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颁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民间文化正式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名称进入人类文化保护的视野。20多年来,中国非遗保护从普查入手摸清家底到形成四级保护名录,构建了多样化保护模式,进入科学保护阶段。随着非遗学科的建立,非遗从“保护实践”逐步向文化遗产的“学科建设”转向。然而非遗保护过程中仍存在大量传统文化衰微乃至消失的问题,民众对非遗的审美价值认识不足是重要的原因之一。民间文化这种粗朴稚拙的草根艺术究竟美不美?作为活态的非遗审美文化有何特殊的美学价值?文章通过对中国非遗研究专家、“民间文化保护第一人”冯骥才关于非遗之美的体验、品藻和鉴赏的访谈,为我们看待非遗提供了崭新的视角。
作者
冯骥才
刘明明
Feng Jicai;Liu Mingming
出处
《民间文化论坛》
CSSCI
2024年第5期129-135,共7页
Folk Culture Forum
作者简介
冯骥才,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教授;刘明明,天津大学博士研究生,海南大学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