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氮磷养分介导的植物–微生物互作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
作者 阮文渊 任剑豪 +1 位作者 郭美娜 易可可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322-1328,共7页
氮、磷是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大量营养元素,植物对氮磷养分的高效吸收利用与外界环境密切相关,同时氮磷养分又会影响植物的环境适应性。为此,植物如何整合适应不同的外部环境,特别是生物环境,以实现氮磷养分的高效吸收利用,是植物营养... 氮、磷是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大量营养元素,植物对氮磷养分的高效吸收利用与外界环境密切相关,同时氮磷养分又会影响植物的环境适应性。为此,植物如何整合适应不同的外部环境,特别是生物环境,以实现氮磷养分的高效吸收利用,是植物营养研究领域的前沿新热点。本文对近年来氮磷养分介导的植物-微生物互作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主要涉及氮磷养分介导的有益和有害生物互作研究,阐释了氮磷核心转录调控因子NLPs和PHRs在调控植物-微生物互作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总结了植物体内磷素感受蛋白SPXs在调控植物-微生物互作过程中的功能多样性。此外,本文还对未来氮磷养分介导的植物-微生物互作研究的关键点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微生物互作 有益生物 有害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镉修复微生物菌剂的构建及其作用效果
2
作者 王琼 冯雪薇 冯英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66-1275,共10页
为了明确镉(Cd)修复微生物菌剂的构建原理及其作用效果,选取从超积累植物东南景天根内分离得到的5种植物促生菌,通过菌株共培养试验确定了作用效果最好的混合菌株组合,与富集植物油菜构建植物-微生物修复技术体系,在此基础上测定了油菜... 为了明确镉(Cd)修复微生物菌剂的构建原理及其作用效果,选取从超积累植物东南景天根内分离得到的5种植物促生菌,通过菌株共培养试验确定了作用效果最好的混合菌株组合,与富集植物油菜构建植物-微生物修复技术体系,在此基础上测定了油菜生物量、根系发育、Cd吸收积累、过氧化氢含量、谷胱甘肽含量以及抗氧化酶活性等。结果表明:芽孢杆菌Bacillus sp.Bac1和伯克霍尔德菌Burkholderia sp.Bac2的共培养生长状况最好,更适用于作为Cd修复菌剂。此外,接种不同浓度配比的Cd修复菌剂的作用效果有所不同。当Bac1和Bac2菌剂浓度配比为3∶1时更有利于油菜生长发育及对Cd的提取修复,而Bac1和Bac2菌剂浓度配比为1∶1时油菜植物抗氧化酶活性、谷胱甘肽含量等抗氧化系统指标对Cd胁迫的响应更为强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提取修复 油菜 重金属 Cd修复菌剂 植物-微生物 抗氧化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与微生物的互作和微生物群落管理研究进展 被引量:6
3
作者 李湘民 兰波 +1 位作者 黄瑞荣 付英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08年第1期41-43,共3页
从根系分泌物对微生物的影响,微生物对植物和根系分泌物的影响及微生物群落的管理三方面介绍了该领域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植物微生物 根围 微生物群落 生物系统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a^(2+)对植物——微生物互作反应的调控 被引量:4
4
作者 杨民和 王国红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2期203-208,共6页
植物对微生物信号接收、传递及应答的研究是当前植物———微生物互作的分子生物学领域中最具吸引力的课题之一 ,Ca2 +是迄今为止唯一被证实的植物细胞内信号。大量研究表明 ,Ca2 +也参与了植物———微生物互作的信号传递。近 15年来 ... 植物对微生物信号接收、传递及应答的研究是当前植物———微生物互作的分子生物学领域中最具吸引力的课题之一 ,Ca2 +是迄今为止唯一被证实的植物细胞内信号。大量研究表明 ,Ca2 +也参与了植物———微生物互作的信号传递。近 15年来 ,随着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研究技术的飞速发展 ,人们对Ca2 +在植物———微生物互作中生理意义的认识大为加深。从Ca2 +信号的研究方法、Ca2 +在植物抗病防卫反应中的作用、Ca2 +在植物———微生物共生关系中的作用及Ca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离子 植物-微生物 信号传导 研究法 调控 抗病防卫反应 共生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氧化氮在植物发育及植物–微生物互作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6
