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讨论中国现代文学学人研究,应先明了学人研究的古今之变及其背后“儒林”与“文苑”的升降问题。当人们习惯性地说出“中国文学源远流长”之类的话语时,习焉不察的是这类言语里的“文学”并非中国固有的“文学子游子夏”中的“文献博学”之义。这便是鲁迅所说的现代中国的“文学”概念“不是从‘文学子游子夏’上割下来的,是从日本输入,他们的对于英文Literature的译名” 1。因此,“中国文学源远流长”这一叙述与其说是一种常识,毋宁说是西方“文学”概念认识装置的产物,秦汉之人作诗、写文章时,并不会将自己的创作视为当下通行语义的“文学”。伴随着20世纪中国“文学”声势的激荡,唐宋以来“儒林”与“文苑”的文化秩序发生了翻转。自古以来,《史记》《汉书》均为“儒林”设传。
出处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9-225,共7页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Studies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0世纪中国文学学术话语体系的形成、建构与反思研究”(编号:20&ZD280)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