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157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湿直播模式下水稻种子丸化包衣处理对主要病虫害防治效果及产量的影响
1
作者 于居龙 张国 +7 位作者 张新凤 朱阿秀 张海波 王晓琳 缪康 张建华 束兆林 姚克兵 《植物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39-345,351,共8页
为了明确水稻利用药剂丸化包衣后对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效果及对产量的影响,为种子丸化包衣技术推广及应用提供技术支撑。在湿直播播种模式下,以常规拌种包衣和裸种播种作为对照,研究了种子处理药剂丸化包衣后对水稻出苗安全性、茎蘖动态... 为了明确水稻利用药剂丸化包衣后对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效果及对产量的影响,为种子丸化包衣技术推广及应用提供技术支撑。在湿直播播种模式下,以常规拌种包衣和裸种播种作为对照,研究了种子处理药剂丸化包衣后对水稻出苗安全性、茎蘖动态、病虫害防效、缓释增效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用三氟苯嘧啶、氯虫苯甲酰胺和噻呋酰胺丸化包衣水稻种子后,比拌种包衣和裸种处理出苗率分别提高2.25百分点和3.00百分点,田间出苗成苗数、分蘖数及最终有效穗数均显著高于对照处理;水稻种子药剂丸化包衣播种后45 d,对田间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和纹枯病的防效分别为84.29%、89.98%和90.86%,播种后76 d,对田间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和纹枯病的防效分别为85.24%、83.69%和81.69%,防效优于拌种包衣处理;播种后45 d药剂残留检测结果表明,丸化包衣处理后氯虫苯甲酰胺在水稻叶片中、三氟苯嘧啶和噻呋酰胺在水稻茎秆中分布量均显著高于拌种包衣处理,药剂利用率得到提升;水稻成熟时,丸化包衣处理田间有效穗达到384.0穗/m^(2),千粒重为28.96 g,实测产量达到9321.30 kg/hm^(2),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千粒重及实测产量均显著高于裸种对照。因此,利用三氟苯嘧啶、氯虫苯甲酰胺和噻呋酰胺丸化包衣处理水稻种子,可显著提高种子出苗率、增加分蘖数,提升药剂利用率,增强对病虫害防治效果,且对水稻具有一定增产作用,可为水稻湿直播安全生产提供一条新的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直播 丸化包衣 种子包衣 防治效果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二化螟对环丙氟虫胺的敏感性监测及其田间药效验证
2
作者 张帅 乔松涛 +6 位作者 王云鹏 刘冲 吴向辉 陈秋芳 王希 杨凤霞 高聪芬 《植物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52-356,共5页
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Walker)是威胁我国水稻生产安全的重要害虫之一,被列入《一类农作物病虫害名录》。由于长江中下游稻区二化螟已对多种主防药剂产生了高水平抗性,导致二化螟的田间防控缺少高效药剂。环丙氟虫胺是新研发的间二... 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Walker)是威胁我国水稻生产安全的重要害虫之一,被列入《一类农作物病虫害名录》。由于长江中下游稻区二化螟已对多种主防药剂产生了高水平抗性,导致二化螟的田间防控缺少高效药剂。环丙氟虫胺是新研发的间二酰胺类新杀虫剂,与目前常用的二化螟防治药剂的作用机理不同。为明确其对抗氯虫苯甲酰胺二化螟的控制效果,2021年-2023年间采用稻苗浸渍法测定了3省7个不同抗药性水平的二化螟田间种群对环丙氟虫胺的敏感性,结果表明环丙氟虫胺对二化螟具有很高的室内活性,LC_(50)为0.015~0.059 mg/L,所有测定种群对环丙氟虫胺均处于敏感水平。