5
作者 张喆慧 王昕 +3 位作者 金可默 程凌云 王宝兰 申建波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706-718,共13页
一氧化氮(NO)作为高活性信号分子,是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关键因子。NO可提高植物对非生物胁迫及生物胁迫的抗性,增强植物的免疫能力。最新的研究表明,NO在植物根系与微生物的互作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NO能够促进植物根系与根瘤菌及丛枝... 一氧化氮(NO)作为高活性信号分子,是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关键因子。NO可提高植物对非生物胁迫及生物胁迫的抗性,增强植物的免疫能力。最新的研究表明,NO在植物根系与微生物的互作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NO能够促进植物根系与根瘤菌及丛枝菌根真菌形成共生体,从而提高植物对土壤氮磷养分的获取。NO作为信号物质调控植物对生物胁迫和非生物胁迫抗性的主要机制有:1)NO与活性氧系统互作,调节活性氧的水平,缓解氧化应激反应对植物的伤害;2)NO通过蛋白质的翻译后修饰,对植物免疫及抗逆过程进行调节;3)NO与多种植物激素互作,参与激素对植物生长发育的调节过程。而且NO可促进共生体的形成及发育相关基因表达,抑制免疫基因表达,通过NO与植物球蛋白(phytoglobin)的循环维持共生体的氧化还原水平及能量状态,从而促进植物-微生物共生关系。以往关于NO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前3个方面,有关NO在植物-微生物互作中的作用机制的研究较少,NO参与植物-微生物互作机制的研究亟待加强。揭示NO增强植物抗逆性及其调节根系发育的机制,深入探究NO调控植物-微生物互作的机理,对于提高集约化作物生产体系中养分利用效率和作物生产力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氧化氮 生物胁迫 植物免疫 共生体 植物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长素在微生物调控根发育过程中的作用 被引量:6
6
作者 张宏 金洁 王剑峰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369-1374,共6页
很多微生物通过分泌生长素和生长素前体与植物建立了有益的关系并改变植物根系的形态结构,此外,微生物分泌的其他代谢产物也能改变植物生长素信号通路。因此,生长素和生长素信号通路在微生物调控植物根系发育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 很多微生物通过分泌生长素和生长素前体与植物建立了有益的关系并改变植物根系的形态结构,此外,微生物分泌的其他代谢产物也能改变植物生长素信号通路。因此,生长素和生长素信号通路在微生物调控植物根系发育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该文从生长素合成、生长素信号和生长素极性运输3个方面总结了生长素在微生物调控植物根系发育过程中的作用,主要包括微生物增加了植物内源生长素的含量、增强了生长素的信号和调控PIN蛋白的表达水平,进而如何调控植物生理和分子水平来适应微生物对其根系的改变,为进一步开展该方面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长素 根系发育 植物-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果树根际微生物研究进展 被引量:2
7
作者 周慧杰 《农业灾害研究》 2022年第5期164-166,共3页
果树、土壤、微生物三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土壤更多的是充当果树和根际微生物的作用媒介,它们共同组成一张复杂的关系网。目前,关于根际微生物的研究多在农作物上,而对果树根际微生物的研究相对较少,对于植物—微生物互作机制的研究重... 果树、土壤、微生物三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土壤更多的是充当果树和根际微生物的作用媒介,它们共同组成一张复杂的关系网。目前,关于根际微生物的研究多在农作物上,而对果树根际微生物的研究相对较少,对于植物—微生物互作机制的研究重心也不在果树上。通过总结近10年果树根际微生物研究,综述了果树本体、根际微生物、根际土壤三者的作用关系和果树根际微生物研究方法,并结合其他植物—微生物相关理论的研究,联系果树根际微生物,以期为果树未来根际微生物的研究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树 根际微生物 植物微生物 根际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根际促生细菌的多重促生机理及其在智慧草莓植物工厂中的应用
