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2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haracteristics of Superfine Green Tea Powder and Its Application in Food Industry 被引量:4
1
作者 Hai-Bo Pan Ling Hou +2 位作者 Guo-Liang Jie You-Ying Tu Yuan-Yuan Wu 《茶叶》 2013年第4期406-411,共6页
Superfine green tea powder is a new kind of tea product that can be eaten directly.It provided most of the benefits of whole green tea leaves,with all of the bioactive ingredients.This paper highlighted the characteri... Superfine green tea powder is a new kind of tea product that can be eaten directly.It provided most of the benefits of whole green tea leaves,with all of the bioactive ingredients.This paper highlighted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health benefits of superfine green tea powder,and its applications in food indust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微绿茶粉 食品工业 应用 生物活性成分 茶产品 食用 茶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洱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区域的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2
作者 光映炯 郑云霞 吴建琴 《中国茶叶》 2025年第9期57-65,共9页
地理标志产品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特色农产品,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品牌价值及社会价值。普洱茶作为云南特有的地理标志产品,具有显著的地方性、区域性和品牌性特征。研究运用地理集中指数、最邻... 地理标志产品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特色农产品,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品牌价值及社会价值。普洱茶作为云南特有的地理标志产品,具有显著的地方性、区域性和品牌性特征。研究运用地理集中指数、最邻近指数、核密度估计、空间叠置分析和皮尔森相关分析法等定量和定性研究方法,深入探讨云南省不同地级行政区普洱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区域的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云南省普洱茶地理标志产品的保护区域在地理范围内呈集聚式分布,但空间分布不均衡,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决定了其空间分布格局。研究发现,普洱茶地理标志产品存在标准化建设水平较低、区域品牌建设重视不够、保护监管力度不强、专业人才支撑不足、茶旅融合深度不够等问题,基于此提出了完善相关标准,助力茶企品牌质量提升;加强顶层设计,健全政策保障和监管体系;强化品牌建设,深化茶旅融合高质量发展;重视人才培养,夯实产业可持续发展基础等发展对策,从而为普洱茶地理标志的保护和利用、普洱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云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洱茶 地理标志产品 空间分布 影响因素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粒度黄大茶粉的添加对面团品质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张歌兴 钟杨 +6 位作者 汪钰祺 万超华 张雪婷 孙玥 李雪玲 刘政权 梁进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56-63,共8页