2023年,分别在安徽池州、湖南祁东与江西泰和开展环丙氟虫胺对二化螟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用10%环丙氟虫胺DC 30、40 mL/667m 2施药,湖南祁东药后14 d的杀虫防效均为95.2%,药后24 d保苗防效为86.1%~94.2%;江西泰和药后16 d的杀虫防效和保苗防效分别为92.9%~100%和93.7%~100%;安徽池州药后16 d的杀虫防效为91.5%~92.7%,28 d的保苗防效为90.0%~93.2%;而对照药剂20%氯虫苯甲酰胺SC防效均低于45%,且人工喷雾与无人机喷雾2种施药方式间环丙氟虫胺的防效无显著差异,因此10%环丙氟虫胺DC对高抗氯虫苯甲酰胺二化螟具有优异的防治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化螟 环丙氟虫胺 生物活性 田间药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80份芝麻种质资源的叶病抗性鉴定及评价
3
作者 赵辉 刘新涛 +5 位作者 倪云霞 王婧 贾敏 赵新贝 何碧珀 刘红彦 《植物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59-267,共9页
为筛选芝麻叶部病害抗性资源,采用自然诱发法和相对抗病性指数对180份芝麻种质资源的叶部病害抗性进行鉴定和评价。结果表明,供试材料对叶部病害抗性普遍较差,未出现免疫和高抗类型,抗病种质资源占比较低,仅为7.22%;感病品种占比较高。... 为筛选芝麻叶部病害抗性资源,采用自然诱发法和相对抗病性指数对180份芝麻种质资源的叶部病害抗性进行鉴定和评价。结果表明,供试材料对叶部病害抗性普遍较差,未出现免疫和高抗类型,抗病种质资源占比较低,仅为7.22%;感病品种占比较高。江汉夏芝麻区抗性材料数量和比例最高,其次为黄淮夏芝麻区。供试材料中抗病种质仅有13份,分别为:南召农家种,‘鸭嘴芝麻’(ZZM1054),‘ZZM0927’‘观音麻’(ZZM1271),‘独苔’(ZZM1224),‘ZZM03846’‘ZZM02488’,野芝麻(WZM03156),‘野芝1号’‘豫芝4号’(ZZM03410),‘独脚黄’(ZZM1250),‘襄芝2号’和修武农家种,农家种中抗性材料的数量和比例高于现代培育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芝麻 种质资源 叶病 抗性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锈冬小麦品种在甘肃陇南越夏区条锈病防控中的作用
4
作者 曹世勤 贾秋珍 +8 位作者 王万军 张文涛 白斌 李玲 张勃 孙振宇 黄瑾 张耀辉 骆惠生 《植物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26-232,246,共8页
条锈病是发生于甘肃陇南小麦生产上最主要的病害之一,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对40个甘肃陇南小麦生产品种进行成株期抗条锈病性评价,分析1974年-2020年以‘兰天’冬小麦为主的抗条锈病品种在陇南条锈菌越夏区种植后... 条锈病是发生于甘肃陇南小麦生产上最主要的病害之一,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对40个甘肃陇南小麦生产品种进行成株期抗条锈病性评价,分析1974年-2020年以‘兰天’冬小麦为主的抗条锈病品种在陇南条锈菌越夏区种植后主要流行小种变化情况,发现自1993年以来随着抗病品种(基因)布局的实施,主要流行小种出现间隔时间由不足2年延长到4.8年,最高出现频率由1980年的87.3%(CYR19)下降到2018年的38.5%(CYR34),抗锈冬小麦品种在陇南越夏区推广应用后对条锈菌主要流行小种控制效果明显。持续开展抗病品种合理布局应用,将会为持久控制小麦条锈病发生流行、保障甘肃省及中国小麦安全生产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条锈病 陇南越夏区 抗病品种 防控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对灰茶尺蠖幼虫龄期数量的影响
5
作者 唐美君 李红 +4 位作者 张欣欣 姜洪新 王志博 郭华伟 肖强 《茶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9-86,共8页
