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北旱作区不同种植方式气候资源利用效率的定量评价—以天水市为例 被引量:11
1
作者 辛吉武 蒲金涌 马鹏里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B08期156-159,共4页
遵循资源产出量最大及资源投入量最小原则,充分考虑作物生产中气候资源的占有量及气候资源产出量,构造了西北旱作区农作物气候资源利用效率的定量评价模式,并以甘肃天水市为例,根据其农业生产现状,评价了不同种植方式下的气候资源利用... 遵循资源产出量最大及资源投入量最小原则,充分考虑作物生产中气候资源的占有量及气候资源产出量,构造了西北旱作区农作物气候资源利用效率的定量评价模式,并以甘肃天水市为例,根据其农业生产现状,评价了不同种植方式下的气候资源利用效率。结果表明:套种气候资源利用效率最高,单作及复种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旱作区 种植方式 气候资源 利用效率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旱作区酿饲兼用高粱育种目标与策略 被引量:3
2
作者 柳金良 郑琪 +3 位作者 孙志强 柳发财 石晓英 贺春贵 《现代农业科技》 2017年第14期25-28,共4页
酿饲兼用高粱是目前我国高粱生产中急需的特色类型。西北旱作区酿饲兼用高粱育种上存在育种技术滞后、育种目标不清晰、遗传基础狭窄、种质资源缺乏创新、对酿造性状与饲用性状重视不够、品种没有跟上种植推广区域变化的需求等问题。为... 酿饲兼用高粱是目前我国高粱生产中急需的特色类型。西北旱作区酿饲兼用高粱育种上存在育种技术滞后、育种目标不清晰、遗传基础狭窄、种质资源缺乏创新、对酿造性状与饲用性状重视不够、品种没有跟上种植推广区域变化的需求等问题。为此,提出了生物产量高、籽粒酿造性状和秸秆饲用价值兼顾、适应范围广、抗逆性强的育种目标和重视酿饲兼用高粱品种选育工作、调整育种目标、加强种质资源研究创新利用、开展胁迫环境条件下的品种选育、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有目的的改良酿饲兼用高粱的主要农艺性状以及加强育种单位间协作的育种策略,以期为推进酿饲兼用高粱品种的培育进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粱 酿饲兼用 育种目标 策略 西北旱作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旱作区马铃薯多点试验中高代品系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李亚杰 李德明 +7 位作者 李丰先 范奕 王娟 姚彦红 董爱云 刘惠霞 牛彩萍 罗磊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218-225,共8页
本文借助于GenStat的GGE双标图对2016—2018年马铃薯多点试验中的7个马铃薯参试高代品系在5个试点的产量及稳定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参加多点试验的7个品系中,在丰产性与稳定性方面表现较好的是品系0773-2(G5)与1003-2(G2)。0904-134... 本文借助于GenStat的GGE双标图对2016—2018年马铃薯多点试验中的7个马铃薯参试高代品系在5个试点的产量及稳定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参加多点试验的7个品系中,在丰产性与稳定性方面表现较好的是品系0773-2(G5)与1003-2(G2)。0904-134(G1)与0911-27(G6)既不高产,也不稳产。综合3年试验分析结果,参加多点试验的5个试点中,试点陇西(E3)的代表性与区分力综合表现好,其次为试点安定(E1),试点临洮(E2)与通渭(E5)的区分力与代表性相似,试点会宁(E4)的区分力与代表性较差,GGE双标图能够为马铃薯的新品种选育、产量稳定性评价提供快速准确的分析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多点试验 产量 稳定性 GGE双标图 西北旱作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旱作区小黑麦、黑麦的生产性能及营养价值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张素梅 刘杰 +1 位作者 曹丽 刘晶 《饲料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3期101-104,共4页
研究旨在筛选出适宜西北旱作区种植的禾本科牧草新品种。试验对2种禾本科牧草(小黑麦和黑麦)的生产性能及营养成分进行测定,并对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小黑麦的鲜草产量、干草产量、粗蛋白含量、干物质消化率和相对饲喂价值均高于黑... 研究旨在筛选出适宜西北旱作区种植的禾本科牧草新品种。试验对2种禾本科牧草(小黑麦和黑麦)的生产性能及营养成分进行测定,并对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小黑麦的鲜草产量、干草产量、粗蛋白含量、干物质消化率和相对饲喂价值均高于黑麦,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均低于黑麦。8个参试品种中,甘农2号小黑麦的鲜草产量、干草产量、粗蛋白含量、干物质消化率和相对饲喂价值均最高,分别为50.10 t/hm2、17.92 t/hm2、12.36%、64.20%和106.87,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最低,分别为55.90%和31.70%。研究表明,甘农2号小黑麦的草产量、营养价值高,适宜在西北旱作区推广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旱作区 小黑麦 黑麦 草产量 营养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旱作区艾草绿色增效栽培技术 被引量:2