8
作者 张丽勍 邹小花 +1 位作者 徐奕扬 方献平 《上海农业学报》 2025年第4期131-138,共8页
智慧植物工厂作为新型闭环生产系统,不依赖自然光照与环境而实现农产品周年化稳质生产,其已成为传统农业的重要补充范式。相较于露天种植,该系统在空间集约化利用、水资源高效利用、农药零残留、营养元素精准供给及环境负反馈控制等方... 智慧植物工厂作为新型闭环生产系统,不依赖自然光照与环境而实现农产品周年化稳质生产,其已成为传统农业的重要补充范式。相较于露天种植,该系统在空间集约化利用、水资源高效利用、农药零残留、营养元素精准供给及环境负反馈控制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其技术发展呈现代际演进特征:初期技术突破集中于立体层架设计、水耕自动化及人工光调控系统;当前研究转向逆境响应机制构建与资源闭链循环等可持续创新。植物根际促生细菌(Plant growth-promoting rhizobacteria,PGPR)作为微生物组工程核心要素,在传统农业中通过增强胁迫耐受性、优化根际微生态等多重机制,成为替代化学投入品的生物强化策略。智慧植物工厂对植物生长环境的可控性为PGPR精准调控提供了独特应用场景。本文详述了PGPR促进植物生长的机制及研究进展、PGPR在水耕栽培系统中的应用以及智慧草莓植物工厂的发展现状,并重点介绍了目前PGPR在智慧草莓植物工厂应用的最新范例,进一步探讨了其未来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慧植物工厂 植物根际促生细菌 植物-微生物 水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生菌提高宿主植物抗旱性研究进展
9
作者 邓心婕 魏赛金 《生物灾害科学》 2025年第1期128-133,共6页
植物内生菌是一类生活在植物组织内部的微生物,近年来被发现其中的部分种类能显著提高植物的抗旱性能。植物内生菌具有促进植物根系生长、调节气孔导度、增强渗透调节能力、优化离子平衡以及激活抗氧化防御系统等功能,有效提升了宿主在... 植物内生菌是一类生活在植物组织内部的微生物,近年来被发现其中的部分种类能显著提高植物的抗旱性能。植物内生菌具有促进植物根系生长、调节气孔导度、增强渗透调节能力、优化离子平衡以及激活抗氧化防御系统等功能,有效提升了宿主在干旱条件下的生存能力。此外,这些内生菌还能通过调节植物激素的合成与信号传导进一步促进植物对干旱环境的适应。尽管植物内生菌在提高植物抗旱性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但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推广仍面临技术瓶颈、成本高昂以及公众认知不足等挑战。未来,研究者可以继续深化对植物内生菌抗旱机制的理解,优化生产工艺,降低成本,并加强科普宣传,以期充分发挥植物内生菌在提高植物抗旱性中的作用,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内生菌 抗旱性 植物-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化感作用类型及其在农业中的应用 被引量:87
10
作者 王建花 陈婷 林文雄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173-1183,共11页
本文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不同植物化感作用类型及其作用机制和在农业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植物化感作用包括化感偏害作用、自毒作用、自促作用和互惠作用。植物化感偏害作用是由植物根系分泌物介导下的植物与特异微生物共同作... 本文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不同植物化感作用类型及其作用机制和在农业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植物化感作用包括化感偏害作用、自毒作用、自促作用和互惠作用。植物化感偏害作用是由植物根系分泌物介导下的植物与特异微生物共同作用的结果。利用植物化感偏害作用控制田间杂草是一项环境友好型的可持续农业技术,并已在水稻化感抑草研究方面取得了较突出的成果。植物化感自毒作用(作物连作障碍)是造成作物产量降低、生长状况变差、品质变差、病虫害频发的现象。药用植物,特别是以根部入药的药用植物中,连作障碍表现更为突出。近年来研究结果认为根系分泌物生态效应的间接作用及土壤微生物区系功能紊乱是导致植物连作障碍的主要因素。因此,改善土壤生长环境,恢复和修复根际土壤微生物结构平衡,增强生态系统机能是克服作物连作障碍的关键。