灰茶尺蠖(Ectropis grisescens)是茶园重要害虫,每年发生代数较多,对茶树为害频繁,而目前关于其幼虫龄数的划分仍存在分歧。为探明灰茶尺蠖幼虫的龄期数量及其受温度的影响,采用光照培养箱设置了5个温度(21、23、25、27、29℃),通过单... 灰茶尺蠖(Ectropis grisescens)是茶园重要害虫,每年发生代数较多,对茶树为害频繁,而目前关于其幼虫龄数的划分仍存在分歧。为探明灰茶尺蠖幼虫的龄期数量及其受温度的影响,采用光照培养箱设置了5个温度(21、23、25、27、29℃),通过单头饲养观察测定了不同温度下灰茶尺蠖幼虫的龄期数量,并比较了不同龄数种群在发育历期、蛹重和雌雄性比等参数的差异。结果显示,在21、23、25、27、29℃等5个温度条件下饲养的灰茶尺蠖幼虫,均出现龄数为4(蜕皮3次,简称4龄虫)和龄数为5(蜕皮4次,简称5龄虫)2种龄数。在21、23℃条件下,5龄虫和4龄虫的占比相当;当温度升高至25℃及以上时,5龄虫的占比显著高于4龄虫,达67.4%~78.6%。温度对5龄虫和4龄虫的发育历期、蛹重有显著影响,但对雌雄性比的影响不显著。在同一温度下,5龄虫较4龄虫幼虫历期延长,蛹重增加,雌雄性比显著提高。研究结果表明,灰茶尺蠖幼虫龄期数量受温度调控,温度升高则5龄虫的比例增高。这可能是灰茶尺蠖应对不利环境的一种生存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茶尺蠖 龄数 温度 历期 蛹重 性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2份糜子种质对黑穗病的抗性评价及发病条件研究
6
作者 郭成 洪流 +5 位作者 周天旺 王春明 张磊 张小杰 董孔军 杨天育 《植物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40-246,共7页
为明确不同糜子种质抗黑穗病类型和差异,于2022年-2023年采用田间人工接种法在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对32份糜子种质进行了抗黑穗病鉴定;同时以‘陇糜5号’为试验材料,研究播种时间和接菌量对糜子黑穗病发生情况的影响。结果表明,连续两年... 为明确不同糜子种质抗黑穗病类型和差异,于2022年-2023年采用田间人工接种法在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对32份糜子种质进行了抗黑穗病鉴定;同时以‘陇糜5号’为试验材料,研究播种时间和接菌量对糜子黑穗病发生情况的影响。结果表明,连续两年对黑穗病均表现免疫(IM)的材料仅有1份,为‘HANACKE MANA’,占比3.1%;其余31份材料均表现高感,占比为96.9%。播种时间越早,越容易发生糜子黑穗病。当接种菌土含菌量达0.1%及以上时,糜子种质均能充分发病。该研究结果对规范糜子抗黑穗病鉴定方法,品种合理布局以及为抗病育种部门提供核心抗源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糜子 黑穗病 抗性 发病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1年-2022年甘肃省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变异监测
7
作者 张勃 贾秋珍 +6 位作者 黄瑾 孙振宇 曹世勤 金社林 骆惠生 李培玲 王万军 《植物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88-296,共9页
小麦条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 f.sp.tritici引起的小麦条锈病是我国小麦上的重要病害,对小麦的安全生产造成极大的损失。本研究通过对2021年和2022年甘肃省928份标样进行生理小种鉴定,结果表明:贵22类群为当前的第一优势类群,出现频... 小麦条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 f.sp.tritici引起的小麦条锈病是我国小麦上的重要病害,对小麦的安全生产造成极大的损失。本研究通过对2021年和2022年甘肃省928份标样进行生理小种鉴定,结果表明:贵22类群为当前的第一优势类群,出现频率分别为52.11%和61.87%,Hybrid类群的出现频率分别为33.31%和37.18%,水源11类群的出现频率分别为11.90%和0.69%,洛13类群出现频率分别为1.41%和0.23%,洛10类群出现频率分别为0.40%和0,中四类群出现频率0.40%和0;条中34号为第一优势小种,出现频率分别为30.71%和43.65%,条中32号出现频率分别为20.20%和28.87%,条中33号的出现频率分别为5.86%和0.46%。优势类群主要由贵22类群、Hybrid类群及水源11类群组成,优势小种由条中34号和条中32号组成。