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2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就业形态下如何破局劳动者工伤保险不完全覆盖困境——基于众包骑手群体的演化博弈分析 被引量:4
1
作者 肖亮 李宏勇 《经济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9-32,共14页
新就业形态下劳动者的工伤保险参保覆盖对于新就业形态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以职业伤害风险较高且从属性偏弱的众包骑手群体为对象,从工伤保险覆盖的供需主体利益均衡视角,构建即时配送平台、众包骑手与政府的三方演化博弈模型,探究众... 新就业形态下劳动者的工伤保险参保覆盖对于新就业形态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以职业伤害风险较高且从属性偏弱的众包骑手群体为对象,从工伤保险覆盖的供需主体利益均衡视角,构建即时配送平台、众包骑手与政府的三方演化博弈模型,探究众包骑手工伤保险不完全覆盖困境生成的内在机理,推进众包骑手形成参保覆盖的具体措施。利用MATLAB仿真验证博弈分析的相关结果。研究发现:骑手遭受职业伤害的概率会影响骑手对商业保险经济补偿与平台对骑手赔偿的期望收益判断,从而影响骑手的参保策略选择;骑手参保下的订单量与单价下降损失高于商业保险资金成本,商业保险经济补偿低于平台对骑手赔偿是造成骑手工伤保险不完全覆盖困境的直接原因;政府是推动骑手工伤保险参保覆盖的关键主体,通过降低骑手参保下的损失与平台工伤保险缴纳费率,提高对平台“漏保”行为的处罚与平台对骑手赔偿等措施,能够加快推进骑手工伤保险的参保覆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就业形态 工伤保险 众包骑手 演化博弈 数值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就业形态下动物营养与饲料专业大学生就业创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张定国 《中国饲料》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52-155,共4页
当前我国饲料产业正处在行业转型关键阶段,高技术人才需求旺盛。受高校毕业生人数持续高位运行影响,毕业生面临的传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而新就业形态灵活多样,已成为越来越多毕业生的主动选择。新就业形态下,高校必须瞄准饲料产业的市... 当前我国饲料产业正处在行业转型关键阶段,高技术人才需求旺盛。受高校毕业生人数持续高位运行影响,毕业生面临的传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而新就业形态灵活多样,已成为越来越多毕业生的主动选择。新就业形态下,高校必须瞄准饲料产业的市场需求来培养人才,既能满足企业用人需求,又能解决大学生就业创业的难题。本文探讨了在新就业形态下,动物营养与饲料专业大学生就业创业的现状,梳理了其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提出了相应对策、建议,以期为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提供支持与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就业形态 动物营养与饲料 就业创业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就业形态下灵活就业群体劳动权益保障研究 被引量:33
3
作者 徐新鹏 袁文全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61-69,共9页
新经济业态催生了新就业形态。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是新时代我国劳动力市场面临的具有前沿性、复杂性的重大课题。平台经济的兴起及劳动者工作理念的转变等因素促成了新型灵活就业群体的产生,这也导致传统用工关系中劳动关系或劳... 新经济业态催生了新就业形态。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是新时代我国劳动力市场面临的具有前沿性、复杂性的重大课题。平台经济的兴起及劳动者工作理念的转变等因素促成了新型灵活就业群体的产生,这也导致传统用工关系中劳动关系或劳务关系“二元论”划分模式不合时宜。劳动关系归属模糊、劳动风险加大、缺乏社会保障支持等问题,让该类群体劳动权益面临“保护网络的缝隙跌落”困境。大部分灵活就业群体实际上处于企业和社会“双重体制保障”之外的状态,现实中既被“经济性接纳”,又被“社会性排斥”,主要表现为他们实际上是平台企业的“核心”资源,却被企业挡在“外环”。同时,他们也是享受城市公共产品资源的体制外群体,与标准劳动关系形式上的差异性和劳动权益保障力度的不均衡性等引发数量较多、案情复杂化的劳动争议,从而影响了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也不利于“稳就业”“保民生”等重要目标的稳步推进。为切实维护新就业形态下灵活就业群体劳动权益,应重新厘定劳动关系认定标准,对不同类型的灵活就业群体采取分类别差异化保护措施,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制度,加强综合应对举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就业形态 灵活就业群体 劳动关系 劳动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就业形态下高职学生以职业胜任力为核心的就业能力培养 被引量:41
4
作者 林栋 《教育与职业》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5期75-80,共6页
