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数字身份:构成、认同及其价值 被引量:3

The Digital ldentityof l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ubject:Composition,Identification and Its Valu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在教育数字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如何把握主体的身份变化和发展,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针对性和有效性的重要议题之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数字身份是指网络主体通过互联网社交网络进行自我活动和相互交往所形成的数据集合和身份标识,是网络主体的自我复制和延伸,更是网络主体现实身份和虚拟身份的同构,实现技术、社会和主体的融合表达。数字身份认同则是指主体对数字身份的体认和理解,在结构上内含了自我身份展示、自我身份确认和自我身份稳定三个层次,具有身份特征的碎片化、身份构建的互动性和数字身份的多重性等特征。思想政治教育中,形成教育主体对于数字身份认同的共识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价值。
作者 董兴彬 吴满意 DONG Xingbin
出处 《理论导刊》 2024年第2期114-120,共7页 Journal of Socialist Theory Guide
基金 2019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方法与实践的创新研究”(19ZDA007) 2023年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专项一般项目“AI内容创作技术赋能思政课话语体系创新研究”(23JDSZK089)。
作者简介 董兴彬(1987-),女,湖北巴东人,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吴满意(1965-),男,河北保定人,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文化和社会治理。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5

二级参考文献34

共引文献28

同被引文献50

引证文献3

二级引证文献4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