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3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oot distributio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dry-sowing and wet-growing cotton plants under different water conditions
1
作者 DING Yu ZHANG Jianghui +4 位作者 BAI Yungang LIU Hongbo ZHENG Ming ZHAO Jinghua XIAO Jun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073-1080,共8页
To study the effect of soil water and salt environment factors on the root growth of cotton under different moisture control,three different emergence water volumes(60,105,and 150 m^(3)/hm^(2)),two different frequenci... To study the effect of soil water and salt environment factors on the root growth of cotton under different moisture control,three different emergence water volumes(60,105,and 150 m^(3)/hm^(2)),two different frequencies(high frequency and low frequency)and one double film cover winter irrigation control treatment(CK:2250 m^(3)/hm^(2))were set up to analyze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soil water and salt environment and root density in dry sown and wet emerged cotton fields under diffe-rent moisture control conditions.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oil water content and water infiltration range gradually become larger with the increase of seedling water quantity,and the larger the seedling water quantity,the higher the soil water content.With the same seedling water quantity,the soil water content of the high-frequency(HF)treatment becomes obviously larger.The soil conductivity of each treatment tends to decrease gradually with the increase of seedling water and drip frequency,among which the distribution of soil conductivity of S6 treatment is closest to that of CK.With the increase in soil depth,the soil conductivity tends to increase first and then decrease.Compared with the low-frequency(LF)treatment,the high-frequency treatment shows a significantly deeper soil salt accumulation layer.The root length density(RLD)of cotton gradually increases with the amount of seedling water and the frequency of dripping.The soil layer of root distribution gradually deepens with the amount of seedling water in the vertical direction,and the RLD value in the horizontal direction is significantly greater in the mulched area than that in the bare area between films.This research can serve as a solid scientific foundation for the use of dry sowing and wet emergence techniques in cotton fields in southern Xinjia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TTon double film mulching dry sowing and wet germination moisture regulation water and salt distribution root distribution cotton double film mulching dry sowing and wet germination moisture regulation water and salt distribution root distribu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生物降解渗水地膜覆盖穴种晚播济麦22的产量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姚建民 毕昕媛 +6 位作者 李瑞珍 高凤翔 姜丽娜 杨瑞平 陈利军 任焕珍 任君 《山西农业科学》 2025年第3期44-49,共6页