建立在信息数字技术革命基础上的新就业形态,对提升高质量就业、优化就业资源配置、增加社会就业、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具有重要作用。但是,新就业形态所带来的职业生涯的无边界性、雇佣方式向弹性化、职业认知向自我封闭性、就业状态... 建立在信息数字技术革命基础上的新就业形态,对提升高质量就业、优化就业资源配置、增加社会就业、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具有重要作用。但是,新就业形态所带来的职业生涯的无边界性、雇佣方式向弹性化、职业认知向自我封闭性、就业状态向不确定性等特点,给高职学生的就业前景带来诸多新的挑战。文章结合职业胜任力理论,以个体的特色发展和综合能力的动态迁移为逻辑起点,构建反馈能力、沟通能力和行为能力三维度的培养体系,从职业基础技能、职业元认知、职业复合技能、职业发展潜力四个方面推进高职学生以职业胜任力为核心的就业能力培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就业形态 就业能力 职业胜任力 高职院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就业形态下劳动者休息权的实现路径 被引量:13
5
作者 艾琳 于轩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67-76,共10页
在新就业形态下,弹性工作时间、互联网平台用工算法机制模糊了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的边界。实践中,对于劳动者休息权的保障还缺乏普遍的价值共识和统一的法律规范,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应该享有的、基于人权的休息时间、休息日、休假日等休... 在新就业形态下,弹性工作时间、互联网平台用工算法机制模糊了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的边界。实践中,对于劳动者休息权的保障还缺乏普遍的价值共识和统一的法律规范,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应该享有的、基于人权的休息时间、休息日、休假日等休息利益尚未法定化。从权利属性看,劳动者休息权具备道德权利属性和法定权利属性。从法的渊源看,劳动者休息权具备宪法基础和劳动法基础。劳动者休息权法律关系要素的厘定是劳动者休息权保障的前提,应明晰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的界限,并修正工时制度、休息休假制度和法律责任制度等事关劳动者休息权的核心制度。探讨理论基础的同时,应聚焦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休息权保障,使劳动者休息权成为一项归属于广义劳动者的劳动实有权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就业形态 劳动者休息权 工时制度 休息休假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就业形态下流动人口教育回报率的性别差异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边恕 熊禹淇 《社会保障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3-44,共12页
随着经济的发展,传统雇佣模式被打破,更具灵活性的新就业形态不断涌现。本文基于2018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CMDS),使用工具变量法及O-B分解法分析新业态下流动人口教育回报率的性别差异问题。研究结果表明:流动人口中女性劳... 随着经济的发展,传统雇佣模式被打破,更具灵活性的新就业形态不断涌现。本文基于2018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CMDS),使用工具变量法及O-B分解法分析新业态下流动人口教育回报率的性别差异问题。研究结果表明:流动人口中女性劳动力在收入水平、教育回报率上均处于劣势,其职业上升空间受到挤压。异质性分析发现:灵活就业方式下,女性劳动力采取近距离流动模式、选择第三产业职业有助于其释放人力资本潜力;劳动力教育回报率随收入分位数呈现“U”型变化趋势;劳动力的教育回报率得到提高,但回报率的性别差异也会进一步扩大。据此本文提出鼓励流动人口参与新业态建设,引导女性结合自身特质参与就业,通过再教育和再培训提高无固定雇主劳动力的工作收益等措施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就业形态 流动人口 教育回报率 性别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就业形态下平台企业薪酬体系建构与设计 被引量:5
7
作者 杨旭华 刘姗 +1 位作者 张健 白丹青 《商业经济研究》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26-129,共4页
本研究以自媒体平台为例,以全面薪酬理论为基础,从经济性薪酬和非经济性薪酬两个维度构建了平台企业的全面薪酬体系。通过具体的可操作性方案,详细介绍了自媒体平台全面薪酬体系的具体内容。经济性薪酬中,依据支付主体不同,分为基于平... 本研究以自媒体平台为例,以全面薪酬理论为基础,从经济性薪酬和非经济性薪酬两个维度构建了平台企业的全面薪酬体系。通过具体的可操作性方案,详细介绍了自媒体平台全面薪酬体系的具体内容。经济性薪酬中,依据支付主体不同,分为基于平台的收入、基于用户的收入以及基于第三方的收入;非经济性薪酬中,包括平台环境、工作体验以及个体成长三个维度。最后,结合自媒体平台薪酬中的现存问题,提出管理建议,为平台企业薪酬体系的完善和行业生态化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与实践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就业形态 平台企业 全面薪酬 自媒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就业形态下网络平台就业协同治理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彭伟华 侯仁勇 《理论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45-153,共9页
