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甘蔗综合栽培技术群体中叶面积、光照度和产量的研究 被引量:9
1
作者 梁计南 谭中文 +1 位作者 李玉潜 苏广达 《甘蔗(福建)》 1995年第1期14-18,共5页
采用正交试验设计,在2水平上对甘蔗综合栽培技术措施中5个因素的组合群体的叶面积指数(LAI)、冠层相对光照度(RI)和蔗茎产量(Y)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处理组合间LAI、RI和Y都存在显著差异;LAI主要受盖膜、品种... 采用正交试验设计,在2水平上对甘蔗综合栽培技术措施中5个因素的组合群体的叶面积指数(LAI)、冠层相对光照度(RI)和蔗茎产量(Y)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处理组合间LAI、RI和Y都存在显著差异;LAI主要受盖膜、品种新台糖10和一次施肥的影响;RI主要受盖膜影响;Y主要受益膜和品种新台糖10影响;最优因素水平处理组合为M1T1A0V2B0;另外,根据LAI、RI和Y的相关分析,Y的增加主要是由于群体叶面积较大,从而有较大的光合面积,截获较多的太阳辐射能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栽培 叶面积指数 光照度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水分条件下甘蔗品种幼苗性状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谭中文 梁计南 梁远标 《中国糖料》 1998年第1期1-5,共5页
在不同水分处理条件下,研究了6个甘蔗品种幼苗性状的差异。结果表明,在正常供水条件下,抗旱品种表现为叶片较窄,叶片叶绿素含量较高,叶片上下表皮刚毛较多;抗旱品种在复水条件下比正常供水时具有更大的根系表面积和最大的根系伤... 在不同水分处理条件下,研究了6个甘蔗品种幼苗性状的差异。结果表明,在正常供水条件下,抗旱品种表现为叶片较窄,叶片叶绿素含量较高,叶片上下表皮刚毛较多;抗旱品种在复水条件下比正常供水时具有更大的根系表面积和最大的根系伤流量;而品种间切叶自然失水速度和叶片水分饱和亏的差异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水分条件 甘蔗 品种 幼苗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四个甘蔗与斑茅属间远缘杂交BC_(3)F_(1)品系生理特性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梁华川 蔡伟俊 +3 位作者 赵晓凤 李鸿博 黄文爱 沈万宽 《热带农业科学》 2023年第11期18-27,共10页
斑茅是甘蔗近缘属(蔗茅属)的野生种,抗逆性强,利用斑茅与甘蔗进行属间远缘杂交,导入斑茅优良抗性基因,可拓宽遗传基础,获得优异抗逆种质或亲本,加速甘蔗品种改良。对华南农业大学甘蔗研究室培育鉴定的14个甘蔗斑茅属间杂交后代BC_(3)F_... 斑茅是甘蔗近缘属(蔗茅属)的野生种,抗逆性强,利用斑茅与甘蔗进行属间远缘杂交,导入斑茅优良抗性基因,可拓宽遗传基础,获得优异抗逆种质或亲本,加速甘蔗品种改良。对华南农业大学甘蔗研究室培育鉴定的14个甘蔗斑茅属间杂交后代BC_(3)F_(1)品系进行一年新植、一年宿根田间生理特性评估。结果表明,14个参试品系及对照(CK,柳城05-136)的新植及宿根苗期、分蘖期、拔节期、伸长期的叶片SOD活性、POD活性、CAT活性及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主要呈现上升趋势,叶片MDA含量呈现下降趋势;总体而言,HE15-30、HE15-71、HE15-77、HE15-61和HE15-63等5个品系在上述4个生育时期的叶片SOD活性、POD活性、CAT活性及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高于CK,MDA含量低于CK,表明这5个品系具有较强的抗逆生理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斑茅 属间杂交 生理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蒜素防控甘蔗白条病效果及其促生作用 被引量:1
4
作者 鲍涵 陈教云 +5 位作者 李永佳 李文佳 黄灿阳 陈健文 胡水凤 沈万宽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2-61,共10页
