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志愿服务对象是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的三方主体。借助CIPP评价模式,以四川省9所高校及其周边18个社区为调查研究范围,从背景、准备、过程和效果4个服务阶段发现三方主体志愿服务需求存在供需错位、效果不佳等问题,其影响因素涉及组织创新力、志愿服务培训等17个方面。基于调查结果,研究提出了“选—育—用—留”长效机制,建议三方主体需求匹配落实到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基础—保障—落实—发展”全过程,助力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优化和长效发展。
出处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21-28,共8页
Journal of Guangxi Youth Leaders College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多民族互嵌型社区中青少年人群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研究”(19XMZ053)。
作者简介
刘冲(1982-),山东章丘人,四川师范大学核心素养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学校教育与社会;瞿明颖(1998-),重庆江津人,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社会学;李由(1998-),四川古蔺人,四川师范大学影视与传媒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传媒与社会发展;通信作者:罗灿辉(1983-),湖南邵阳人,四川师范大学团委副书记,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青年社会工作;彭敏(1985-),重庆万州人,四川师范大学核心素养教育研究中心专职研究人员,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张秋凤(1999-),四川自贡人,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在调查研究与论文成稿过程中,四川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王于红、肖雪健、赵江楠、张鑫,本科生何雨星也做了大量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