新就业形态下网络平台就业协同治理在政府、市场、社会三个层面都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政府层面,主要表现为政府对于网络平台就业的监管难、新就业形态下的人才培养体系落后、新就业形态下的公共政策滞后等;在市场层面,主要表现... 新就业形态下网络平台就业协同治理在政府、市场、社会三个层面都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政府层面,主要表现为政府对于网络平台就业的监管难、新就业形态下的人才培养体系落后、新就业形态下的公共政策滞后等;在市场层面,主要表现为平台企业与就业劳动者间的就业关系难以界定、劳动者的劳动权益难以保障等;在社会层面,主要表现为网络平台就业“有色眼镜”的存在、网络平台就业评价及统计标准混乱、网络平台就业社会宣传不力、网络平台就业信任机制脆弱等。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新就业形态下政府“管理”角色转换不到位、新就业形态下平台组织监管不到位、新就业形态下多方协同治理联动机制未成立。破解网络平台就业协同治理中的问题,需要各方齐心协力。在政府层面,要构建协同治理中的“政府服务”体系;在市场层面,要构建协同治理中的“市场主导”体系;在社会层面,要构建协同治理中的“社会倡导”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就业形态 网络平台就业 协同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被算法裹挟的“裸奔人”:新就业形态下网约工群体劳动权益调查 被引量:33
9
作者 李营辉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2-19,39,共9页
新就业形态下以青年为主体的网约工群体规模庞大,与平台企业和算法技术不期而遇。但在实践中网约工群体却频遭算法裹挟,由此产生的劳动异化行为屡见不鲜。处于弱势的网约工群体无力对抗算法遮蔽下的平台权利滥用,劳动权益频遭侵蚀。必... 新就业形态下以青年为主体的网约工群体规模庞大,与平台企业和算法技术不期而遇。但在实践中网约工群体却频遭算法裹挟,由此产生的劳动异化行为屡见不鲜。处于弱势的网约工群体无力对抗算法遮蔽下的平台权利滥用,劳动权益频遭侵蚀。必须高度重视网约工劳动权益保护,依靠制度保障调适算法下的偏离设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算法 网约工 就业形态 劳动权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就业形态下和谐劳动关系治理:挑战、框架与变革 被引量:17
10
作者 杜连峰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15-124,共10页
互联网技术进步促进数字经济、共享经济、零工经济发展,形成多元化、平台化的灵活就业新形态。同时,全球化资本修复与弹性积累的发展促进了非正规就业的劳动关系转型,这给和谐劳动关系治理带来了新的挑战。通过全球化格局与历史演进两... 互联网技术进步促进数字经济、共享经济、零工经济发展,形成多元化、平台化的灵活就业新形态。同时,全球化资本修复与弹性积累的发展促进了非正规就业的劳动关系转型,这给和谐劳动关系治理带来了新的挑战。通过全球化格局与历史演进两方面建构的劳动关系的治理框架与分析模型,明确了新就业形态下和谐劳动关系治理的核心是技术进步与人力资本的辩证发展,关键在于人力资本的深化与社保制度的健全,工会与政府是治理保障,劳资均衡和谐是治理效果。要变革新就业形态下和谐劳动关系治理之道,需要定位国家发展战略与建构数字经济合作框架,深化人力资本与培养专业技能人才,企业更新和履行社会责任、建立双重监察机制,政府拓宽劳动关系法治化路径、促进劳动者赋权与权利意识觉醒,营造劳动关系可协调、可谈判的社会环境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就业形态 和谐劳动关系 框架 变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就业形态下高校饲料专业学生就业能力提升路径 被引量:3
11
作者 齐晓静 《中国饲料》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8期152-155,共4页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结构的不断转型以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新就业形态已成为时下稳定就业形势的关键渠道,也是许多高校毕业生的合理选择。而新就业形态对人才素质要求较高,再加上现代饲料行业已成为农业经济结构的支柱型产业,饲料企业的发...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结构的不断转型以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新就业形态已成为时下稳定就业形势的关键渠道,也是许多高校毕业生的合理选择。而新就业形态对人才素质要求较高,再加上现代饲料行业已成为农业经济结构的支柱型产业,饲料企业的发展也必将朝着绿色化、无公害化、标准化方向前进,因此需要大量高素质、技能型饲料专业人才。因此,为了满足新就业形态下市场对饲料专业人才的需求,高校需要提升饲料专业学生就业能力,文章首先对目前高校饲料专业学生就业能力不足的现状和原因进行分析,然后针对性提出提升饲料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就业形态 高校 饲料专业 就业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就业形态城市劳动力工作时间配置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兆萍 王沁 《西北人口》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2-87,共16页
