若虫虫口密度均低于0.31头/叶。在大棚温室内,使用溴氰虫酰胺或螺虫乙酯喷雾后28、42 d成虫和若虫的虫口密度均显著低于空白对照,其药后28 d若虫虫口密度分别为0.33、0头/叶,而空白对照若虫虫口密度达2.85头/叶。【结论】溴氰虫酰胺对烟粉虱种群有较好且稳定的控制作用,呋虫胺在露地番茄上喷雾处理对烟粉虱表现出较好的防治效果,而螺虫乙酯在大棚温室喷雾处理对番茄烟粉虱防治表现出较好的长效作用。在相同剂量下,溴氰虫酰胺和螺虫乙酯采用喷雾施药对番茄烟粉虱种群的控制比灌根施药效果好;加大溴氰虫酰胺灌根药量可提高其对番茄烟粉虱种群的控制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杀虫剂 烟粉虱 番茄 防治 施药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晒下不同颜色放蜂球对球内温度及螟黄赤眼蜂羽化出蜂的影响
13
作者 李德伟 罗亚伟 +2 位作者 黄杏 梁菊菊 覃振强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282-1288,共7页
为明确不同颜色放蜂球在日晒条件下对球内温度及螟黄赤眼蜂羽化率的影响,本研究测定了3种不同颜色放蜂球在不同气温下日晒或蔗林遮阴对球内温度的影响,在31℃高温日晒下球内温度和赤眼蜂羽化率变化,及放蜂球颜色对其球内羽化蜂出球率的... 为明确不同颜色放蜂球在日晒条件下对球内温度及螟黄赤眼蜂羽化率的影响,本研究测定了3种不同颜色放蜂球在不同气温下日晒或蔗林遮阴对球内温度的影响,在31℃高温日晒下球内温度和赤眼蜂羽化率变化,及放蜂球颜色对其球内羽化蜂出球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太阳直晒下棕色放蜂球内温度最高,其次是红色球和白色球,球内温度均大于环境温度,在23℃~31℃的气温下日晒,球外气温均未超过38℃,球内温度5~10min后急剧上升;白色、红色、棕色放蜂球内温度分别比球外温度高0℃~11.2℃、1℃~12.5℃、1.5℃~20.2℃。通过多因素方差分析,日晒时气温、放蜂球颜色及日晒时间对放蜂球内温度均具有显著影响。蔗田遮阴下白色、红色放蜂球的球内温度与环境温度差异不显著。3种颜色放蜂球在31℃下日晒5 min,球内温度可升至45℃以上,但球内赤眼蜂的羽化率与26℃室内的球内赤眼蜂羽化率相比无显著差异;日晒超过10 min时,红色、棕色球内赤眼蜂羽化率显著低于白色球的,日晒超过30 min后球内赤眼蜂羽化率显著降低;直晒超过60 min,放蜂球内的赤眼蜂羽化率为0;双因素方差分析表明,高温直晒时间与放蜂球颜色对球内赤眼蜂羽化率均有显著影响。放蜂球颜色对球内羽化蜂出球率无显著影响。本研究将为改良赤眼蜂田间释放技术,合理确定放蜂时的气温和放蜂球颜色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螟黄赤眼蜂 日晒高温 放蜂球 植保无人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