植物化感自促作用(连作促进作用)是在植物根系分泌物促进下,根际土壤微生物之间此消彼长,有益微生物之间互利协作,土壤肥力和营养补给能力明显改善,从而增强植物根系抗性,促进植物生长发育,提高产量和品质的结果。牛膝的连作促进作用明显,有学者试图通过牛膝与其他不耐连作药用植物间作套种或轮作,实现药用植物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植物间的正相互作用(互惠作用)是作物间套种系统超产和养分等资源高效利用的重要机制,根系分泌物在介导根际微生物与植物的有利互作中起到重要作用。最后作者强调指出,存在于根际土壤的微生物群落的宏基因组组成是决定植物能否健康生长的关键。深入研究存在于土壤生态系统中的植物体外基因组的组成与演化机制,将成为借用现代合成生物学原理与技术,定向控制植物根际生物学过程,促进作物生产可持续发展的优先研究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化感用类型 化感用方式与机制 植物微生物 生态农业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涌现性功能的合成菌群在作物育种上的应用前景 被引量:2
11
作者 高春辉 杨宁 +6 位作者 王创 侯时季 严建兵 郑金水 李锦 吴尘聊 蔡鹏 《合成生物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4-153,共10页
在农业生态系统中,微生物具有丰富多样的复杂生态学功能,这些功能的产生具有涌现性。所谓涌现性,指的是复杂系统中随着系统复杂性增加产生的新特性。有趣的是,虽然涌现性功能源于多物种的共同作用,但是所需物种数量通常较少。这不但为... 在农业生态系统中,微生物具有丰富多样的复杂生态学功能,这些功能的产生具有涌现性。所谓涌现性,指的是复杂系统中随着系统复杂性增加产生的新特性。有趣的是,虽然涌现性功能源于多物种的共同作用,但是所需物种数量通常较少。这不但为利用合成菌群探究涌现性功能的产生提供了可能,而且还为应用合成菌群改造植物菌群提供了抓手。种子菌群作为植物最早的微生物群落,其所包含的微生物具有多样性相对较低的特点。但是,其在植物共生菌群的演化过程中却具有重要作用。此外,受限于种子干燥、贫营养的微生境条件,生物膜是微生物在种子表面和内部存在的主要形式。因此,本文提出以有涌现性功能的合成微生物群落为种子包衣,或可成为在植物微生物组调控中最关键时间节点、最易于开展阶段的有效干预途径。在此基础上,分别从宿主和菌群角度介绍了调控种子菌群涌现性功能的潜在因素。在智慧农业的场景下,通过与种子芯片技术、无人智能化平台的结合,或可在农田中实现合成菌群的大规模施用和功能动态实时监测,为发掘具有特定功能的合成微生物群落、开展基于种子合成菌群生物膜包衣的应用提供可行途径,进而有望为微生物-作物联合育种技术的发展带来重大变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微生物 种子菌群 生物 合成微生物群落 涌现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内生菌增强植物对生物胁迫抗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12
作者 尹雁玲 蔡然 +3 位作者 张功良 杨彦涛 刘兴宇 沈锡辉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12-220,共9页
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因遭遇多种逆境的威胁而出现营养流失、产量大幅下降等问题,而使用传统的化学农药调控植物抗逆作用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甚至危及人类健康,因此需要从天然成分中寻找合适的农药代替品。生活在每种植物体内的内生菌... 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因遭遇多种逆境的威胁而出现营养流失、产量大幅下降等问题,而使用传统的化学农药调控植物抗逆作用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甚至危及人类健康,因此需要从天然成分中寻找合适的农药代替品。生活在每种植物体内的内生菌几乎都是植物微生态系统中的天然成分,因其特殊的生态位而可能对植物具有更加积极和直接的影响。然而目前,关于内生菌在提高宿主生物胁迫抗性等方面的作用机制还知之甚少。该文就植物内生菌的来源、多样性和对生物胁迫的抗性展开叙述。首先,总结了植物内生菌传播的主要方式,即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其次对内生菌种类的多样性以及在植物中的分布多样性进行了归纳与分析;最后,详细阐述了植物内生菌增强植物对生物胁迫应激耐受性(抗致病菌病害、抗虫害)的基本特点与作用机制,即植物内生菌可利用生态位竞争或营养位竞争产生的诱导抗性遏制病原菌感染,或合成抗生素类、生物碱类、几丁质类等次生代谢产物抑制病原菌或线虫的生长,从而防治病虫害。此外,基于内生菌增强植物生物胁迫抗性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展望,为更加环保的生物防治制剂的开发与利用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生菌 定植 植物激素 次生代谢产物 植物微生物 生物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光捕获显微切割技术在植物基因组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3