生活方式的选择赋予幸福感现代性意义,并成为新的幸福感表征,工作时间配置则是人们生活方式选择的重要体现。新就业形态下劳动力工作时间配置在数量、结构、性质三方面具有异质性,具体表现为工作绝对时长、工作相对时长、工作时间性质... 生活方式的选择赋予幸福感现代性意义,并成为新的幸福感表征,工作时间配置则是人们生活方式选择的重要体现。新就业形态下劳动力工作时间配置在数量、结构、性质三方面具有异质性,具体表现为工作绝对时长、工作相对时长、工作时间性质。基于问卷调查数据,运用国民时间账户理论和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新就业形态下城市劳动力群体长时间工作具有普遍性,工作时间对其主观幸福感影响最强。工作绝对时长、工作相对时长均与劳动力主观幸福感呈倒U型关系,而技能多元化会弱化工作绝对时长与幸福感之间的倒U型关系,其中低收入、单职业劳动力群体主观幸福感与工作绝对时长相关度较高,高收入、多职业劳动力群体则重视工作与恢复的协调,其主观幸福感易受工作相对时长影响;耗竭型、低维持型工作时间对劳动力主观幸福感的负面影响具有普遍性,突破型、补充型工作时间对劳动力主观幸福感的正向影响在多技能、多职业劳动力群体中更显著;多技能劳动力适度工作流动会更幸福,而单一工作时间高占比会降低主观幸福感水平。因此,基于工作时间配置的生活方式也应纳入主观幸福感研究范式和内容体系的考量中,通过多措并举治理长时间工作问题和培养劳动者多维技能竞争优势以改善人们幸福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就业形态 工作时间配置 主观幸福感 U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经济视域下新就业形态对青年学生职业选择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吴巧慧 谢瑞佳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5-44,共10页
数字经济促进了新就业形态与新兴产业的兴起,推动了新就业岗位与新产业链条的生成,为高校青年学生职业选择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课题组在全国12所高校问卷调查的基础上,以被试人员所处学习阶段、性别、政治面貌、就读高校类别... 数字经济促进了新就业形态与新兴产业的兴起,推动了新就业岗位与新产业链条的生成,为高校青年学生职业选择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课题组在全国12所高校问卷调查的基础上,以被试人员所处学习阶段、性别、政治面貌、就读高校类别、所学学科(专业)、具备相关从业经验等作为择业认知状态的考察维度,深入分析数字经济视域下青年学生对新就业形态的接受度;同时,以当下新就业形态的隐患问题作为择业价值取向的考察维度,以新就业形态的来源途径作为择业实现途径的考察维度,旨在探寻影响青年学生选择新就业形态潜在影响因素。基于上述影响因素分析结果,建议高校从提升青年学生对新就业形态价值理念的认知、加快就业指导服务支持体系供给侧改革、加强青年学生数字技能的实践与应用等三个方面,进一步引导青年学生正确看待数字经济带来的新就业形态,提升数字技能,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就业形态 青年学生 职业选择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就业形态从业者职业伤害保障制度构建的中国方案 被引量:2
14
作者 战东升 《湖湘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9-80,共12页
数字经济时代,劳动者的人格从属性趋于弱化,大量新就业形态从业者因无法认定劳动关系而被排除在工伤保险覆盖范围之外,其面临着日益上升的职业伤害风险却长期缺乏制度保障。为解决新就业形态从业者的职业伤害保障问题,我国各地陆续启动... 数字经济时代,劳动者的人格从属性趋于弱化,大量新就业形态从业者因无法认定劳动关系而被排除在工伤保险覆盖范围之外,其面临着日益上升的职业伤害风险却长期缺乏制度保障。为解决新就业形态从业者的职业伤害保障问题,我国各地陆续启动试点实践,学术界亦展开广泛研究。纵观各地试点和理论研究的现状,新就业形态从业者职业伤害保障制度面临保障模式不统一、未对新就业形态从业者进行分类保护以及具体规则设计不健全等挑战。在借鉴域外有益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国情,我国可通过将新就业形态从业者职业伤害保障制度纳入工伤保险体系,根据有无经济从属性对新就业形态从业者进行分类保护,进而从保障对象、参保方式、工伤认定以及工伤待遇等层面进行具体规则构建,切实回应新就业形态从业者职业伤害保障的现实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就业形态 职业伤害保障 工伤保险 经济从属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检察公益诉讼视角下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
15
作者 艾琳 呼延家忆 《行政管理改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44-53,共10页