甘肃小麦条锈菌对主要的抗性基因Yr3、Yr3b/4b、Yr6、Yr9、YrA和Yr27的感病率在77.98%~99.08%之间,对Yr26的感病率分别为50.51%和61.75%,对Yr5的感病率分别为31.52%和0.69%,对Yr10的感病率分别为66.06%和73.27%。条中34号代表的贵22类群为当前甘肃条锈菌的第一优势类群,中四类群降低明显,已经很难被监测到。小麦抗条锈育种应以兼抗条中34号和条中32号为主,尤其在甘肃冬小麦育种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条锈菌 生理小种 致病型 变异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叉角厉蝽对茶银尺蠖幼虫的捕食作用及捕食偏好性
8
作者 陈俊华 闻鑫茹 +4 位作者 王晨旭 张俏俏 刘红敏 宁万光 郭世保 《茶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7-98,共12页
为评估叉角厉蝽(Eocanthecona furcellata)成虫对茶银尺蠖(Scopula subpunctaria)2~4龄幼虫的控害潜能。室内测定叉角厉蝽雌雄成虫对2~4龄茶银尺蠖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搜寻效应,探究了叉角厉蝽雌雄成虫对3~4龄茶银尺蠖的种内干扰效应,... 为评估叉角厉蝽(Eocanthecona furcellata)成虫对茶银尺蠖(Scopula subpunctaria)2~4龄幼虫的控害潜能。室内测定叉角厉蝽雌雄成虫对2~4龄茶银尺蠖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搜寻效应,探究了叉角厉蝽雌雄成虫对3~4龄茶银尺蠖的种内干扰效应,以及叉角厉蝽5龄若虫和雌雄成虫对灰茶尺蠖(Ectropis grisescens)与茶银尺蠖幼虫的捕食偏好性。结果显示,叉角厉蝽雌雄成虫均能捕食2~4龄茶银尺蠖幼虫,且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Ⅱ和HollingⅢ模型。叉角厉蝽雌雄成虫对茶银尺蠖幼虫的控害效能表现为雌成虫>雄成虫,以叉角厉蝽雌成虫对2龄茶银尺蠖幼虫的控害效能最大,为37.044;在拟合的HollingⅢ模型中,叉角厉蝽雌雄成虫对茶银尺蠖2龄幼虫的日均最大捕食量分别为15.823头和12.547头,最佳寻找密度分别为每盒4.971头和6.836头。叉角厉蝽对茶银尺蠖幼虫的搜寻效应结果表明,随猎物密度的降低,搜索的效率逐渐提升。此外,在灰茶尺蠖和茶银尺蠖幼虫同时存在的情况下,叉角厉蝽5龄若虫和雌雄成虫均偏好于取食茶银尺蠖幼虫;同时,叉角厉蝽雌雄成虫对茶银尺蠖幼虫捕食作用受到自身密度的干扰,且捕食3龄茶银尺蠖幼虫的干扰系数大于捕食4龄茶银尺蠖幼虫。研究结果为叉角厉蝽在茶园害虫生物防控中的应用提供研究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叉角厉蝽 茶银尺蠖 功能反应 捕食偏好 种内干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小宗作物枸杞农药登记现状及建议
9
作者 马新耀 郭俊锋 +3 位作者 宋程飞 刘娇 王静 朱九生 《植物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7-40,共4页
为明确我国重要小宗作物枸杞上有害生物的农药登记现状及存在问题,给枸杞病虫害防治及农药登记提供参考依据,本文总结了我国枸杞主要病虫害,系统分析了枸杞上已登记的农药信息。结果表明,登记农药存在药品短缺、产品用途种类不均衡、生... 为明确我国重要小宗作物枸杞上有害生物的农药登记现状及存在问题,给枸杞病虫害防治及农药登记提供参考依据,本文总结了我国枸杞主要病虫害,系统分析了枸杞上已登记的农药信息。结果表明,登记农药存在药品短缺、产品用途种类不均衡、生物农药和环保剂型农药登记较少等问题,提出了加强农药产品登记架构的优化,完善相关农药登记管理制度,加大生物农药和环保剂型研发登记的力度等参考建议,以期保障枸杞生产过程中的用药安全和促进枸杞产业的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枸杞 农药登记 现状 问题 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生/玉米间作对暗黑鳃金龟和铜绿丽金龟发生的影响
10
作者 曲春娟 姜晓静 +5 位作者 万书波 张正 杜龙 鞠倩 李晓 曲明静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7-175,共9页