为探究不同粒度黄大茶粉对小麦面团品质特性的影响,本研究选取粗粉、细粉、超微Ⅰ、超微Ⅱ和超微Ⅲ5种茶粉分别等量加入到面粉中制成含茶面团。采用粉质仪、质构仪、流变仪、快速粘度分析仪等仪器分析不同粉体对面团品质特性的影响。结... 为探究不同粒度黄大茶粉对小麦面团品质特性的影响,本研究选取粗粉、细粉、超微Ⅰ、超微Ⅱ和超微Ⅲ5种茶粉分别等量加入到面粉中制成含茶面团。采用粉质仪、质构仪、流变仪、快速粘度分析仪等仪器分析不同粉体对面团品质特性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黄大茶粒度的减小,面团的吸水率、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显著提高(P<0.05),而混合面团的储能模量(G′)和损耗模量(G″)值提高,且G′值占主导地位。蛋白弱化度、峰值黏度、回生值和糊化焓主要呈现下降趋势,拉伸阻力和拉伸长度先上升后下降。本研究显示添加不同粒度的黄大茶粉会对小麦面团品质特性产生影响。尤其是超微Ⅱ的添加能够有效改善面团的热机械学及流变特性。本研究结果有望为含茶面制品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大茶 超微粉 小麦面团 流变特性 糊化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洱茶对3种肠道致病菌的抑制效果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高治江 单治国 +4 位作者 崔廷宏 赵远艳 陶忠 徐棉红 张春花 《茶叶通讯》 2025年第1期85-92,共8页
为探明普洱茶对3种肠道致病菌的抑制作用,分别以普洱茶生茶和熟茶为试验材料,采用倍比稀释法制作7个比例的茶水浸液,以肠炎沙门菌ATCC 14028(Salmonella enteritidis)、福氏志贺菌CMCC(B)51572(Shigella flexneri)、大肠杆菌CMCC(B)4410... 为探明普洱茶对3种肠道致病菌的抑制作用,分别以普洱茶生茶和熟茶为试验材料,采用倍比稀释法制作7个比例的茶水浸液,以肠炎沙门菌ATCC 14028(Salmonella enteritidis)、福氏志贺菌CMCC(B)51572(Shigella flexneri)、大肠杆菌CMCC(B)44102(Escherichia coli)3种肠道致病菌为供试菌株,采用K-B法进行抑菌圈试验,分别探讨培养24 h和48 h条件下7个茶水浸液普洱茶生茶和熟茶对3种肠道致病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普洱茶水浸液较高浓度时对3种供试肠道致病菌具有较强抑制作用,但培养24 h条件下除普洱茶生茶水浸液对大肠杆菌抑制作用大于普洱茶熟茶外,普洱茶生茶与普洱茶熟茶水浸液对3种供试肠道致病菌的抑制作用均无明显差异(p<0.05);普洱茶生茶水浸液对大肠杆菌的抑制作用大于福氏志贺菌大于肠炎沙门氏菌;普洱茶熟茶对肠炎沙门氏菌、福氏志贺菌的抑制作用大于对大肠杆菌的抑制作用。本试验结果可为普洱茶及肠胃保健品及肠道致病菌感染性疾病预防药物的开发等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洱茶 肠道致病菌 大肠杆菌 肠炎沙门菌 福氏志贺菌 抑制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双版纳地区古树和乔木普洱茶(生茶)品质差异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汤海昆 杨方慧 +4 位作者 张艳梅 张盼盼 孙云南 张华凤 仝佳音 《茶叶通讯》 2025年第1期61-69,共9页