为提升弱冬性小麦品种在冬性麦区的产量,以高产、春化期短、抗冻性较弱的济麦22为试验材料,在沁县松村冬麦区采用黑色全生物降解渗水地膜覆盖穴种晚播技术在封冻前进行播种,确保麦种冬前只萌动不出苗,次年早春早出苗,以应对寒冷冬季的... 为提升弱冬性小麦品种在冬性麦区的产量,以高产、春化期短、抗冻性较弱的济麦22为试验材料,在沁县松村冬麦区采用黑色全生物降解渗水地膜覆盖穴种晚播技术在封冻前进行播种,确保麦种冬前只萌动不出苗,次年早春早出苗,以应对寒冷冬季的极端天气。试验设置覆膜不灌溉(T1)、覆膜灌溉1次(T2)、覆膜灌溉2次(T3)、不覆膜不灌溉(CK1)、不覆膜灌溉1次(CK2)和不覆膜灌溉2次(CK3)共6个处理。试验结果显示,T1处理的出苗数达12.07株/穴,出苗率为92.82%,显著高于CK1。成苗期,T1处理成苗数稳定,显著高于CK1。干旱期间,T1处理成穗受到抑制,成穗数为344.85万穗/hm^(2),T2和T3处理的成穗数分别达347.93万、371.85万穗/hm^(2),显著高于CK1、CK2和CK3。产量分析结果发现,T1、T2、T3处理的产量均显著高于CK1、CK2和CK3。综上,在冬性麦区通过覆膜晚播结合灌溉技术引种弱冬性小麦济麦22,不仅可以提高小麦抵御寒冷与干旱胁迫的能力,还能显著提高小麦的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生物降解渗水地膜 济麦22 冬麦区 覆膜晚播穴种技术 干旱 灌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覆膜穴播在麦类作物生产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唐建昭 柏会子 +7 位作者 张新军 曹丽霞 黄鑫亮 王振宇 温进玉 牛秀芬 郭风华 周海涛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9,共9页
覆膜穴播技术具有适应范围广、增产幅度大、经济效益高等特点,对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系统综述了覆膜穴播技术在麦类作物生产中应用的发展历程、增产机理及发展前景。近几十年来覆膜穴播技术经历试验-改良-成熟3个阶段,研究... 覆膜穴播技术具有适应范围广、增产幅度大、经济效益高等特点,对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系统综述了覆膜穴播技术在麦类作物生产中应用的发展历程、增产机理及发展前景。近几十年来覆膜穴播技术经历试验-改良-成熟3个阶段,研究内容从增产效果量化转变为增产机理揭示,研究层次从农田宏观结构逐渐深入至作物微观层面。覆膜穴播技术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于20世纪70年代末引入中国;20世纪80年代是覆膜穴播技术快速发展阶段,该时期覆膜穴播技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技术层面的改良;20世纪90年代覆膜穴播技术逐渐完善,同时该阶段在麦类作物生产中得到应用,该时期开始探索覆膜穴播技术增产机理,如应用该技术显著增加麦类作物有效分蘖、成穗数和穗粒数;进入21世纪后,覆膜穴播技术广泛应用,同时其增产机理进一步明确,覆膜穴播技术主要通过改善植株生长状况、提高土壤水分含量、优化群体结构和提升群体光合效率等方面提升作物产量。尽管覆膜穴播技术在麦类作物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但其在极端环境中的应用效果有待进一步评价;其次,该技术使用过程复杂繁琐,对人工素质要求高,缺乏统一标准;此外,覆膜穴播技术缺乏种植模型,无法动态高效评价单一参数变化对整体的影响。未来,应基于区域差异和生产目标,重点开展以下三方面研究:第一,评价覆膜穴播技术在极端环境中的应用效果;第二,利用区域试验大数据,开展与品种、施肥和灌溉的耦合研究;第三,改善地膜材料,降低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该研究为覆膜穴播在麦类作物生产应用中提供科学参考,在提高麦类作物产量和保障粮食安全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类作物 覆膜 穴播 播种密度 播期 品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种植模式对新疆冷凉地区花生生长动态及产量的影响
4
作者 尹义振 张雨 +4 位作者 周鸿武 周玉康 郭震 李志龙 赵强 《花生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83-292,共10页