为探明花生/玉米间作模式对农业重要害虫暗黑鳃金龟和铜绿丽金龟发生危害的影响,通过在笼罩栽培池、网室及大田3个条件下的试验,研究两种金龟子对花生/玉米的寄主选择性,探讨花生/玉米间作对两种金龟子幼虫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暗黑鳃... 为探明花生/玉米间作模式对农业重要害虫暗黑鳃金龟和铜绿丽金龟发生危害的影响,通过在笼罩栽培池、网室及大田3个条件下的试验,研究两种金龟子对花生/玉米的寄主选择性,探讨花生/玉米间作对两种金龟子幼虫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暗黑鳃金龟对花生有明显的产卵选择偏好性,铜绿丽金龟对玉米有一定的产卵偏好性。花生单作区暗黑鳃金龟幼虫虫口密度是玉米单作区的3.55~6.59倍,而铜绿丽金龟幼虫虫口密度在两个单作区之间差异不显著;花生/玉米间作模式下,间作整体区域暗黑鳃金龟幼虫的平均虫口密度与花生单作区相比下降43.38%~70.84%,间作区花生带暗黑鳃金龟幼虫虫口密度与花生单作区相比下降33.55%~54.33%;铜绿丽金龟幼虫平均虫口密度与花生单作区和玉米单作区相比均略有变化但差异不显著。综上,花生/玉米间作种植模式可显著降低暗黑鳃金龟幼虫种群数量,但对铜绿丽金龟幼虫未产生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玉米间作 暗黑鳃金龟 铜绿丽金龟 寄主选择 虫口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番茄斑萎病毒的分离鉴定与抗性烟草种质筛选
11
作者 申莉莉 张富强 +6 位作者 张万红 江连强 宫燕伟 刘东阳 刘艳华 沈广材 杨金广 《植物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7-103,共7页
番茄斑萎病毒(tomato spotted wilt virus,TSWV)是危害云南和四川烟草生产的主要病毒种类之一。本文通过分子生物学检测和苗期汁液摩擦接种,鉴定了云南保山隆阳和四川凉山盐源的烟草分离物毒株、病害表型和主栽品种抗性。结果显示:TSWV... 番茄斑萎病毒(tomato spotted wilt virus,TSWV)是危害云南和四川烟草生产的主要病毒种类之一。本文通过分子生物学检测和苗期汁液摩擦接种,鉴定了云南保山隆阳和四川凉山盐源的烟草分离物毒株、病害表型和主栽品种抗性。结果显示:TSWV保山和凉山分离物在分子进化上与多个云南烟草TSWV分离物同源性较高,序列相似性达99.43%。分离物引起的典型症状为不对称损伤,半边叶上出现点状密集坏死,顶部心叶变灰坏死,半侧茎秆环斑状凹陷坏死、其对应髓部变黑。在供试的24份烟草种质中,烤烟品种‘K326’‘NC89’‘G28’‘云烟85’‘云烟87’‘云烟105’‘云烟116’‘红大’‘中烟100’,抗TMV的N基因型野生烟黏毛烟草Nicotiana glutinosa和‘Samsun NN’,抗PVY的va基因型烟草‘VAM’,均对TSWV表现感病;野生烟花烟草N.alata高抗TSWV,且兼抗烟草花叶病毒(tobacco mosaic virus,TMV),是抗病育种的重要基因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茄斑萎病毒 抗病性 鉴定 烟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宁省铁岭市微生物菌肥对花生网斑病流行的影响
12
作者 刘震 孔飞 +5 位作者 李兵 贾会丰 李殿平 朱久祥 郑爽 刘学良 《中南农业科技》 2025年第2期11-14,共4页
为探究微生物菌肥对花生(Arachis hypogaea L.)网斑病流行动态的影响,2022—2023年在辽宁省铁岭市花生生长区设计施加微生物菌肥和常规肥料的试验小区,对比2种施肥方式下花生网斑病的流行动态和流行末期土壤微生物含量。结果表明,相比... 为探究微生物菌肥对花生(Arachis hypogaea L.)网斑病流行动态的影响,2022—2023年在辽宁省铁岭市花生生长区设计施加微生物菌肥和常规肥料的试验小区,对比2种施肥方式下花生网斑病的流行动态和流行末期土壤微生物含量。结果表明,相比施加常规肥料的小区,施加微生物菌肥的小区花生网斑病发病较晚,微生物菌肥、常规肥料2种施肥方式的2022年、2023年网斑病平均病株率分别为93%和100%,流行末期平均病情指数分别为34.60和41.45;土壤微生物测定显示,施加微生物菌肥小区的土壤中真菌、细菌、放线菌含量均高于常规肥料小区;土壤环境监测结果表明,微生物菌肥小区的平均pH较常规肥料小区高0.5。研究结果为微生物菌肥在减轻花生网斑病发生和改善土壤微生物环境方面的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Arachishypogaea L.) 微生物菌肥 网斑病 病害流行 土壤微生物 辽宁省铁岭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甜菜害虫的发生现状