为探究西双版纳地区古树和乔木型普洱茶品质差异,采用液相色谱和HS-SPME-GC-MS技术对茶样儿茶素组分和香气成分进行检测分析。儿茶素组分检测结果表明,主成分分析能较好地区分布朗古树、布朗乔木、易武古树、易武乔木。HS-SPME-GC-MS检... 为探究西双版纳地区古树和乔木型普洱茶品质差异,采用液相色谱和HS-SPME-GC-MS技术对茶样儿茶素组分和香气成分进行检测分析。儿茶素组分检测结果表明,主成分分析能较好地区分布朗古树、布朗乔木、易武古树、易武乔木。HS-SPME-GC-MS检测结果显示,4组茶样共检出138种香气物质,其中正辛醇、香叶醇、1-辛烯-3-醇、β-紫罗兰酮、β-紫罗酮、水杨酸甲酯、右旋萜二烯、十甲基环五硅氧烷与十四甲基环七硅氧烷等9种香气物质可作为区分4组茶样的依据。相对气味活度值(ROVA)分析结果表明,乔木型普洱茶存在4种共同的关键呈香物质;古树普洱茶无论是在组间还是组内,其关键性和修饰性呈香物质没有明显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洱茶 古树茶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 儿茶素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勐海县古茶树茶园土壤养分与质量评价
6
作者 张洪玲 陈玫 +7 位作者 何青元 李友勇 罗琼仙 杨毅坚 马玲 马玉青 汤松 毕玭 《茶叶通讯》 2025年第2期185-193,共9页
探明云南省勐海县普洱茶产区古茶树茶园(古茶园)土壤质量状况,从高效、优质、生态和可持续发展角度为优化古茶园养分管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也为古茶园土壤用地长期安全性提供理论参考。对勐海县11个产茶乡镇的25个代表性古茶园土壤取样... 探明云南省勐海县普洱茶产区古茶树茶园(古茶园)土壤质量状况,从高效、优质、生态和可持续发展角度为优化古茶园养分管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也为古茶园土壤用地长期安全性提供理论参考。对勐海县11个产茶乡镇的25个代表性古茶园土壤取样,分别检测土壤pH值及有机质(OM)、全氮(TN)、全磷(TP)、全钾(TK)、碱解氮(AN)、有效磷(AP)、速效钾(RAK)、有效硫(AS)、有效硼(AB)等养分指标的含量,以及铅(Pb)、砷(As)、铬(Cr)、镉(Cd)4种重金属的含量。25个古茶树茶园土壤pH值达到优质肥力茶园标准的比例为84.00%;OM、TN和AN含量符合优质肥力茶园标准的比例均为96.00%;TP和AP含量符合优质肥力茶园标准的比例均为20.00%;TK含量达到优质肥力茶园标准的比例为44.00%;RAK含量达到优质肥力茶园标准的比例为80.00%;AS和AB含量未达到高质量茶园标准。重金属Pb、As、Cr和Cd含量均未达到云南土壤背景值和NY/T 853—2004《茶叶产地环境技术条件》的标准;AP、RAK、AS和Pb富集易受pH值影响;OM、TN、TP、AN、AB五个元素彼此之间高度正相关;As和Cr、Pb均呈负相关,与Cd均呈正相关,Pb也和Cd呈正相关。勐海普洱茶产区古茶园土壤适宜茶树生长,整体土壤养分状况中等偏上水平,调查的25个古茶园土壤均处于安全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树茶园 土壤养分 重金属 普洱茶 勐海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碎茶挤压预处理茶粉制品对籼米粉性质及米发糕品质的影响
7
作者 朱勇娟 吴卫国 +2 位作者 张喻 任贤龙 廖卢艳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0-36,共7页
以碎茶为原料,经挤压、热浸提、冷冻干燥制得碎茶茶粉、速溶茶粉及茶渣粉,将其按不同添加量(0%~5%,以混合粉质量为基准)添加至籼米粉中制作米发糕,探究不同添加量的茶粉制品对籼米粉糊化特性、米发糕质构特性及感官评分的影响,并通过相... 以碎茶为原料,经挤压、热浸提、冷冻干燥制得碎茶茶粉、速溶茶粉及茶渣粉,将其按不同添加量(0%~5%,以混合粉质量为基准)添加至籼米粉中制作米发糕,探究不同添加量的茶粉制品对籼米粉糊化特性、米发糕质构特性及感官评分的影响,并通过相关性及主成分分析评估各指标间的关联度和综合表现。结果表明:随着茶粉制品添加量的增加,籼米粉的衰减值、回生值和米发糕的硬度、胶着性、咀嚼性总体上呈下降趋势;米发糕感官评分与质构特性、糊化特性各指标间存在密切关联;其中添加4%挤压预处理碎茶茶粉的米发糕主成分综合得分最高,品质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发糕 茶粉制品 糊化特性 质构特性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洱端午当归基源鉴定与大芦山当归质量初探
8
作者 林炳霜 王老二 +3 位作者 陈兴乐 胡蓉 赵芳 李剑美 《热带农业科学》 2025年第6期89-96,共8页