为了探索仿生类、内吸性化学药剂乙蒜素能否用于甘蔗病害防控及是否具有促生效果,通过室内抑菌试验、毒力测定、桶栽施药试验,评价乙蒜素对白条黄单胞菌(Xanthomonas albilineans(Ashby)Dowson)引起的甘蔗白条病的防控效果,同时通过桶... 为了探索仿生类、内吸性化学药剂乙蒜素能否用于甘蔗病害防控及是否具有促生效果,通过室内抑菌试验、毒力测定、桶栽施药试验,评价乙蒜素对白条黄单胞菌(Xanthomonas albilineans(Ashby)Dowson)引起的甘蔗白条病的防控效果,同时通过桶栽施药试验对不同浓度乙蒜素处理的甘蔗进行农艺性状、生物量等表型测定,并结合光合、根系及抗逆等生理特性评价其促生作用。毒力测定结果显示,乙蒜素毒力回归方程为y=26.29x-30.29,相关系数R2为0.9489,有效中质量浓度EC50为1132.43μg/mL。病害防控及促生试验结果显示:80%乙蒜素1000倍稀释液防控促生效果最佳。该处理下,施药42 d未检测出甘蔗白条病阳性植株,而对照(CK)阳性检出率100%。相较于CK,该处理(施药42 d)的甘蔗叶片叶绿素含量增加24.93%、净光合速率增加64.97%,根系活力增加62.44%,促生效果明显;抗氧化酶SOD、POD、CAT活性分别提高21.32%、44.32%、54.32%;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脯氨酸等叶片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分别增加17.40%、17.39%、17.78%,而MDA含量减少22.74%,缓解膜脂过氧化、维持细胞膜的稳定性,增强甘蔗抗逆性。综上,80%乙蒜素1000倍稀释液对甘蔗白条病具有较好的防控效果且对甘蔗具有促生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蒜素 甘蔗白条病 化学防治 促生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蔗产量、糖分与叶片酶和激素的关系 被引量:6
5
作者 罗明珠 梁计南 +2 位作者 李玉潜 谭中文 陈培寿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49-51,共3页
采用 3种施肥处理 ,研究了甘蔗产量、糖分与叶片酶的活性和激素含量的关系 .在甘蔗生长过程中各处理间各类生理性状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 ,但以分蘖期和成熟期差异明显 .在分蘖期 ,高产高糖的处理 1的吲哚乙酸(IAA)、赤霉素 (GA1/3 )含量... 采用 3种施肥处理 ,研究了甘蔗产量、糖分与叶片酶的活性和激素含量的关系 .在甘蔗生长过程中各处理间各类生理性状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 ,但以分蘖期和成熟期差异明显 .在分蘖期 ,高产高糖的处理 1的吲哚乙酸(IAA)、赤霉素 (GA1/3 )含量、酸性转化酶活性 (AIA)、硝酸还原酶活性 (NRA)较高 ,脱落酸 (ABA)、细胞分裂素 (ZRs)含量较低 ;在成熟期 ,IAA、GA1/3 、ABA、ZRs含量较高 ,AIA、NRA较低 .不同处理的各类生理性状在整个生育期都有一定的变化趋势 .在分蘖期 -伸长期 ,IAA、GA1/3 是逐渐上升的 ,ABA略有上升 ,而ZRs是逐渐下降的 ,AIA、NRA都上升 ;在伸长期 -成熟期 ,4种激素都是逐渐上升 ,AIA、NRA都逐渐下降 .此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产量 糖分 叶片酶 激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中硅的生物化学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3
6
作者 曾宪录 谭中文 梁计南 《亚热带农业研究》 2005年第1期30-33,共4页
介绍了一些关于硅在植物中的生物化学作用的最新研究进展,包括对硅藻类的基础研究,硅在植物抗病生理中的生化作用,硅对于缓解重金属毒害的作用,硅对植物生长及酶活性的影响和硅对其它营养元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关键词 酶活性 生物化学作用 植物 硅藻类 抗病生理 生长 营养元素 吸收 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蔗基因型苗期生理性状与糖分及产量的关系 被引量:1
7
作者 谭中文 梁计南 +1 位作者 陈建平 陈培寿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4,共4页
选取 8个甘蔗基因型研究苗期一些生理性状与蔗汁糖分和产量关系 .结果表明 ,苗期的相对生长率 (RGR)与净同化率 (NAR)间呈显著正相关 (0 .96 ) ,RGR、NAR与蔗汁糖分均呈负相关 ,与蔗茎产量均呈正相关 .通径分析结果表明NAR对蔗汁糖分和... 选取 8个甘蔗基因型研究苗期一些生理性状与蔗汁糖分和产量关系 .结果表明 ,苗期的相对生长率 (RGR)与净同化率 (NAR)间呈显著正相关 (0 .96 ) ,RGR、NAR与蔗汁糖分均呈负相关 ,与蔗茎产量均呈正相关 .通径分析结果表明NAR对蔗汁糖分和蔗茎产量均为直接正向贡献 .研究结果认为 ,甘蔗苗期有较高的NAR、叶面积比率 (LAR)和叶绿素a/b值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基因型 生理性状 苗期 糖分 产量 相关分析 通径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蔗不同基因型群体叶面积与光照度和蔗茎产量的关系 被引量:2