在数字经济背景下,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商业模式不断变革,推动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规模持续扩大。在缺乏明确法律规制的前提下,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面临着法律关系性质不确定、职业伤害保障制度难运行等问题,我国传统的私益诉讼救济、社会救济、... 在数字经济背景下,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商业模式不断变革,推动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规模持续扩大。在缺乏明确法律规制的前提下,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面临着法律关系性质不确定、职业伤害保障制度难运行等问题,我国传统的私益诉讼救济、社会救济、行政救济存在不同程度的不适应之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护适用检察公益诉讼具备理论基础与实践基础,契合检察机关的职能定位与拓展履职范围的需要。在现有法律框架内,检察机关应进一步明确界定公益诉讼的具体受案范围,以公益诉讼为切入点,以社会治理检察建议为纽带,协同多方主体形成合力,共同构建协同治理格局,实现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的多层次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就业形态 劳动者权益 检察公益诉讼 法律监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社会保险权益保障的法治进路
16
作者 袁文全 毛嘉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88-200,共13页
新业态用工属于新兴用工方式,伴随平台经济的兴起而蓬勃发展,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劳动保障权益维护是数字经济时代法治领域面临的重要课题。社会保险权益是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的重要方面,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社会保险权益的保... 新业态用工属于新兴用工方式,伴随平台经济的兴起而蓬勃发展,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劳动保障权益维护是数字经济时代法治领域面临的重要课题。社会保险权益是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的重要方面,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社会保险权益的保障应遵循从属性理论的分析逻辑,克服公平失灵问题,最终实现对从业人员的社会保护。实践中从业人员参保积极性不高、用工单位承担从业人员劳动权益保障责任范围不明的问题突出,主要是由调整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社会保险权益保障的法律机制不完备、现行法制将社会保险权益与劳动关系捆绑所致。基于对用工单位的从属性强弱程度不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社会保险权益的保障与维护应分层分类施策,并注重公平性和充分性。公平性是指用工单位和从业人员依法共同参加社会保险缴费,同时由用工单位对低频接单员工和业余接单员工承担部分工伤保险待遇给付;充分性是指由强制性社会保险和自愿性商业保险共同提供保障,后者发挥补充作用。一般性、普遍性需求由强制性社会保险提供保护,个性化、多样性需求则应通过自愿性商业保险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就业形态 平台用工 社会保险权益 不完全劳动关系 职业伤害保障 劳务外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就业形态中人工智能的法律规制 被引量:4
17
作者 夏江皓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3-145,共13页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发展催生了新就业形态,人工智能在新就业形态中广泛运用于智能调度、智能管理、智能语音交互、智能客服、智能物流和虚拟直播等领域。人工智能在为新就业形态赋能的同时,也引发了诸多法律挑战。人工智能对新就...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发展催生了新就业形态,人工智能在新就业形态中广泛运用于智能调度、智能管理、智能语音交互、智能客服、智能物流和虚拟直播等领域。人工智能在为新就业形态赋能的同时,也引发了诸多法律挑战。人工智能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算法控制,对劳动者、消费者等隐私和个人信息权益及其他人格权和财产权的侵害,以及人工智能与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竞争等难题亟需法律作出回应。基于此,在宏观层面,新就业形态中人工智能治理需遵循多项基本原则、平衡多方主体的利益、形成多元规范合力;在微观层面,结合立法论与解释论的工作,通过算法规制、人工智能侵权责任主体和归责原则的厘清、法律保障人工智能辅助作用的充分发挥等,相应的具体问题也能够迎刃而解。通过宏观与微观措施的合力,共同保障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新就业形态的产业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就业形态 人工智能 法律规制 劳动者 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参加失业保险的国外经验与中国路径 被引量:2