作者 蔡民华 胡英考 +1 位作者 李雅轩 晏月明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1325-1329,共5页
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组织和(或)器官特异表达的基因,但要获取某一发育阶段的特异细胞类群来进行基因表达分析又是相当困难的。近年发展起来的激光捕获显微切割技术可以在显微镜下快速准确地获取单一的细胞类群,甚至单个... 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组织和(或)器官特异表达的基因,但要获取某一发育阶段的特异细胞类群来进行基因表达分析又是相当困难的。近年发展起来的激光捕获显微切割技术可以在显微镜下快速准确地获取单一的细胞类群,甚至单个细胞,成功地解决了组织中细胞的异质性问题。介绍了该技术的原理,并对其在植物中的应用进展情况做了综述,同时指出了该技术在植物中应用的可能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捕获显微切割 基因表达分析 蛋白组 植物-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蚕豆内生细菌的分离鉴定及对桑树幼苗促生机制研究
14
作者 朱常锐 覃颖婷 +4 位作者 李思锐 张云飞 方浩文 侯志伟 王茜龄 《蚕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7-110,共14页
蚕豆(Vicia faba L.)是一种典型的以根瘤固氮的豆科植物,其内生菌对植物生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从蚕豆根部分离出30株内生细菌,并选出3株潜在的促植物生长菌株。经鉴定,这3株菌株均属变形菌门的革兰阴性短杆菌,其中CD11-4为肠杆菌(Ent... 蚕豆(Vicia faba L.)是一种典型的以根瘤固氮的豆科植物,其内生菌对植物生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从蚕豆根部分离出30株内生细菌,并选出3株潜在的促植物生长菌株。经鉴定,这3株菌株均属变形菌门的革兰阴性短杆菌,其中CD11-4为肠杆菌(Enterobacter),分泌吲哚乙酸(IAA)能力最强(163.55 mg/L);CD11-8和CD15-1为伯克霍尔德菌(Burkholderia),溶磷能力(D/d>2.0)和产铁载体能力(D/d>3.0)强。盆栽试验表明,CD15-1菌株菌液灌根处理可显著增加桑苗的根鲜重(35.46%)和株高(38.02%)。桑苗土壤根际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和根系代谢物联合分析表明,CD15-1可能通过溶磷改善根际养分有效性,富集根际假单胞菌(Pseudomonas),激活溶酶体通路(物质循环利用)、苯丙烷类合成通路(抗逆)及ABC转运蛋白通路(养分吸收),富集差异代谢物大黄素(emodin),增强植物防御功能,促进桑苗根系发育与磷素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树 蚕豆 内生细菌 植物-微生物 促生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 SWEET 基因家族促进病害发生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5
作者 沈川 李夏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411-1420,共10页
糖的运输和分配在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应对生物和非生物胁迫中起着关键作用。在植物-病原菌相互作用过程中,存在着对糖的竞争,这种竞争由膜运输体控制且对植物和病原互作的结果具有决定性作用。SWEET糖转运蛋白是细胞外病原菌的靶向目... 糖的运输和分配在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应对生物和非生物胁迫中起着关键作用。在植物-病原菌相互作用过程中,存在着对糖的竞争,这种竞争由膜运输体控制且对植物和病原互作的结果具有决定性作用。SWEET糖转运蛋白是细胞外病原菌的靶向目标,病原菌通过修改其表达水平以获得生长所需的糖分营养。本文阐述了植物中SWEET家族的分布和结构,归纳总结了SWEET在细菌、真菌和卵菌入侵寄主植物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最后展望了通过基因工程手段操纵SWEET基因的表达对于开发抗病栽培品种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WEET 糖转运蛋白 植物-微生物 基因工程 生物胁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铁素吸收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6