13
作者 杨安沛 张航 +3 位作者 白微微 丁瑞丰 王锁牢 李广阔 《中国糖料》 2025年第1期76-84,共9页
【目的】为明确新疆甜菜害虫发生现状。【方法】通过田间系统害虫普查与监测方法,对新疆甜菜种植区域的甜菜害虫种类、分布与危害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新疆甜菜害虫大约有41种/类,隶属于2纲5目15科,以鞘翅目和鳞翅目害虫为主要类群。... 【目的】为明确新疆甜菜害虫发生现状。【方法】通过田间系统害虫普查与监测方法,对新疆甜菜种植区域的甜菜害虫种类、分布与危害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新疆甜菜害虫大约有41种/类,隶属于2纲5目15科,以鞘翅目和鳞翅目害虫为主要类群。新疆甜菜田常发害虫主要有筒喙象、象甲类、地老虎类、潜叶蝇、跳甲、叶螨、大龟甲、旋幽夜蛾、甘蓝夜蛾、甜菜夜蛾。偏重发生或大发生的害虫有叶螨、地老虎、甘蓝夜蛾、甜菜夜蛾,中等发生的害虫有筒喙象、甜菜跳甲,间歇性爆发害虫有旋幽夜蛾、草地螟、象甲,区域性偶发害虫有甜菜大龟甲、红头纹豆芫菁,零星或偶发害虫有甜菜潜叶蝇、白星花金龟、棉铃虫、牧草盲蝽、亚洲玉米螟等。【结论】掌握区域性甜菜害虫种类及危害情况,对靶标害虫的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菜 害虫 分布 危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生冠腐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14
作者 朱晓峰 王嵩 +4 位作者 姜涛 储文 李剑锋 刘露 倪皖莉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1期133-136,共4页
为减少冠腐病对花生生产带来的损失,从安徽省不同花生产区采集冠腐病病株分离病原菌,对其进行致病性测定、形态鉴定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并对其生物学特征进行研究,室内筛选抑菌效果较好的化学药剂。结果表明,引起安徽省花生冠腐病的病原... 为减少冠腐病对花生生产带来的损失,从安徽省不同花生产区采集冠腐病病株分离病原菌,对其进行致病性测定、形态鉴定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并对其生物学特征进行研究,室内筛选抑菌效果较好的化学药剂。结果表明,引起安徽省花生冠腐病的病原菌为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该菌的致死温度为59℃(15 min),在pH 7的PDA培养基上生长最快。药剂筛选结果表明,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和43%戊唑醇悬浮剂效果最好;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次之;其次是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3%甲霜恶霉灵水剂与对照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冠腐病 黑曲霉 分离鉴定 抑菌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0%氯虫苯甲酰胺微囊悬浮剂田间害虫防治药效研究
15
作者 梁晶 李鸿鹄 刘际洲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25年第2期44-50,共7页