5
作者 张新学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23年第10期27-30,共4页
本文在多年研究艾草栽培技术的基础上,通过对品种选择、种苗繁育、保墒栽培、增施牛粪腐熟有机肥减施化肥、田间杂草绿色防治及种苗旋耕复壮技术等技术集成,提出了西北旱作区艾草绿色增效栽培技术。该技术应用在130 hm^(2)示范基地平均... 本文在多年研究艾草栽培技术的基础上,通过对品种选择、种苗繁育、保墒栽培、增施牛粪腐熟有机肥减施化肥、田间杂草绿色防治及种苗旋耕复壮技术等技术集成,提出了西北旱作区艾草绿色增效栽培技术。该技术应用在130 hm^(2)示范基地平均产量超过7 500 kg/hm^(2),产值约1.8万元/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草 施肥 复壮 防治 西北旱作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旱作区马铃薯适宜品种筛选试验 被引量:1
6
作者 冯梅 刘鵾 李丰先 《现代农业科技》 2022年第2期82-85,共4页
为筛选出适合西北旱作区种植的马铃薯品种,本文对10个马铃薯新品种的田间性状及产量开展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10个参试马铃薯品种出苗率、叶面积指数和冠层温度差异不显著。参试品种株高为87.6~123.4 cm,以青薯9号株高最高;主茎数为1.6... 为筛选出适合西北旱作区种植的马铃薯品种,本文对10个马铃薯新品种的田间性状及产量开展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10个参试马铃薯品种出苗率、叶面积指数和冠层温度差异不显著。参试品种株高为87.6~123.4 cm,以青薯9号株高最高;主茎数为1.6~3.2个,陇薯13号、定薯3号、定薯4号、天薯12号、青薯9号、丽薯7号、庄薯3号与对照陇薯6号之间主茎个数差异性不显著。经过田间抗病性统计,青薯9号抗晚疫病、抗早疫病最强,定薯3号、陇薯13号、陇薯14号和定薯4号次之,陇薯6号和丽薯7号抗病性最差。青薯9号产量最高,为72107.1 kg/hm^(2),较对照陇薯6号增产43.9%。结合田间各性状及产量构成情况,青薯9号、陇薯14号、陇薯13号、定薯3号、定薯4号和天薯11号田间表现较好、产量较高、综合性状好,可以在西北旱作区大面积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品种 性状 产量 西北旱作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沿山区油菜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灰色关联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闫志利 张东昱 +2 位作者 牛小霞 牛俊义 赵东霞 《土壤与作物》 CSCD 2012年第1期15-20,共6页
为筛选出适宜西北沿山旱作区自然气候条件的油菜高产品种,选用20个具有一定产量优势的品种进行了比较试验,利用灰色关联的方法对油菜主要植株性状及产量构成3因子与实际产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油菜植株主花序长度和单株二次分枝数与... 为筛选出适宜西北沿山旱作区自然气候条件的油菜高产品种,选用20个具有一定产量优势的品种进行了比较试验,利用灰色关联的方法对油菜主要植株性状及产量构成3因子与实际产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油菜植株主花序长度和单株二次分枝数与产量的关联度较大,茎粗和角果长次之,株高和单株一次分枝数较低;在产量构成3因子中,单株角果数与产量的关联度最大,角粒数次之,千粒质量最低;绵油11、三丰19、h 056、h 067和三丰16分别比对照品种青杂3号增产121.8%、85.7%、83.6%、78.4%和68.9%。表3,参1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旱作区 甘蓝型油菜 农艺性状 灰色关联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膜双垄沟膜面气流场与种床覆土互作过程模拟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史瑞杰 赵武云 +3 位作者 戴飞 宋学锋 赵一鸣 王锋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40-51,共12页