为探究不同种植模式对新疆冷凉地区花生生长发育以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保障新疆花生高产优质,从而在新疆大面积推广花生种植提供理论依据,于2023年在新疆阿克苏地区拜城县农业试验站进行了大田试验。试验花生品种选用JG-1和JG-6,以四种... 为探究不同种植模式对新疆冷凉地区花生生长发育以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保障新疆花生高产优质,从而在新疆大面积推广花生种植提供理论依据,于2023年在新疆阿克苏地区拜城县农业试验站进行了大田试验。试验花生品种选用JG-1和JG-6,以四种不同种植模式为试验处理,分别为垄作覆膜(QF)、平作覆膜(PF)、垄作不覆膜(QN)以及平作不覆膜(PN),分析不同种植模式对花生农艺性状、干物质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各处理对花生生长发育过程影响较显著,主要体现在不同处理下花生植株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相关指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QF处理促进了花生地上部植株生育前期的生长发育,形成更高的干物质积累量,且两个品种QF处理产量最高,JG-1品种QN、PF和PN处理的产量依次比QF处理低48.25%、16.59%、50.65%,JG-6品种QN、PF和PN处理的产量依次比QF处理低44.84%、16.82%、46.60%。花生垄作覆膜种植模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新疆冷凉地区花生植株正常生长发育,有利于花生干物质积累,增加单株结果数,从而增加花生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种植模式 覆膜 垄作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减氮覆膜对晋南旱地小麦产量及农田碳足迹的影响
5
作者 陈新茹 吴仪涵 +8 位作者 罗云琪 喻航 曹蒙茹 伍展翔 李孟华 段成娇 李廷亮 曹寒冰 谢钧宇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532-1541,共10页
【目的】从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和碳足迹角度,研究监控施肥技术结合不同覆膜方式的减排和增产效果,为旱地小麦绿色增产提供参考。【方法】施肥与覆膜长期定位试验位于山西省洪洞县,种植制度为冬小麦−夏休闲,设有不施肥、农户施肥、监控施... 【目的】从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和碳足迹角度,研究监控施肥技术结合不同覆膜方式的减排和增产效果,为旱地小麦绿色增产提供参考。【方法】施肥与覆膜长期定位试验位于山西省洪洞县,种植制度为冬小麦−夏休闲,设有不施肥、农户施肥、监控施肥、监控施肥+垄膜沟播和监控施肥+平膜穴播5个处理。于2018—2020年两个小麦季,测定分析小麦产量、经济效益,采用生命周期法估算麦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量、温室气体增温潜势和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并计算麦田土壤碳足迹。【结果】与农户施肥处理相比,监控施肥处理的氮肥施用量减少了32.6%,小麦产量无显著差异;监控施肥处理显著降低了24.0%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而监控施肥+垄膜沟播和监控施肥+平膜穴播处理分别显著提高了12.0%和44.6%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氮肥的生产、运输和使用贡献了20.3%~57.9%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监控施肥+垄膜沟播和监控施肥+平膜穴播处理下的薄膜生产和使用是仅次于氮肥的第二大排放源,分别贡献了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40.6%和56.5%。与农户施肥相比,监控施肥处理还显著降低了碳足迹,降幅为16.2%,监控施肥+垄膜沟播和监控施肥+平膜穴播处理对碳足迹则无显著影响;监控施肥、监控施肥+垄膜沟播和监控施肥+平膜穴播处理均显著降低了温室气体排放强度,降幅分别为38.5%、53.1%和63.6%。与监控施肥处理相比,监控施肥+垄膜沟播和监控施肥+平膜穴播处理小麦籽粒产量分别显著提高了33.2%和69.7%,籽粒收入分别显著增加了33.2%和69.7%,纯收入分别增加了59.4%和135.8%。监控施肥+平膜穴播处理的产量和收益还显著高于监控施肥+垄膜沟播处理。此外,监控施肥+垄膜沟播和监控施肥+平膜穴播处理显著降低了温室气体排放强度,降幅分别为32.0%和49.2%。【结论】在监控施肥的基础上进行覆膜,进一步显著提高了小麦籽粒产量和经济效益,监控施肥+平膜穴播处理由于土地利用率高,增产增收效益更加显著,且相对垄作没有显著增加碳足迹,温室气体排放强度显著低于不覆膜的监控施肥处理。因此,监控施肥+平膜穴播是该区域实现作物绿色高产稳产的最佳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产量 监控施肥 垄膜沟播 平膜穴播 经济效益 碳足迹 温室气体排放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省冬小麦晚播对产量及相关构成因素的影响分析
6
作者 朱喜宁 李敏敏 +3 位作者 王肖淑 何晓茵 何小春 胡蝶 《天津农业科学》 2025年第9期15-20,共6页
为探明晚播条件下冬小麦产量形成调控机制并构建稳产技术体系,通过整合多年多点田间试验数据,分析播期延迟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深入探究水肥调控对播期延迟冬小麦的产量补偿效应,并对地膜覆盖等关键技术的应用效果进行科学验证。... 为探明晚播条件下冬小麦产量形成调控机制并构建稳产技术体系,通过整合多年多点田间试验数据,分析播期延迟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深入探究水肥调控对播期延迟冬小麦的产量补偿效应,并对地膜覆盖等关键技术的应用效果进行科学验证。结果表明:在山东省适度延迟小麦播期可通过穗粒数的补偿效应平衡单位面积穗数下降,实现产量维持或提升。当正常播期早于10月8日,10 d内适度晚播可提升产量与穗数,但超期晚播则呈现负效应;而正常播期与晚播时间均晚于10月18日,产量及各产量构成因素也均随着播期延迟呈下降趋势。通过增密补灌、分次追灌、减量配施等水肥调控措施,结合地膜覆盖技术的协同应用,能够显著缓解晚播导致的穗数锐减与粒质量衰减矛盾,实现产量构成要素的优化重组。综上,冬小麦晚播条件下的产量形成存在显著的播期敏感阈值与补偿效应窗口,通过精准把控适宜播期范围并配套实施“水肥调控+地膜覆盖”的协同技术体系,可构建晚播条件下的产量稳定机制,为山东省应对气候变化与茬口衔接矛盾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晚播 产量 地膜覆盖 补偿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覆膜垄作对土壤氮磷钾含量及马铃薯养分利用率的影响