研究环保型10%氯虫苯甲酰胺微胶囊悬浮剂在田间防治害虫的药效。通过田间试验,评估该微胶囊悬浮剂对特定害虫的防治效果,同时考察其对作物生长的安全性和对环境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该微胶囊悬浮剂具有一定的害虫防治效果,能有效降低... 研究环保型10%氯虫苯甲酰胺微胶囊悬浮剂在田间防治害虫的药效。通过田间试验,评估该微胶囊悬浮剂对特定害虫的防治效果,同时考察其对作物生长的安全性和对环境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该微胶囊悬浮剂具有一定的害虫防治效果,能有效降低害虫种群数量,且对作物生长无不良影响;环境残留量低,对非目标生物的影响较小。本研究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一种高效、低毒的害虫防治手段,也为环保型农药的研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虫苯甲酰胺 微囊悬浮剂 田间药效试验 害虫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枸杞红瘿蚊发生期各代次成虫的羽化特性研究
16
作者 李锋 刘亚佳 +4 位作者 刘晓丽 张丽萍 马建国 马超 刘传敬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6期128-132,共5页
通过野外调查和实验室可控条件下观察,统计枸杞红瘿蚊各代次成虫的羽化进程、羽化动态,明确了各代次的羽化规律,分析了各代次在羽化量、起始羽化日、羽化高峰(峰值频次及峰值幅度)、羽化间歇期、羽化历期、从羽化观察试验处理开始至起... 通过野外调查和实验室可控条件下观察,统计枸杞红瘿蚊各代次成虫的羽化进程、羽化动态,明确了各代次的羽化规律,分析了各代次在羽化量、起始羽化日、羽化高峰(峰值频次及峰值幅度)、羽化间歇期、羽化历期、从羽化观察试验处理开始至起始羽化日的间隔时间和从起始羽化日至羽化高峰经历的时间等方面存在的差异,从对枸杞红瘿蚊发生为害的相关关系上提出了田间防控及管理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枸杞红瘿蚊 羽化 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淮麦区小麦品种(系)黑胚病抗性研究
17
作者 李新华 张珂 +3 位作者 欧行奇 王紫娟 欧阳娟 张帅垒 《农学学报》 2025年第2期8-13,共6页
本研究旨在了解黄淮麦区主要栽培小麦品种的黑胚病发病情况及抗性表现。通过收集该地区33个小麦品种的种子,统计了不同品种籽粒的黑胚率、病粒率,分析了病情指数,并对其黑胚病抗性进行了分级。研究发现,不同供试小麦品种(系)黑胚率存在... 本研究旨在了解黄淮麦区主要栽培小麦品种的黑胚病发病情况及抗性表现。通过收集该地区33个小麦品种的种子,统计了不同品种籽粒的黑胚率、病粒率,分析了病情指数,并对其黑胚病抗性进行了分级。研究发现,不同供试小麦品种(系)黑胚率存在显著差异,各小麦品种黑胚率在6.17%~63.17%之间。‘百农607’、‘百农207’、‘山农17’、‘山农116’、‘伟隆169’和‘新麦45’的籽粒黑胚率低,病情指数轻,均为小麦黑胚病轻感类型;‘周麦36’、‘周麦28’、‘高麦6号’、‘囤麦127’、‘安科1602’和‘矮抗58’籽粒黑胚率高,病情指数重,均为小麦黑胚病高感类型。黄淮麦区不同小麦品种黑胚率存在显著差异,研究结果为该地区小麦种植提供了关于品种选择和病害管理的重要信息,有助于指导农业生产实践,减少黑胚病的发生,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品种 黄淮麦区 黑胚率 病情指数 抗性分级 抗性表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金银花叶斑病病原鉴定、生物学特性及室内药剂筛选
18
作者 李雪梦 李绍建 +6 位作者 杨瑾 高素霞 文艺 秦艳红 刘玉霞 鲁传涛 王飞 《植物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2-140,168,共10页
2021年在河南金银花Lonicera japonica Thunb.产区调查发现了一种金银花叶部病害。本研究采用组织分离法和叶片接种进行病原菌分离和致病性测定,结合形态学观察和多序列(ITS、EF-1α及β-tubulin)联合分析对病原菌进行鉴定,并进一步就... 2021年在河南金银花Lonicera japonica Thunb.产区调查发现了一种金银花叶部病害。本研究采用组织分离法和叶片接种进行病原菌分离和致病性测定,结合形态学观察和多序列(ITS、EF-1α及β-tubulin)联合分析对病原菌进行鉴定,并进一步就病原菌生物学特性及其杀菌剂筛选开展了研究。结果表明,引起河南金银花叶斑病的病原菌为多主棒孢Corynespora cassiicola,代表菌株JYH1的最适生长培养基为PDA,可利用多种碳源和氮源,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8℃,最适pH为6,全光照条件下菌丝生长最优,菌丝的致死条件为57℃,10 min。室内杀菌剂筛选结果表明,咯菌腈对菌株JYH1的毒力最强,EC 50为0.14μg/mL;其次为戊唑醇和甲基硫菌灵。研究结果为金银花棒孢叶斑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银花 叶斑病 多主棒孢 生物学特性 杀菌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桃蚜几丁质合成酶1基因的分子特征及其生物学功能分析