作者 刘金涛 姚凡 +2 位作者 李臻园 李庆懋 黄立钰 《热带农业科学》 2022年第5期26-33,共8页
铁是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矿质营养元素。虽然土壤中的铁元素总量丰富,但主要以不溶性的氧化铁和氢氧化铁的形式存在。为了从土壤中获得足够的铁元素,植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两种不同的铁吸收策略,即依赖于Fe^(3+)还原为... 铁是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矿质营养元素。虽然土壤中的铁元素总量丰富,但主要以不溶性的氧化铁和氢氧化铁的形式存在。为了从土壤中获得足够的铁元素,植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两种不同的铁吸收策略,即依赖于Fe^(3+)还原为Fe^(2+)进行吸收的机制Ⅰ和依赖于Fe^(3+)螯合而吸收的机制Ⅱ。通过查阅文献,发现植物存在一种新的铁吸收机制—基于微生物-植物互作的铁素吸收机制,但目前还未见到对其详细介绍的文献综述。因此总结阐述了对植物铁素吸收的两种机制以及微生物-植物互作铁素吸收的新机制,并对植物铁吸收机制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展望,为植物栽培生产领域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铁素吸收 机制Ⅰ 机制Ⅱ 微生物-植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巨大芽孢杆菌对复合污染土壤-苗期小麦中镉砷累积和转运的影响 被引量:3
17
作者 张净然 王婧瑶 +3 位作者 王钊 韩梦真 华桂丽 刘文菊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8-35,共8页
为探究根际促生菌对复合重金属污染土壤有效性及其在小麦植株中的迁移和累积的影响,以镉(Cd)和砷(As)污染的农田土壤、巨大芽孢杆菌、‘济麦22’为供试材料,采用摇瓶培养、土壤培养及盆栽试验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巨大芽孢杆菌对复合污... 为探究根际促生菌对复合重金属污染土壤有效性及其在小麦植株中的迁移和累积的影响,以镉(Cd)和砷(As)污染的农田土壤、巨大芽孢杆菌、‘济麦22’为供试材料,采用摇瓶培养、土壤培养及盆栽试验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巨大芽孢杆菌对复合污染土壤重金属Cd、As有效性及其在土壤-小麦植株中的转运与累积特征。摇瓶培养试验结果表明,巨大芽孢杆菌可以钝化土壤中的Cd,与灭活菌液相比,巨大芽孢杆菌培养48 h可以显著降低土壤有效Cd含量,最大降幅为49.90%;胞外分泌物可以降低土壤As有效性,与对照相比,灭活菌液显著降低了土壤有效态砷含量,最大降幅为142.68%。尽管长期土壤培养试验结果显示,接种巨大芽孢杆菌对土壤中镉砷的有效性没有明显影响,但在土壤-苗期小麦生长体系中,植物根系分泌物与菌株代谢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调节了小麦根系对镉和砷的吸收和转运。巨大芽孢杆菌使小麦根系对Cd的富集能力显著降低了30.51%,并且巨大芽孢杆菌的灭活菌液与活菌处理使根际土壤As有效性显著降低了8.19%,小麦地上部对As的富集能力和由根向茎叶的转运能力分别显著降低了27.87%和41.18%。综上所述,巨大芽孢杆菌显著影响了复合污染土壤-苗期小麦体系中Cd和As的累积和转运,这对保障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和小麦绿色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大芽孢杆菌 重金属污染土壤 镉砷有效性 植物-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淡紫拟青霉A10的促生特性及其发酵液对印度芥菜幼苗蓄积Cs^+的影响 被引量:6
18
作者 韩娜 陶宗娅 +5 位作者 代文秀 黄攀 刘巧 赖金龙 吴国 卢红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85-493,共9页