7
作者 赵晓龙 《寒旱农业科学》 2025年第4期343-347,共5页
通过研究覆膜垄作对土壤养分含量及马铃薯的影响,为土壤培肥和提高肥料利用率机制,改进和提升旱地集雨耕作技术,促进马铃薯优质高产提供依据。以传统中耕壅土耕作为对照,设置全膜双垄耕作(FRF)、春膜垄上微沟集雨耕作(SRF)、秋膜垄上微... 通过研究覆膜垄作对土壤养分含量及马铃薯的影响,为土壤培肥和提高肥料利用率机制,改进和提升旱地集雨耕作技术,促进马铃薯优质高产提供依据。以传统中耕壅土耕作为对照,设置全膜双垄耕作(FRF)、春膜垄上微沟集雨耕作(SRF)、秋膜垄上微沟集雨耕作(ARF)处理对土壤有效成分、马铃薯产量及氮磷钾肥料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中耕壅土耕作相比,秋膜垄上微沟集雨耕作、春膜垄上微沟集雨耕作和全膜双垄耕作0~60 cm土层氮磷钾及其有效成分含量均显著提高。秋膜垄上微沟集雨耕作马铃薯3 a平均产量最高,为48210.9 kg/hm^(2),明显高于传统中耕壅土耕作。覆膜垄作显著提高了马铃薯的氮磷钾肥偏生产力,且均以秋膜垄作最高,与中耕壅土耕作相比较,氮肥、磷肥、钾肥偏生产力3 a平均增加率分别为48.1%、43.2%、27.7%;肥料农学效率在不同年型均以秋膜垄作处理最高,各覆膜垄作处理3 a平均农学效率均表现为磷肥>钾肥>氮肥。综合来看,秋膜垄上微沟集雨耕作改良土壤、提高肥料利用率和马铃薯产量的优势明显,是首选的旱地马铃薯高产高效种植技术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覆膜 垄沟集雨 土壤养分 养分利用率 马铃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套灌区垄膜沟灌不同灌水量对土壤水氮迁移转化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胡逸芸 詹祥生 +2 位作者 罗帅 冯浩 董勤各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04-112,共9页
在引黄配额减少情况下,节水优先、减少污染和稳定粮食产量势必成为河套灌区未来的发展方向。垄膜沟灌方式具有提高水肥利用效率的功能,但其节水保肥增产机理尚不明确。因此,通过在河套灌区进行5个灌水量的垄膜沟灌春玉米田田间试验(T1,2... 在引黄配额减少情况下,节水优先、减少污染和稳定粮食产量势必成为河套灌区未来的发展方向。垄膜沟灌方式具有提高水肥利用效率的功能,但其节水保肥增产机理尚不明确。因此,通过在河套灌区进行5个灌水量的垄膜沟灌春玉米田田间试验(T1,200 mm;T2,275 mm;T3,350 mm;T4,425 mm,T5,500mm),探讨不同灌水量下的土壤水分、土壤硝态氮及土壤铵态氮迁移转化特征。结果表明:土壤耗水量从T1处理的326.8 mm随灌溉定额的增加线性增加到T5处理的487.1mm;T2与T3处理下收获时硝态氮贮量高于播种前,保肥能力强;T3处理的春玉米籽粒氮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T3处理与T4和T5处理的春玉米产量无显著差异;T3处理与T1和T2处理的春玉米氮素利用效率无显著差异;春玉米水分利用效率则随灌溉定额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少趋势。综上,垄膜沟灌下350mm灌溉定额可有效提升春玉米的水氮利用效率,并在节水保肥增产的基础上提升春玉米籽粒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套灌区 垄膜沟灌 水分运移 土壤硝态氮 土壤铵态氮 节水保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全膜双垄沟直插式精量穴播机设计与试验 被引量:61
9
作者 赵武云 戴飞 +3 位作者 杨杰 史增录 杨正 石林榕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91-97,共7页
为适应我国西北地区旱地玉米全膜双垄沟播作业需求,解决传统膜上播种机具作业存在挑膜、撕膜、种穴与幼苗错位等问题,设计了一种玉米全膜双垄沟直插式精量穴播机。该机采用凸轮-曲柄滑块机构、运动放大机构实现了成穴器的投种控制与定... 为适应我国西北地区旱地玉米全膜双垄沟播作业需求,解决传统膜上播种机具作业存在挑膜、撕膜、种穴与幼苗错位等问题,设计了一种玉米全膜双垄沟直插式精量穴播机。该机采用凸轮-曲柄滑块机构、运动放大机构实现了成穴器的投种控制与定点强制开启。仿真分析与田间验证试验表明,直插式精量穴播机在覆膜垄沟播种作业时,成穴器位于播种段与出土段的水平分速为零,播种株距可在一定范围内调节,穴孔布置、成穴器运动轨迹均合理,满足玉米全膜双垄沟播作业的农艺技术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穴播机 全膜双垄沟播 直插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沟覆盖材料对垄沟集雨种植土壤温度、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41
10