研究旨在明确端午药市中药材当归的基源,并评估大芦山当归的药材质量。广泛收集各地以当归命名的药材样本,采用DNA条形码技术进行基源鉴定。依据《中国药典》标准,测定药材样品的水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及浸出物含量;运用高效液相... 研究旨在明确端午药市中药材当归的基源,并评估大芦山当归的药材质量。广泛收集各地以当归命名的药材样本,采用DNA条形码技术进行基源鉴定。依据《中国药典》标准,测定药材样品的水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及浸出物含量;运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阿魏酸含量,并通过索氏提取法测定挥发油含量,以全面评估药材质量。共收集到9种名为当归的药材,通过DNA条形码比对,确认普洱端午药市中的当归药材主要来自伞形科植物,包括藁本、长茎藁本、紫花前胡、滇芹等不同种类。产自普洱的大芦山当归(藁本属藁本)在药材质量上表现优异,各项检测指标均符合《中国药典》要求,尤其是挥发油含量高达8.47%,远超药典规定的标准。本研究通过科学的基源鉴定和药材质量分析,揭示了端午药市中当归药材的基源现状,并确认了大芦山当归作为高质量药材的地位。这一发现为规范端午药市药材使用、保障药材质量提供重要依据,也为后续的药材开发和利用奠定坚实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洱 端午 当归 混伪品 DNA鉴定 药材质量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茶和速溶茶粉中儿茶素类物质的消化稳定性差异
9
作者 张梦雪 江和源 +1 位作者 王伟伟 叶水心 《茶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99-711,共13页
采用体外模拟消化模型,探究茶汤中不同pH和消化酶对茶多酚(Tea polyphenols,TP)、儿茶素类物质(Catechins,CATE)及其抗氧化活性的影响,并比较干茶和速溶茶粉两种饮用方式之间的差异。利用福林酚法测定TP浓度,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定量... 采用体外模拟消化模型,探究茶汤中不同pH和消化酶对茶多酚(Tea polyphenols,TP)、儿茶素类物质(Catechins,CATE)及其抗氧化活性的影响,并比较干茶和速溶茶粉两种饮用方式之间的差异。利用福林酚法测定TP浓度,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定量分析儿茶素组分,通过铁离子还原能力(FRAP)、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自由基和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综合评价两类茶汤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模拟消化前红茶速溶茶粉茶汤的TP质量浓度(874.19 mg·L^(-1))约为干茶茶汤(551.50 mg·L^(-1))的1.59倍,CATE质量浓度(239.58 mg·L^(-1))约为干茶茶汤(142.98 mg·L^(-1))的1.68倍,抗氧化活性约为干茶茶汤的2倍。经胃肠模拟消化后,红茶速溶茶粉茶汤的CATE及抗氧化活性的稳定性均低于干茶,可能与速溶茶茶汤中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表没食子儿茶素(EGC)占比高及其肠道降解规律有关。pH 2.0和pH 7.0环境均降低茶汤的抗氧化活性,pH偏酸性的影响更大。添加胃蛋白酶,TP和CATE的检测浓度上升,茶汤抗氧化能力更强,而胆汁盐和胰酶的添加降低了茶汤的FRAP值。速溶茶粉的制备、pH与消化酶的阶段性作用均会影响茶叶中儿茶素类物质的消化稳定性,通过优化速溶茶浸提参数可减少对茶叶中儿茶素组分的改变,避免空腹饮茶胃酸环境的影响,从而提高茶叶中儿茶素类物质的生物利用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茶 速溶茶粉 PH 消化酶 茶多酚 抗氧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粉对手抓饼面团品质的影响研究
10
