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数字资本主义使得资本实体变得更为抽象,这样的抽象不是由图像、符号构筑起来的虚体,而是由大数据信息组装起来的“庞然大物”,这种存在仅仅是一种虚存,表现为一种“有形”的无形存在,并形塑着社会人的观念与思维。人在这种数字资本的支配与统治中,会产生一种数字拜物教的观念,这种观念进而演变为一种意识形态,使人逐渐丧失自主选择的可能性。似乎人们接受并认可了只有数字构筑的景观才是真实的,而缺乏数字支撑的观点会被判定为虚假事件。人们相信由自己“内在意识形态”建构的价值观念,于是一种外在价值变成内在价值,并被当作判断标准。这样,当主体面对大数据做出决断时,就表现为数据代替主体做出选择,从而使主体沦落为无主体的主体,丧失其真实主体性,进而丧失自由。因此,从政治经济学批判视角分析数字资本主义为何会使主体丧失个体性和自由,揭示产生这种“存在之痛”的根源,对进一步把握数字资本主义存在危机以及人的解放具有深远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出处
《山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80-88,共9页
Shandong Social Sciences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网络空间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叙事话语建构研究”(项目编号:21VSZ127)
西北师范大学重大科研项目“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全人类共同体价值研究”(项目编号:NWNU-SKZD2022-04)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马俊峰,男,哲学博士,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