作者 胡广荣 王琦 +5 位作者 宋兴阳 李富春 张登奎 张恩和 刘青林 王鹤龄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90-599,共10页
为寻求半干旱地区垄沟集雨环保的沟覆盖材料,改善土壤水分和温度状况,提高降雨资源利用效率,采用完全随机设计大田试验,以玉米和高粱作为供试作物,以沟无覆盖作为对照,研究垄沟集雨不同沟覆盖方式(无覆盖、液体地膜覆盖、秸秆覆盖和生... 为寻求半干旱地区垄沟集雨环保的沟覆盖材料,改善土壤水分和温度状况,提高降雨资源利用效率,采用完全随机设计大田试验,以玉米和高粱作为供试作物,以沟无覆盖作为对照,研究垄沟集雨不同沟覆盖方式(无覆盖、液体地膜覆盖、秸秆覆盖和生物可降解地膜覆盖)对土壤温度、土壤水分、作物产量、水分利用效率等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沟无覆盖相比,液体地膜和生物可降解地膜覆盖种植玉米的沟中作物全生育期表层(0~25 cm)土壤温度分别提高0.2℃和1.0℃,种植高粱的沟中表层土壤温度分别提高0.2℃和1.1℃,秸秆覆盖种植玉米和高粱的沟中表层土壤温度分别降低1.1℃和1.3℃;液体地膜覆盖、秸秆覆盖和生物可降解地膜覆盖0~140 cm土壤贮水量种植玉米分别提高0.4 mm、21.5 mm和8.6 mm,种植高粱分别提高2.3 mm、21.0 mm和10.9 mm。液体地膜覆盖和生物可降解地膜覆盖玉米青贮产量分别提高增加0.4%和10.4%,玉米籽粒产量分别增加1.6%和11.3%,玉米地上生物量分别增加0.7%和7.3%;高粱青贮产量分别增加0.2%和10.9%,高粱籽粒产量分别增加1.1%和11.8%,高粱地上生物量分别增加1.6%和9.4%;秸秆覆盖的玉米青贮产量、玉米籽粒产量、玉米地上生物量、高粱青贮产量、高粱籽粒产量和高粱地上生物量分别减少2.9%、2.2%、1.9%、0.7%、1.4%和1.0%。液体地膜覆盖、秸秆覆盖和生物可降解地膜覆盖种植玉米的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0.9 kg·hm^(-2)·mm-1、0.5 kg·hm^(-2)·mm-1和4.9 kg·hm^(-2)·mm-1,种植高粱分别提高0.3 kg·hm^(-2)·mm-1、0.4 kg·hm^(-2)·mm-1和2.7 kg·hm^(-2)·mm-1。综合分析表明,生物可降解地膜适宜作为半干旱黄土高原区垄沟集雨沟覆盖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垄沟集雨 沟覆盖材料 土壤温度 土壤水分 可降解地膜 液体地膜 秸秆覆盖 玉米 高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旱地小麦不同栽培条件对土壤硝态氮残留的影响 被引量:49
11
作者 高亚军 李云 +6 位作者 李生秀 强秦 曹卫贤 刘文国 张建昌 党占平 刘金海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2901-2910,共10页
在陕西渭北旱塬进行了2a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栽培模式、施氮量和小麦种植密度对旱地硝态氮残留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小麦2a后0~200 cm土壤剖面中残留硝态氮58.6~283.9kg/hm2,数量可观,短期内在渭北旱塬深厚的土壤中不会对地下水造成威胁... 在陕西渭北旱塬进行了2a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栽培模式、施氮量和小麦种植密度对旱地硝态氮残留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小麦2a后0~200 cm土壤剖面中残留硝态氮58.6~283.9kg/hm2,数量可观,短期内在渭北旱塬深厚的土壤中不会对地下水造成威胁,但夏季休闲期间容易下迁至作物无法吸收的土壤深度.与常规无覆盖模式相比,地膜覆盖和垄沟种植显著提高了作物对氮素的吸收,但同时也增加了土壤0~200 cm的硝态氮残留,这与地膜覆盖导致有机氮矿化增加有关;秸秆覆盖对作物氮素吸收和硝态氮残留均没有明显影响.施氮量低于120kg/hm2时,各种栽培模式土壤剖面残留硝态氮的分布差异较小,只有地膜覆盖和垄沟种植处理在土壤表层有少量硝态氮累积;施氮量为240 kg/hm2时,无覆盖和秸秆覆盖土壤60~120 cm深度都有明显累积峰,地膜覆盖和垄沟种植土壤残留硝态氮则在60 cm以上土层累积较多.小麦种植密度也影响了各种栽培模式土壤硝态氮及其分布特点.垄沟种植条件下,从土壤表层到200 cm的深层,垄上土壤残留硝态氮均显著高于沟内土壤;上层差异最大,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其差异逐渐降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这种差异显著增大;随小麦种植密度的增加则显著降低.随着施氮量增加,小麦吸氮量和土壤中残留硝态氮量均显著提高;施氮增加的残留硝态氮占施氮量的0.3%~44.6%.垄沟种植模式施氮增加的残留硝态氮最多,地膜覆盖处理次之,垄沟种植处理垄上土壤增加量远远高于沟内土壤.施氮量提高1倍,增加的残留硝态氮量平均提高了3倍多.提高小麦种植密度,施氮增加的残留硝态氮平均减小13.2 kg/hm2.由于种植密度增加显著提高了小麦对氮素的吸收,因此硝态氮残留有降低的趋势.其中,秸秆覆盖模式80~140 cm土层降低显著;地膜覆盖条件下高密与低密残留硝态氮的差异主要在深层;垄沟模式中,低密度种植硝态氮残留量在整个土壤剖面都高于高密度处理;而无覆盖条件下,残留硝态氮则随种植密度的提高呈增加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膜覆盖 垄沟种植 秸秆覆盖 施氮量 小麦种植密度 残留硝态氮 旱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垄沟覆膜集雨系统垄宽和密度效应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52