作者 张耀耀 马明月 +4 位作者 朱跃进 赖建红 江佳璐 瞿伽如 蒋玉兰 《农产品加工》 2025年第10期16-19,24,共5页
为了解茶粉对手抓饼面团品质的影响,以抹茶和红茶粉为研究对象,研究茶粉添加量对手抓饼面团质构特性、色差和面团中茶多酚及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添加量的茶粉可改善手抓饼面团的质构特性;茶粉的添加可丰富手抓饼面团的颜... 为了解茶粉对手抓饼面团品质的影响,以抹茶和红茶粉为研究对象,研究茶粉添加量对手抓饼面团质构特性、色差和面团中茶多酚及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添加量的茶粉可改善手抓饼面团的质构特性;茶粉的添加可丰富手抓饼面团的颜色,进而增加手抓饼产品的品类。茶多酚具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能增加手抓饼中的游离氨基酸含量。初步确定抹茶在手抓饼中的添加量以面粉质量的2%左右为宜,而红茶粉添加量为面粉质量1.5%~2.0%为宜。将茶粉应用于手抓饼中,对丰富冷冻面制品的品类具有重要作用,对促进茶产业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抹茶 红茶粉 茶食品 速冻面制品 手抓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洱茶多糖改善小鼠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研究
11
作者 邓凌云 赵鑫雨 +1 位作者 张盛 刘爱玲 《湖南农业科学》 2025年第5期98-102,共5页
研究以右旋糖酐硫酸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DSS)诱导小鼠溃疡性结肠炎建模,并在建模期间同步给予普洱茶多糖(PTPS)干预,设置对照组(NC)、DSS模型组(DSS)、低剂量PTPS组(200 mg/kg)、高剂量PTPS组(400 mg/kg)4个处理,从疾病活动指数... 研究以右旋糖酐硫酸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DSS)诱导小鼠溃疡性结肠炎建模,并在建模期间同步给予普洱茶多糖(PTPS)干预,设置对照组(NC)、DSS模型组(DSS)、低剂量PTPS组(200 mg/kg)、高剂量PTPS组(400 mg/kg)4个处理,从疾病活动指数、结肠形态、组织病理学、炎症因子水平等方面探讨PTPS对DS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的影响。结果表明:PTPS具有缓解DSS诱导的小鼠溃疡性结肠炎症状的功效,具体表现为控制体重下降、抑制结肠缩短、改善结肠组织损伤和抑制炎症因子水平上升,以高剂量组的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洱茶多糖 溃疡性结肠炎 炎症因子 结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豆芽孢杆菌的培养基配方优化及菌粉制备
12
作者 王艳妮 孙飞龙 +2 位作者 何琪钰 潘禹澄 井欣蕊 《包装与食品机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8-65,共8页
为提高纳豆芽孢杆菌发酵液中的活菌数,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对其液体发酵培养基成分及培养条件进行优化。考察不同碳源、氮源、无机盐及其配比对菌体生长的影响,优化离心速度、保护剂种类及菌泥与保护剂的质量比例,以制备纳豆芽孢杆菌菌... 为提高纳豆芽孢杆菌发酵液中的活菌数,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对其液体发酵培养基成分及培养条件进行优化。考察不同碳源、氮源、无机盐及其配比对菌体生长的影响,优化离心速度、保护剂种类及菌泥与保护剂的质量比例,以制备纳豆芽孢杆菌菌粉,并将其应用于炒青绿茶中。通过定期检测绿茶的主要理化成分及感官情况,评估其保鲜效果。结果表明,纳豆芽孢杆菌的最适培养基组成为葡萄糖体积分数1.5%、酵母膏体积分数1.5%、KH_(2)PO_(4)体积分数1.5%。在此条件下培养,活菌数高达9.4×10^(9)个/mL。优化后菌粉的活菌数稳定为7.35×10^(9)个/mL。放置1年后,添加菌粉的样品中,茶多酚含量从21.75%降至15.01%,叶绿素含量从2.68 mg/g降至1.98 mg/g;未添加菌粉的样品中,茶多酚和叶绿素含量分别降至14.44%和1.69 mg/g。研究为纳豆芽孢杆菌的高效生产及绿茶保鲜技术的开发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豆芽孢杆菌 培养基优化 菌粉制备 绿茶 保鲜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洱茶龙珠生产线蒸箱改进设计与实验验证
