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古今之变与学科内外——中国现代文学学人研究的视野和方法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讨论中国现代文学学人研究,应先明了学人研究的古今之变及其背后“儒林”与“文苑”的升降问题。当人们习惯性地说出“中国文学源远流长”之类的话语时,习焉不察的是这类言语里的“文学”并非中国固有的“文学子游子夏”中的“文献博学”之义。这便是鲁迅所说的现代中国的“文学”概念“不是从‘文学子游子夏’上割下来的,是从日本输入,他们的对于英文Literature的译名” 1。因此,“中国文学源远流长”这一叙述与其说是一种常识,毋宁说是西方“文学”概念认识装置的产物,秦汉之人作诗、写文章时,并不会将自己的创作视为当下通行语义的“文学”。伴随着20世纪中国“文学”声势的激荡,唐宋以来“儒林”与“文苑”的文化秩序发生了翻转。自古以来,《史记》《汉书》均为“儒林”设传。
作者 宋声泉
出处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9-225,共7页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Studies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0世纪中国文学学术话语体系的形成、建构与反思研究”(编号:20&ZD280)的阶段性成果。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5

二级参考文献26

  • 1张宇飞.一个新材源的发现——关于鲁迅《摩罗诗力说》中的“凯罗连珂”[J].鲁迅研究月刊,2020,0(1):73-82. 被引量:6
  • 2王富仁.“新国学”论纲(中)[J].社会科学战线,2005(2):89-111. 被引量:21
  • 3鲁迅.《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A]..《鲁迅全集》第6卷[C].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第556-557页.
  • 4包弼德著 刘宁译.《斯文:唐宋思想的转型》[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4页.
  • 5《新国学研究》第1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 6鲁迅.《集外集·文艺与政治的歧途》.《鲁迅全集》第7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13页.
  • 7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点校本,第6390页.
  • 8朱熹,1999年:《朱子语类》,中华书局.
  • 9刘昫:《旧唐书》,中华书局,2012年,第4939、4939—4940、4946、4928、5031—5033、5033、5057、5057页.
  • 10宋祁:《新唐书》,中华书局,2012年,第307、5707、5707、5708、5726、5269、5726页.

共引文献41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