8
作者 梁计南 谭中文 《中国糖料》 1998年第2期9-11,共3页
对5个甘蔗基因型的群体叶面积指数、冠层相对光照度和蔗茎产量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在伸长期间,基因型间的群体叶面积指数和冠层相对光照度都存在显著差异;蔗茎产量存在极显著差异;叶面积指数与产量、叶面积指数与光照度之间... 对5个甘蔗基因型的群体叶面积指数、冠层相对光照度和蔗茎产量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在伸长期间,基因型间的群体叶面积指数和冠层相对光照度都存在显著差异;蔗茎产量存在极显著差异;叶面积指数与产量、叶面积指数与光照度之间在伸长末期存在显著相关;蔗茎产量主要受群体叶面积的影响,受光照度的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光合性状 产量 叶面积指数 光照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植蔗施肥模式与宿根蔗产量及糖分关系的研究
9
作者 梁计南 谭中文 +3 位作者 Mouele Jean Denis 罗明珠 李玉潜 陈培寿 《甘蔗(福建)》 1999年第1期13-21,共9页
本文研究了新植蔗不同施肥模式对宿根蔗的后续效应,旨在探讨新植蔗不同施肥模式下,宿根蔗产量和蔗糖分差异及其原因,为进一步优化甘蔗三高施肥模式提供理论依据。试验结果表明,在新植蔗不同施肥模式下,就模式间进行比较,宿根蔗蔗... 本文研究了新植蔗不同施肥模式对宿根蔗的后续效应,旨在探讨新植蔗不同施肥模式下,宿根蔗产量和蔗糖分差异及其原因,为进一步优化甘蔗三高施肥模式提供理论依据。试验结果表明,在新植蔗不同施肥模式下,就模式间进行比较,宿根蔗蔗茎产量和收获株数存在显著差异,其规律与新植蔗的结果相一致;宿根蔗的株高在施肥情况下存在显著差异;宿根蔗茎径差异不显著;株高的变异系数存在明显差异,且施肥与否规律相同;生长中后期的叶片N含量存在明显差异,在施肥情况下差异更加明显;蔗汁锤度无显著差异;叶片P和K含量无明显差异。试验结果也表明,在新植蔗不同施肥模式下,宿根蔗施肥比不施肥,蔗茎产量和株数显著增加;叶片含N、P、K量明显增加;株高的变异系数明显较低;而其他性状则无明显的差异。分析试验结果可以看出,新植蔗不同施肥模式下宿根蔗产量的差异主要是由于株数、株高、叶片含氮量、株高整齐度的差异所致,宿根蔗的株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施肥 宿根蔗 新植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熟、高糖、丰产甘蔗新品种湛选0617试验 被引量:1
10
作者 蔡伟俊 沈万宽 +3 位作者 苏岳平 梁华川 冯恩友 徐军杰 《热带农业科学》 2022年第9期25-30,共6页
为加快甘蔗品种改良进程,选育适合湛江旱坡地蔗区种植的优良甘蔗新品种,湛江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对从台湾引进的甘蔗新品系(暂命名为湛选0617)进行种性研究。经2009—2012年4年14点次新植宿根试验,该品种表现为早熟、高糖、丰产、农艺性状... 为加快甘蔗品种改良进程,选育适合湛江旱坡地蔗区种植的优良甘蔗新品种,湛江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对从台湾引进的甘蔗新品系(暂命名为湛选0617)进行种性研究。经2009—2012年4年14点次新植宿根试验,该品种表现为早熟、高糖、丰产、农艺性状优良、抗逆性强,新宿平均蔗茎产量102 405 kg/hm^(2)、含糖量15 885 kg/hm^(2)、11月至次年1月平均蔗糖分15.52%,分别较对照ROC22增产蔗21.2%、增产糖25.2%、蔗糖分提高0.51%(绝对值,下同)。其中,新植8点次平均蔗茎产量107 730 kg/hm^(2)、含糖量16 695 kg/hm^(2),11月至次年1月平均蔗糖分15.49%,分别较对照ROC22增产蔗12.60%、增产糖16.30%、蔗糖分提高0.49%;宿根6点次平均蔗茎产量95 295 kg/hm^(2)、含糖量14 820 kg/hm^(2)、11月至次年1月平均蔗糖分15.56%,分别较对照ROC22增产蔗36.90%、增产糖41.50%、蔗糖分提高0.52%。该品种适宜广东、广西、云南、海南等省(区)中等或中等以上肥力的旱坡地或水旱地种植,宜保留1~2年宿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湛选0617 早熟 高产 高糖 抗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