13
作者 李顺兵 李玮 《林业机械与木工设备》 2025年第3期23-26,共4页
为了解决普洱茶龙珠压制生产线上茶叶蒸润工位中成堆普洱茶蒸润不均匀的问题,使普洱茶在压制前被蒸润得更理想,以蒸箱中孔板孔隙率和蒸汽温度为变量,探究孔位参数及蒸汽温度对成堆普洱茶蒸润温湿度的影响,寻找最佳参数。利用三维模型软... 为了解决普洱茶龙珠压制生产线上茶叶蒸润工位中成堆普洱茶蒸润不均匀的问题,使普洱茶在压制前被蒸润得更理想,以蒸箱中孔板孔隙率和蒸汽温度为变量,探究孔位参数及蒸汽温度对成堆普洱茶蒸润温湿度的影响,寻找最佳参数。利用三维模型软件建立出蒸箱的三维模型,孔隙率范围为0.042~0.181,温度范围为90~150℃,对蒸箱内部进行热流耦合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对结构进行改进,最后在普洱茶龙珠压制成形设备上进行压制成形实验。当茶叶放置在气孔右侧,孔板的孔隙率为0.042,蒸汽温度区间设置为100~120℃时,茶叶蒸润后含水率接近理论值,压制成形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洱茶龙珠 蒸箱 FLUENT 热流耦合 温湿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茶燕麦饼干加工工艺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吴杨林 上官玲玲 +6 位作者 王浩明 王敬涵 张嫚嫚 王婷 陆丽宁 王梦欣 崔莹莹 《农产品加工》 2025年第5期56-62,共7页
为了开发具有独特红茶燕麦风味的红茶燕麦饼干,以全麦粉和燕麦粉等为主要原料,以红茶、木糖醇等为辅料,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对配方工艺进行优化,以感官评分为指标,确定最佳的配方为以全麦粉质量100%计,燕麦粉添加量10%,木糖醇添加... 为了开发具有独特红茶燕麦风味的红茶燕麦饼干,以全麦粉和燕麦粉等为主要原料,以红茶、木糖醇等为辅料,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对配方工艺进行优化,以感官评分为指标,确定最佳的配方为以全麦粉质量100%计,燕麦粉添加量10%,木糖醇添加量40%,超微红茶粉添加量2%,烘烤温度上火180℃、下火160℃,烘烤时间20 min。该配方制备获得的红茶燕麦饼干质地酥脆,具有红茶燕麦风味,为开发营养保健的新型饼干生产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微红茶粉 燕麦粉 红茶燕麦饼干 保健饼干 营养食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花菌”发酵云南大叶种晒青茶的工艺优化及品质分析
15
作者 彭文书 郑彩兰 +6 位作者 范垚 刘新月 马莉 杨瑞娟 刘丽 王桥美 严亮 《西南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04-314,共11页
【目的】明确“金花菌”发酵云南大叶种晒青茶的工艺条件,为金花普洱茶的稳定生产及其深加工产品研发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方法】通过不同等级原料、不同压力、不同潮水量对比发酵,探究“金花菌”发酵普洱茶的工艺;利用气相色谱-质谱... 【目的】明确“金花菌”发酵云南大叶种晒青茶的工艺条件,为金花普洱茶的稳定生产及其深加工产品研发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方法】通过不同等级原料、不同压力、不同潮水量对比发酵,探究“金花菌”发酵普洱茶的工艺;利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对发酵前后的茶叶香气物质分析比较,感官审评茶叶发酵前后的滋味,结合理化检测分析冠突散囊菌对普洱熟茶发酵的影响。【结果】确定“金花菌”发酵普洱茶最佳发酵条件:以7级云南晒青毛茶为原料,潮水量20%,温度29℃,湿度75%条件下培养40 d。