12
作者 王晓凌 陈明灿 +1 位作者 易现峰 付国占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40-47,共8页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垄沟覆膜集雨系统中,垄宽和密度效应对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垄沟覆膜集雨系统有30、60cm2种垄宽,低、中、高3种玉米种植密度。结果表明,垄沟覆膜集雨能提高土壤含水率和土壤微生物量碳质量分数。随着玉米...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垄沟覆膜集雨系统中,垄宽和密度效应对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垄沟覆膜集雨系统有30、60cm2种垄宽,低、中、高3种玉米种植密度。结果表明,垄沟覆膜集雨能提高土壤含水率和土壤微生物量碳质量分数。随着玉米密度的增加,同一垄宽的垄沟集雨系统中,玉米株高和单株生物量逐渐下降,玉米单位面积生物量逐渐增加。降雨量较少的情况下,60cm垄宽的垄沟覆膜集雨能显著提高玉米的叶绿素质量分数,但其在高密度条件下却显著降低玉米叶绿素质量分数。高密度条件下,30cm垄宽的垄沟覆膜集雨处理,由于玉米种内竞争较激烈而导致有机物质向籽粒输入减少,从而引起产量降低。在所有的处理中,高密度、60cm垄宽的垄沟覆膜集雨种植的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膜 覆盖 密度 垄沟集雨 垄宽 玉米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覆膜时期对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8
13
作者 高玉红 吴兵 +3 位作者 姜寒玉 温小刚 牛俊义 冯启宇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0-35,40,共7页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秋季覆膜、春季顶凌覆膜和播前覆膜对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土壤温度、籽粒灌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春季顶凌覆膜处理可显著提高全膜双垄沟播玉米15 cm土层温度,较播前覆膜和秋季覆膜处理分别提高4.10℃和7.76℃...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秋季覆膜、春季顶凌覆膜和播前覆膜对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土壤温度、籽粒灌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春季顶凌覆膜处理可显著提高全膜双垄沟播玉米15 cm土层温度,较播前覆膜和秋季覆膜处理分别提高4.10℃和7.76℃,差异极显著,秋季覆膜处理可使20 cm和25 cm土层温度较春季顶凌覆膜和播前覆膜处理高4.07℃~5.35℃和3.15℃~5.07℃,差异极显著;秋季覆膜处理籽粒灌浆速率较春季顶凌覆膜和播前覆膜处理高45.93%和36.28%,均达极显著水平,籽粒产量分别高18.17%和7.98%,均达极显著水平,百粒重较春季顶凌覆膜处理高15.28%,达显著水平。相关性分析表明,秋季覆膜处理下玉米灌浆期20 cm和25cm土层温度与最大灌浆速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籽粒产量呈正相关关系。研究得出秋季覆膜处理可显著提高全膜双垄沟播玉米20 cm土层以下土壤温度,缩短籽粒最大灌浆速率出现的时间,加快籽粒的灌浆速率,提高单位面积的籽粒产量,是干旱半干旱地区玉米生产获得高产的最佳覆膜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全膜双垄沟播 覆膜时期 灌浆特性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追氮和垄膜沟播种植对晋南旱地冬小麦氮素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17
14
作者 李廷亮 谢英荷 +5 位作者 洪坚平 刘丽萍 孟会生 邓树元 单杰 孙丞鸿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300-1308,共9页
在自然降水条件下,通过2年大田试验研究了追氮、垄膜沟播种植对晋南旱地冬小麦生育期地上部氮素吸收累积,0—2 m土层氮素残留、损失及氮肥利用率和氮素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追氮和垄膜沟播种植均可显著提高旱地冬小麦地上部氮素累积量... 在自然降水条件下,通过2年大田试验研究了追氮、垄膜沟播种植对晋南旱地冬小麦生育期地上部氮素吸收累积,0—2 m土层氮素残留、损失及氮肥利用率和氮素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追氮和垄膜沟播种植均可显著提高旱地冬小麦地上部氮素累积量和氮肥利用率,苗期和返青至抽穗期是冬小麦氮素吸收累积的两个高峰期,分别占到最大累积量的20%~46%和29%~57%。追施氮的利用率高于基施氮的利用率;随施氮量增加,土壤残留无机氮(Nmin)增加,主要集中在0—60 cm土层,20—40 cm土层为硝态氮积累的峰值区,垄膜沟播种植可以减少土壤残留无机氮(Nmin),但增加了氮的表观损失量;冬小麦生长季土壤氮输出以表观损失为主,氮肥表观损失率在40.87%~76.29%之间,且主要发生在播前至返青期。本试验条件下,综合氮素吸收累积、土壤残留、氮肥利用率及氮素平衡等因素,旱地冬小麦应采取氮肥后移顶凌追施和垄膜沟播相配套的种植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 冬小麦 追氮 垄膜沟播 氮素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降解膜降解、保墒增温性能及对玉米生长发育进程的影响 被引量:37