18
作者 郭庆 《社会保障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1-111,共11页
近年来,平台劳动者参加失业保险问题被很多国家关注。将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纳入失业保险是推动我国失业保险制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通过变革传统劳动关系认定标准来科学认定平台劳动身份,扩容失业保险制度以覆盖更多的非正规就业人... 近年来,平台劳动者参加失业保险问题被很多国家关注。将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纳入失业保险是推动我国失业保险制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通过变革传统劳动关系认定标准来科学认定平台劳动身份,扩容失业保险制度以覆盖更多的非正规就业人员,创新机制设计让社会保障制度更加适应于平台劳动者特点,这些都是国外维护平台劳动者基本权益、推动平台劳动者参加失业保险做出的重要探索。借鉴国外经验,我国将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纳入失业保险应当遵循的规制路径是:明确劳动关系确立标准,确立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享有失业保险的权利;健全失业保险制度,夯实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参加失业保险制度基础;分行业探索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失业保险专项规制;健全体系,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提供多层次的失业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就业形态 平台劳动者 失业保险 国外经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村劳动力适应新就业形态的优化路径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美瑶 《农村科学实验》 2025年第2期25-27,共3页
当前,我国经济面临增速放缓和结构转型的双重压力,这给就业市场带来了新的挑战。在此背景下,稳定并促进就业依然是政府政策的核心任务之一。特别是在农村地区,劳动力能否适应新形势,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的就业,不仅直接影响农民收入和... 当前,我国经济面临增速放缓和结构转型的双重压力,这给就业市场带来了新的挑战。在此背景下,稳定并促进就业依然是政府政策的核心任务之一。特别是在农村地区,劳动力能否适应新形势,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的就业,不仅直接影响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也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社会稳定。随着经济转型和新兴产业的发展,传统就业模式难以完全满足市场需求。新就业形态作为一种灵活且具有较大容量的就业形式,逐渐成为劳动力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就业压力不断增大的情况下,其发挥着“缓冲带”和“减压阀”的重要作用,不仅能够为城市劳动者提供更多就业机会,也为农村劳动力提供了新的就业渠道。该文探讨了新就业形态对农村劳动力的影响,并提出优化发展策略,以提高新就业形态对农村劳动力的吸引力,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和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 就业形态 优化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经济背景下农村劳动力新就业形态发展现状及优化路径
20
作者 李美瑶 《农村科学实验》 2025年第4期21-23,共3页
随着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我国的农业生产模式和生产技术经历了全面升级,推动着农业产业向数字化和产业化方向发展。现代数字经济与传统农业的深度融合已进入一个新阶段,数字经济逐渐成为推动乡村振兴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的新引擎。在这... 随着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我国的农业生产模式和生产技术经历了全面升级,推动着农业产业向数字化和产业化方向发展。现代数字经济与传统农业的深度融合已进入一个新阶段,数字经济逐渐成为推动乡村振兴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的新引擎。在这一背景下,新就业形态凭借其容量大、灵活性强等特点,日益成为我国乡村劳动力市场的重要就业形式。该文分析了数字经济背景下农村劳动力新就业形态发展现状和面临的挑战,提出了农村劳动力新就业形态优化路径,旨在促进乡村振兴的进一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 就业形态 数字经济 发展现状 优化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