在该条件下培养出的金花普洱茶砖,发花茂盛,松紧适宜,咖啡碱含量和游离氨基酸含量有所上升,而茶多酚含量则下降8.01%,茶汤深红明亮、口感顺滑、有独特的“菌香”,茶叶香气由花果香型转化为草木香或其他类型特殊香气。发酵后醇类、酮类、酯类等物质成分含量总体下降,氧化芳樟醇、正十三烷、苯乙酮等构成冠突散囊菌“菌香”香气特征的化学组分含量增加。【结论】“金花菌”发酵云南大叶种晒青茶可行,经过金花发酵工艺处理后的茶叶品质也会得到相应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大叶种晒青茶 冠突散囊菌 金花普洱茶 发酵工艺 品质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茶多酚对糖脂代谢的改善作用
16
作者 郝军莉 郭昱汝 +6 位作者 徐启财 赵蝶舞 张蓝月 李菲 熊宇涛 刘秀敏 王丹 《中国测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6-83,共8页
在制备藏茶水提物冻干粉的基础上,提取藏茶多酚,探究其对糖脂代谢的改善作用。利用饮食诱导,构建高脂高糖小鼠模型,而后灌胃干预8周,检测各组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开展葡萄糖耐量和胰岛素耐受验证实验;检测血清血脂四项(LDL、HDL、TG、... 在制备藏茶水提物冻干粉的基础上,提取藏茶多酚,探究其对糖脂代谢的改善作用。利用饮食诱导,构建高脂高糖小鼠模型,而后灌胃干预8周,检测各组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开展葡萄糖耐量和胰岛素耐受验证实验;检测血清血脂四项(LDL、HDL、TG、TC)、炎症因子IL-6、TNF-α水平等;制作肝脏、白色脂肪等组织切片并染色分析。结果显示,模型组的空腹血糖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且产生了胰岛素抵抗;与模型组相比,干预组小鼠血糖显著降低(p<0.01),胰岛素抵抗得到缓解,HOMA-IR值显著下降(p<0.01)。藏茶多酚处理的小鼠肝脏质量显著下降,且石蜡切片分析显示,各干预组白色脂肪组织减少;血脂四项检测显示,与模型组相比,干预组血脂中的TG、TC、LDL-c含量显著降低(p<0.01)。炎性因子检测显示,模型组与对照组相比,血清中的IL-6和TNF-α水平均显著上升(p<0.01);干预组与模型组相比,IL-6和TNF-α水平均有所下降。由此可见,藏茶水提物和藏茶多酚对高脂高糖小鼠的糖脂代谢具有较好的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茶水提物 冻干粉 藏茶多酚 糖脂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柑普茶加工现状综述
17
作者 尹艺达 苏雯 谢瑾 《智慧农业导刊》 2025年第11期55-59,共5页
新会柑普茶作为一种调味茶,近几年广受消费者喜爱。该文通过对柑普茶制作工艺的分析,探究加工工艺中对柑普茶品质形成的影响因素,从而对柑普茶产业规范、产品品质提升、产业效率提升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新会 柑普茶 加工工艺 普洱茶 茶枝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洱茶醋中醋酸菌的分离与初步鉴定
18
作者 金娜 陈丽芳 +5 位作者 丁国燕 钟明远 罗凡 杜光怡 左奇飞 聂龙 《农产品加工》 2025年第17期66-69,共4页
对普洱地区以传统工艺手工酿制的7款普洱茶醋进行了微生物分离,旨在明确普洱茶醋菌种构成。结果表明,第1批样品中分离检测到30株酵母菌,其中一部分表现出特定的代谢特性。此外,通过醋酸菌的筛选,从4种茶醋中鉴定出8种高产酸菌株,初步认... 对普洱地区以传统工艺手工酿制的7款普洱茶醋进行了微生物分离,旨在明确普洱茶醋菌种构成。结果表明,第1批样品中分离检测到30株酵母菌,其中一部分表现出特定的代谢特性。此外,通过醋酸菌的筛选,从4种茶醋中鉴定出8种高产酸菌株,初步认定为醋酸菌,其中3-1号菌株产酸量最高,具有显著优势。值得注意的是,普洱茶醋的醋酸产量比调味醋较低,而3-1号醋酸菌株的特性尤为突出。研究为深入分析普洱茶醋的微生物学特性及相关菌种的分离和利用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洱茶醋 醋酸菌 生理生化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茶粉对鲜湿米粉品质的影响