15
作者 王淑英 樊廷录 +5 位作者 李尚中 张建军 赵刚 王磊 党翼 姜小凤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27-133,共7页
通过3年试验,研究生物降解膜降解、增温保墒性能及全覆盖双垄沟播玉米苗期0-25 cm土壤温度动态和对玉米生长发育进程的影响,明确生物降解膜在生产中对普通农用地膜的可替代性。结果表明,生物降解地膜埋入土壤约30 d左右可以观测到降解效... 通过3年试验,研究生物降解膜降解、增温保墒性能及全覆盖双垄沟播玉米苗期0-25 cm土壤温度动态和对玉米生长发育进程的影响,明确生物降解膜在生产中对普通农用地膜的可替代性。结果表明,生物降解地膜埋入土壤约30 d左右可以观测到降解效果,40 d以后开始快速降解,到80-90 d时降解可达到85%-95%,种植地膜玉米后,压入土壤或地膜上有土覆盖的部分同样有明显的降解效果,而垄上的地膜在玉米收后绝大部分仍与常规膜一样保持完好;生物降解膜保墒性能达普通农用地膜的90.4%-95.4%;作物生育前期0-25 cm土层08∶30、14∶30和20∶30平均温度比普通农用地膜低0.85℃,比露地高1.91℃;生物降解膜全覆盖双垄沟播玉米比裸地平作出苗提前5-9 d,成熟期提前11-12 d。生物降解地膜具有一定的增温、保墒作用,降低生产成本后,可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不能降解的普通农用地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降解膜 全覆盖双垄沟播 土壤温度 玉米 生长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肥和覆膜垄沟种植对旱地小麦产量及水氮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81
16
作者 李廷亮 谢英荷 +5 位作者 任苗苗 邓树元 单杰 雷震宇 洪坚平 王朝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12-220,共9页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施肥和覆膜垄沟种植对旱地冬小麦群体动态、产量构成及水氮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覆膜垄沟种植和追肥处理可显著提高旱地冬小麦穗数,追肥处理可减少后期无效分蘖;覆膜垄沟种植和追肥处理产量分别比农户模式提高了11....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施肥和覆膜垄沟种植对旱地冬小麦群体动态、产量构成及水氮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覆膜垄沟种植和追肥处理可显著提高旱地冬小麦穗数,追肥处理可减少后期无效分蘖;覆膜垄沟种植和追肥处理产量分别比农户模式提高了11.73%和13.91%,穗数和穗粒数是其产量提高的关键因素;覆膜垄沟种植方式可减少土壤水分损耗,水分利用率为11.60kg.hm-.2mm-1,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追肥处理能有效促进小麦生育中后期对氮素的吸收利用,在基施氮量165 kg/hm2上再追肥30 kg/hm2,地上部分吸氮总量增加15.45 kg/hm2,追肥氮的利用率显著高于底肥氮利用率,为51.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 冬小麦 覆膜垄沟种植 追肥 产量 水氮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旱地冬小麦不同栽培模式、施氮量和种植密度土壤水分利用状况 被引量:24
17
作者 高亚军 杨君林 +4 位作者 陈玲 朱刚 者星毅 刘炜 李生秀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5-50,共6页
通过3年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栽培模式、不同施氮量及种植密度对冬小麦田土壤水分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何种栽培模式,冬小麦生长期间水分动态变化具有相似的规律,播前贮存在土壤中的水分经过一个生长季后都会有大量消耗,消耗深度延伸... 通过3年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栽培模式、不同施氮量及种植密度对冬小麦田土壤水分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何种栽培模式,冬小麦生长期间水分动态变化具有相似的规律,播前贮存在土壤中的水分经过一个生长季后都会有大量消耗,消耗深度延伸到2 m及其以下土壤深层。小麦收获后,各种处理土壤在40-80 cm和120-160 cm深度均出现两个低水层。覆盖栽培措施对水分利用的影响表现出较大的年度变异性,原因可能主要与生育期降水量和播前土壤贮水量有关系:与无覆盖相比,秸秆覆盖在降水较少的年份可显著提高水分生产效率;地膜覆盖具有稳定的促进水分有效利用的作用;垄沟种植没有表现出预期的增产增效的效果。施用氮肥显著促进土壤水分的消耗,这种作用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而增大,这种作用在0-200 cm整个土壤深度都有反映,而且深层比表层更显著,低水土层(40-80 cm和120-160 cm)比其它深度土层更显著。施氮显著提高水分生产效率。适当增加小麦种植密度有利于提高旱地水分生产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秸秆覆盖 地膜覆盖 垄沟种植 施氮量 种植密度 水分生产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膜双垄沟播改善干旱冷凉区盐渍土水盐状况提高玉米产量 被引量:18