从种植印度芥菜的盆栽土壤(ρ[Cs^+]为10 mmol·kg-1)中筛选出淡紫拟青霉(A10),通过测试分析A10溶磷、解钾、分泌植物生长素(IAA)类似物及其发酵液对印度芥菜幼苗蓄积Cs^+的影响,研究A10的植物促生特性及其发酵液在印度芥菜蓄积Cs^... 从种植印度芥菜的盆栽土壤(ρ[Cs^+]为10 mmol·kg-1)中筛选出淡紫拟青霉(A10),通过测试分析A10溶磷、解钾、分泌植物生长素(IAA)类似物及其发酵液对印度芥菜幼苗蓄积Cs^+的影响,研究A10的植物促生特性及其发酵液在印度芥菜蓄积Cs^+过程中的作用,为植物-微生物互作在Cs^+污染环境修复中的应用及其互作机制研究提供实验依据。结果显示:A10对Cs^+的耐受性和富集能力强,ρ(Cs^+)为50~100 mg·L^(-1)时A10的溶磷能力被显著抑制(P<0.05);Cs^+处理及外源色氨酸均可显著诱导A10分泌IAA类似物;用1/2 Hoagland营养液稀释A10发酵液后再配制ρ(Cs^+)为25~100 mg·L^(-1)的处理液,用其培养印度芥菜,ρ(Cs^+)为0 mg·L^(-1)(CK)时A10发酵液对印度芥菜幼苗根的生长呈现"低促高抑"的生长素效应,稀释35倍时的促根效果最佳;A10发酵液稀释5、35倍和55倍条件下,ρ(Cs^+)为100 mg·L^(-1)时幼苗地上部Cs^+蓄积量均显著升高,其中稀释35倍时Cs^+蓄积量达最大值,地上部为8.86 mg·g-1DW,地下部为16.76 mg·g-1DW,印度芥菜幼苗蓄积Cs^+与其吸收K+呈显著的负相关性。研究表明,淡紫拟青霉A10具有显著的植物促生特性,A10发酵液有利于提高印度芥菜幼苗对外源Cs^+的蓄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淡紫拟青霉A10 印度芥菜幼苗 植物-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热带森林根系和菌根真菌调控凋落叶分解和主场效应 被引量:3
19
作者 王振宇 万晓华 黄志群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3期9805-9813,共9页
根系向凋落物层生长是森林生态系统中存在的普遍现象,研究根系和菌根真菌如何调控凋落物分解对理解森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在亚热带楠木(丛枝菌根树种)和格氏栲(外生菌根树种)人工林中进行了2年的凋落物互换和菌根排... 根系向凋落物层生长是森林生态系统中存在的普遍现象,研究根系和菌根真菌如何调控凋落物分解对理解森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在亚热带楠木(丛枝菌根树种)和格氏栲(外生菌根树种)人工林中进行了2年的凋落物互换和菌根排除实验,研究根系及其共生菌根真菌如何影响森林凋落物的分解速率和主场效应。结果发现:经过720 d的分解,在楠木人工林中,根系的存在促使楠木和格氏栲凋落物的分解速度分别提高了29%和47%,而在格氏栲人工林中,根系存在对格氏栲凋落物分解无显著影响,但增加了楠木凋落物的分解速率。此外,楠木人工林中,有根和无根处理下凋落物分解均无主场效应,而格氏栲人工林凋落物仅在根系存在的情况下显示出负的主场效应。进一步发现格氏栲凋落物的负主场效应归因于楠木人工林凋落物层更大的腐生真菌丰度和更强的磷降解酶活性。结果表明,在亚热带不同菌根类型树种中,菌根真菌与腐生真菌的相互作用(拮抗或促进),很有可能通过影响磷降解酶的活性,进而影响凋落物的分解率和主场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凋落物分解 植物-微生物 胞外酶活性 “Gadgil”效应 腐生真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解淀粉芽孢杆菌DGL1促燕麦生长分子机制及代谢通路探究 被引量:9
20
作者 杨雪 王添 +4 位作者 谢永丽 乔有明 陈海龙 陈兰 武玲玲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2899-2909,共11页
分离自青海大格勒干旱沙地的解淀粉芽孢杆菌DGL1(Bacillus.amyloliquefaciens)被证实能够促进青海本地燕麦(Avena sativa)品种‘青燕1号’的生长。为了揭示DGL1促进燕麦生长的分子机制,本研究通过Illumina高通量转录组测序技术分析燕麦... 分离自青海大格勒干旱沙地的解淀粉芽孢杆菌DGL1(Bacillus.amyloliquefaciens)被证实能够促进青海本地燕麦(Avena sativa)品种‘青燕1号’的生长。为了揭示DGL1促进燕麦生长的分子机制,本研究通过Illumina高通量转录组测序技术分析燕麦根部与菌株DGL1菌悬液分别互作2 h,4 h,8 h,12 h的处理组与对照组(CK)间的转录组差异表达基因,并通过GO富集、KEGG Pathway富集分析燕麦地上部分差异表达基因的相关代谢通路及关键基因。结果表明:燕麦根部与DGL1菌悬液互作2 h,4 h,8 h和12 h,燕麦叶部分别有1894,6130,8033和12215个差异表达基因,显著富集在氨基酸代谢、植物光合作用、次级产物代谢通路和与燕麦生长发育调控等相关代谢途径;通过KEGG富集分析发现IAA合成的色氨酸代谢途径中生长素早期响应蛋白编码基因AUXI、茉莉酸信号途径中核心受体编码基因COI1,铵转运蛋白编码基因AMT等基因显著上调,推测菌株DGL1对燕麦的促生机制是通过促进燕麦光合作用、激素代谢、次生代谢物合成、氨基酸代谢等多个途径相互协调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淀粉芽孢杆菌 微生物-植物 燕麦促生 转录组测序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