19
作者 苗治国 洪牛 +6 位作者 刘东阳 徐蓬军 邓全 闫芳芳 余佳敏 李茂业 刘苏 《植物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5-43,71,共10页
桃蚜Myzus persicae是重要的农业害虫。本研究分析了桃蚜几丁质合成酶1(chitin synthase 1,CHS1)基因MperCHS1的序列特征,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了MperCHS1基因在不同发育阶段的表达模式,利用病毒介导的基因沉默(virus-induced gene s... 桃蚜Myzus persicae是重要的农业害虫。本研究分析了桃蚜几丁质合成酶1(chitin synthase 1,CHS1)基因MperCHS1的序列特征,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了MperCHS1基因在不同发育阶段的表达模式,利用病毒介导的基因沉默(virus-induced gene silencing,VIGS)技术解析了MperCHS1的生物学功能。结果表明,MperCHS1含有19个外显子,开放阅读框为4707 bp,其编码的蛋白具有保守的几丁质合成酶结构域,且与豌豆蚜CHS1亲缘关系最近。MperCHS1在1龄若虫期表达量最低,而在2龄和3龄若虫期表达量最高。沉默MperCHS1后48、72、96 h和120 h,桃蚜存活率分别下降至68.6%、57.1%、50.8%和49.2%。此外,沉默MperCHS1导致41.7%的若蚜无法正常蜕皮,雌成蚜的产蚜量也显著减少。本论文明确了MperCHS1在桃蚜生长发育和生殖中的重要功能,研究结果为开发基于MperCHS1基因沉默的桃蚜新型防治技术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桃蚜 几丁质合成酶 序列分析 表达模式 RNA干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树根腐病拮抗细菌的筛选鉴定及其生防潜力
20
作者 黄虹 谭琳 +3 位作者 沈程文 邓玉莲 李桂花 胡秋龙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2-68,共7页
以茶树根腐病病原菌(Fusarium cugenangense)为指示菌,运用平板对峙法筛选分离感病根际土壤微生物,获得1株拮抗效果最佳的细菌菌株TJ-1,抑菌率可达74.67%;通过生理生化试验以及16S rRNA测序,鉴定菌株TJ-1为土地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以茶树根腐病病原菌(Fusarium cugenangense)为指示菌,运用平板对峙法筛选分离感病根际土壤微生物,获得1株拮抗效果最佳的细菌菌株TJ-1,抑菌率可达74.67%;通过生理生化试验以及16S rRNA测序,鉴定菌株TJ-1为土地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terrae)。研究菌株TJ-1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生长特性、产生的不同代谢物对病原菌的拮抗效果、对9种作物病原菌的拮抗效果及其促生潜力等,结果表明,拮抗菌TJ-1使病原菌菌丝缠绕萎缩,分支部分变大;拮抗菌生长至18 h进入稳定期;生长最适pH为5~7,在Na Cl质量分数超过2%的条件下生长会受到明显抑制;拮抗菌TJ-1对9种作物病原菌均有拮抗效果,其中对茄子褐纹病原菌拮抗效果高达80.51%;拮抗菌TJ-1产生的挥发性物质和非挥发性物质对病原菌都具有拮抗效果;拮抗菌TJ-1具有溶解磷、固氮以及分泌铁载体等促生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根腐病 尖孢镰刀菌 拮抗菌 土地类芽孢杆菌 生物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