18
作者 李磊 张强 +5 位作者 冯悦晨 聂督 孙捷 闫敏 王斌 黄高鉴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96-103,共8页
为探明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在内陆干旱冷凉地区盐渍土的水盐调控机制,在山西省大同市,采用大田试验的方法,以半膜覆盖垄播(LB)、半膜平铺穴播(CK)为对照,研究全膜双垄沟播(QM)技术对盐渍土水盐时空动态变化及其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 为探明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在内陆干旱冷凉地区盐渍土的水盐调控机制,在山西省大同市,采用大田试验的方法,以半膜覆盖垄播(LB)、半膜平铺穴播(CK)为对照,研究全膜双垄沟播(QM)技术对盐渍土水盐时空动态变化及其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苗期QM处理0~30 cm土壤含水率比LB和CK高3.6%和2.9%,在大喇叭口期比LB和CK高27.8%和7.0%,能大幅优化耕层土壤水盐环境,提高玉米的出苗率和成苗率;QM处理各层土壤含盐量均显著降低(P〈0.05),在大喇叭口期比LB和CK低28.3%、36.3%,在收获前期比LB和CK低31.2%、30.5%;对比1 m土体脱盐率,QM处理脱盐作用最强,比LB和CK高16.9%、30.7%,能大幅降低耕层土壤含盐量;QM处理比LB、CK玉米提早成熟4 d,增产69.7%和125.3%。总之,采用QM处理可以优化土壤耕层水盐分布,提高出苗率,缩短玉米生育进程,大幅提高产量。研究可为内陆干旱冷凉地区盐碱地的高效利用提供最佳的技术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 土壤水分 盐分 全膜双垄沟播 生育进程 玉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膜双垄沟播起垄施肥铺膜机的研制 被引量:27
19
作者 史增录 赵武云 +2 位作者 马海军 蒋五洋 柴守玺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69-174,共6页
针对全膜双垄沟播种植的农艺要求,研制了一种起垄施肥铺膜机,可完成起垄、施肥、喷药、铺膜和覆土压膜联合作业。用旋耕方式整地起垄,覆土装置实现地膜纵向两边均匀覆土和地膜横向间隔覆土。采用旋耕前喷药和铺膜前施肥的作业方式,保证... 针对全膜双垄沟播种植的农艺要求,研制了一种起垄施肥铺膜机,可完成起垄、施肥、喷药、铺膜和覆土压膜联合作业。用旋耕方式整地起垄,覆土装置实现地膜纵向两边均匀覆土和地膜横向间隔覆土。采用旋耕前喷药和铺膜前施肥的作业方式,保证药效和肥效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试验表明,垄面光滑,无明显缺陷且覆土后的地膜无机械破膜现象。膜横向覆土距离的平均值为102 cm,纵向覆土厚度和宽度的平均值为5.1 cm和11.4 cm,大垄的垄宽和垄高的平均值分别为69.3 cm和14.9 cm,小垄的垄宽和垄高的平均值为40.5 cm和15.2 cm,满足全膜双垄沟播种植农艺要求。覆土的厚度、宽度的变异系数分别为4.83%和7.52%,大垄宽度、高度的变异系数为1.22%和2.14%,小垄宽度、高度的变异系数为2.26%和1.58%,符合设计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膜双垄沟播 起垄 施肥 铺膜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旱地小麦不同栽培条件对土壤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24
20
作者 刘文国 张建昌 +4 位作者 曹卫贤 党占平 强秦 高亚军 李生秀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7-51,共5页
在陕西渭北旱原进行了连续3 a定点小麦田间试验,通过栽培模式,氮肥水平,种植密度的不同处理,对各年度播前、收获后2 m土层贮水量,生育期降水量,籽粒产量,生物产量等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栽培模式对土壤水分利用效率有显著影响,... 在陕西渭北旱原进行了连续3 a定点小麦田间试验,通过栽培模式,氮肥水平,种植密度的不同处理,对各年度播前、收获后2 m土层贮水量,生育期降水量,籽粒产量,生物产量等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栽培模式对土壤水分利用效率有显著影响,地膜覆盖模式的生物水分利用效率显著高于常规种植和秸秆覆盖模式,地膜覆盖能提高作物产量和降低土壤水分损耗,干旱地区降水量高的年份采用垄沟模式及秸秆覆盖模式对小麦产量产生负效应,秸秆覆盖模式的生物水分利用效率显著高于常规种植;种植密度对籽粒产量土壤水分利用效率影响不明显,但对生物产量土壤水分利用效率影响明显。施用氮肥极显著提高了土壤水分利用效率,增施氮肥提高了籽粒产量,但籽草比降低。干旱地区小麦生产中,以氮促水是解决干旱地区土壤水分紧缺的重要措施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膜覆盖 垄沟种植 秸秆覆盖 施氮量 小麦种植密度 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