为进一步提升全膜双垄沟种床构建质量,合理膜面覆土及减少扬尘,探究膜面覆土与气流间互作规律,本文以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境内52986号气象观测站点近30年的年平均风速1.32 m/s、年平均极大风速18.07 m/s、月平均极大风速26.5 m/s为仿真... 为进一步提升全膜双垄沟种床构建质量,合理膜面覆土及减少扬尘,探究膜面覆土与气流间互作规律,本文以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境内52986号气象观测站点近30年的年平均风速1.32 m/s、年平均极大风速18.07 m/s、月平均极大风速26.5 m/s为仿真数据来源,以正北方向为基准,以农户经验选择覆膜方向范围0°~90°的最小值、中间值、最大值为全膜双垄沟种床构建方向,分别建立T1(0°)、T2(45°)、T3(90°)3个种床模型,采用CFD-DEM气固耦合技术,得出不同风速、不同方向下全膜双垄沟种床覆土与气流场间的互作机制,综合空气流场、太阳辐射能、耕地利用率对全膜双垄沟种床构建的影响,对其构建方法进行优化,最后进行了田间验证试验。种床覆土表面流场分析表明:当空气流速恒定时,横腰带覆土表面空气最大流速由大到小依次是T3、T1、T2,大垄面覆土空气流速与标准空气流速差值由大到小依次是T3、T1、T2。种床覆土过程分析表明:当空气流速恒定时,种床及土壤颗粒对气流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是T3、T1、T2,气流对颗粒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是T3、T1、T2。由此可知T3模型种床及覆土表面气流速度最大,所受气流影响最大,膜面覆土移动距离最大,易形成扬尘,同时大垄面覆膜交接点极易渗入气流,引起大风揭膜现象,影响作物生长,危及经济效益。优化后的种床构建方法应遵循种床覆土位移最小、太阳辐射能最大、构建效率最快、南坡(向阳坡)耕地优先、南北走向耕地优先原则,优先采用模型依次是T1、T2、T3。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当空气流速为2.77 m/s、风向北风时,平均种床合格率由大到小依次是T2、T1、T3,覆膜效率、耕地利用率、采光面积占有率由大到小依次是T1、T3、T2,试验结果与仿真模拟结果高度一致,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旱作区 全膜双垄沟播 种床覆土 膜面气流场 互作过程 CFD-DE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旱加工专用型马铃薯品种的引进筛选 被引量:2
9
作者 李丰先 李啸云 +10 位作者 韩儆仁 李亚杰 姚彦红 范奕 董爱云 刘惠霞 牛彩萍 李珍妮 马菁菁 李德明 罗磊 《中国果菜》 2023年第10期58-66,共9页
为筛选出适宜西北旱作区种植的优质抗旱加工专用型马铃薯新品种,以‘陇薯6号’为对照(CK),对国内外引进的11份马铃薯新品种(系)的物候期、植株性状、块茎性状、抗病性、丰产性、抗旱性及品质等指标进行分析。两年试验结果分析表明:参试... 为筛选出适宜西北旱作区种植的优质抗旱加工专用型马铃薯新品种,以‘陇薯6号’为对照(CK),对国内外引进的11份马铃薯新品种(系)的物候期、植株性状、块茎性状、抗病性、丰产性、抗旱性及品质等指标进行分析。两年试验结果分析表明:参试品种(系)均属于中晚熟。品种(系)‘14W-3’‘陇薯23号’‘天薯17号’‘天薯18号’和‘DSS-21’的抗病性较强;‘14W-3’‘陇薯23号’‘天薯18号’‘DSS-21’和‘京张薯1号’抗旱性较强;‘陇薯23号’和‘DSS-21’口感优,属于鲜食型品种;‘陇薯23号’和‘天薯18号’属于低还原糖型品种,品系‘DSS-21’属于淀粉加工型品种。综合评价分析,品种(系)‘陇薯23号’‘天薯18号’‘DSS-21’性状突出,可作为马铃薯新品种选育的亲本材料,在西北旱作区域大面积示范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西北旱作区 抗旱加工 引进筛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菜不同地表覆盖栽培方式产量与效益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3
10
作者 张东昱 赵东霞 +4 位作者 闫志利 牛俊义 范宏伟 张艳明 俞兴芳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313-1318,共6页
西部地区是我国油菜的主产区,干旱是该地区油菜高产的主要制约因子。为寻求适宜西北沿山干旱区自然气候条件下油菜抗旱栽培技术,选膜侧沟播、半膜覆盖平播、全膜覆盖平播、麦秸覆盖平播和全膜覆盖沟播5种地表覆盖栽培方式,与常规露地平... 西部地区是我国油菜的主产区,干旱是该地区油菜高产的主要制约因子。为寻求适宜西北沿山干旱区自然气候条件下油菜抗旱栽培技术,选膜侧沟播、半膜覆盖平播、全膜覆盖平播、麦秸覆盖平播和全膜覆盖沟播5种地表覆盖栽培方式,与常规露地平播种植方法进行了植株形态、产量和效益比较。结果表明:不同地表覆盖栽培方式对油菜株高、茎粗、主花序长度、单株分枝数量、角果数等性状产生较大影响。除麦秸覆盖平播外,全膜覆盖平播、全膜覆盖沟播、膜侧沟播和半膜覆盖平播均能显著提高油菜的株高、茎粗和主花序长度;全膜覆盖平播和全膜覆盖沟播可有效地促进油菜植株的一次分枝,而半膜覆盖平播、膜侧沟播和麦秸覆盖平播无明显作用;地表覆盖处理抑制了油菜的二次分枝。全膜覆盖沟播、全膜覆盖平播、膜侧沟播和半膜覆盖平播均促进了油菜单株角果数的增多,而膜侧沟播、麦草覆盖平播、半膜覆盖平播提高了油菜角粒数,全膜覆盖沟播、全膜覆盖平播、膜侧沟播、麦秸覆盖平播降低了油菜千粒重。采用全膜覆盖沟播、全膜覆盖平播、膜侧沟播栽培油菜,产量分别达2 111.25 kg.hm-2、2 017.95 kg.hm-2和1 934.70 kg.hm-2,比常规露地平播增产52.16%、45.44%和39.44%;纯经济效益分别达1 985.85元.hm-2、1 868.55元.hm-2和1 495.20元.hm-2,比常规露地平播高2.22倍、2.03倍和1.43倍。半膜覆盖平播、麦秸覆盖平播产量及效益均显著低于常规露地平播。因此,我国西北沿山旱作区采用全膜覆盖沟播、全膜覆盖平播、膜侧沟播等3种栽培方式种植油菜,可获得较高的产量和较为理想的经济收入,应在生产上大力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沿山旱作区 油菜 地表覆盖 播种方式 植株形态 产量 经济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