19
作者 刘昭明 高晓惠 +4 位作者 郭雪梅 程谦伟 孟陆丽 陈通 朱泳光 《中国粮油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7-43,共7页
为探究红茶粉对鲜湿米粉食用品质影响及作用机理,考察不同添加量的红茶粉(质量分数为0%、1%、2%、3%)对鲜湿米粉食用品质的影响,并通过糊化特性、热特性、结晶特性和微观结构分析红茶粉对鲜湿米粉品质影响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适度添... 为探究红茶粉对鲜湿米粉食用品质影响及作用机理,考察不同添加量的红茶粉(质量分数为0%、1%、2%、3%)对鲜湿米粉食用品质的影响,并通过糊化特性、热特性、结晶特性和微观结构分析红茶粉对鲜湿米粉品质影响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适度添加红茶粉可以提高鲜湿米粉的弹性和硬度,降低黏附性,蒸煮损失率和断条率,其中红茶粉质量分数为1%时,蒸煮品质改善明显,与未添加红茶粉相比,断条率降低50.58%,蒸煮损失率降低24.74%。同时鲜湿米粉的颜色随着红茶粉的加入逐渐向红色和黄色转变,抗氧化能力显著提高。糊化特性表明红茶粉能够降低米粉崩解值和回生值,赋予米粉更好的热稳定性和抗剪切能力。热特性和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红茶粉能够抑制米粉重结晶,延缓老化。扫描电镜观察到,适当添加红茶粉能够赋予米粉更加稳定致密的网络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茶粉 鲜湿米粉 品质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抹茶菌群多样性分析
20
作者 蒋玉兰 朱跃进 +4 位作者 吕杨俊 潘俊娴 叶丽伟 王霈菲 张士康 《茶叶通讯》 2024年第2期210-219,242,共11页
为了解抹茶菌群多样性,以不同企业不同等级的抹茶为试验材料,采用CTAB法提取样品总DNA,分别测定样品中微生物的16SrDNA基因V3、V4区序列。测序数据经质量控制、嵌合体过滤、高质量数据统计后,利用QIIME2软件获得扩增子序列变体ASVs特征... 为了解抹茶菌群多样性,以不同企业不同等级的抹茶为试验材料,采用CTAB法提取样品总DNA,分别测定样品中微生物的16SrDNA基因V3、V4区序列。测序数据经质量控制、嵌合体过滤、高质量数据统计后,利用QIIME2软件获得扩增子序列变体ASVs特征表和特征序列,进行ASVs分布、α多样性、β多样性、物种和物种关系分析。结果表明,45个抹茶样本中有9个样本的菌群丰度极低,集中在高等级产品中。Z企业和Y企业的抹茶菌群ASVs数目、Chao1和Observed-species指数均与抹茶等级呈负相关性,而J企业抹茶的上述指标与抹茶等级不成相关性。Shannon指数表明影响各抹茶中菌群多样性的因素基本一致。抹茶组内样本间群落结构相近,企业内部样本间群落结构相近,同一企业不同批次但等级相同的样本菌群结构相近,产品微生态稳定性较好。36个抹茶样中共检测到物种29门、71纲、176目、345科、902属、1577种,其中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为各组样本的绝对优势菌门,二者在ZA、ZB、ZC、YA、YB、JA、JB和JC中的丰度之和分别为96.34%、95.85%、96.06%、95.53%、95.31%、95.91%、96.06%和95.27%。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甲基杆菌属(Methylobacterium)和假单胞杆菌属(Pseudomonas)为各组的共有优势菌属(丰度≥2.00%),优势菌属在上述各组中的丰度之和分别为64.71%、65.61%、60.04%、70.65%、69.20%、72.98%、75.92%和76.57%。各组的共有优势菌属均属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ZB的第一优势菌属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属于厚壁菌门(Firmicutes)。本试验结果为阐明抹茶菌群多样性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抹茶 茶粉 粉茶 菌群多样性 16SrDNA序列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