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近年来随着数字人文的发展,量化方法在古代文学研究诸多问题上进展迅速,计算技术与文学阐释结合,形成了可操作的批评路径。《红楼梦》作者归属判断透露出计量方法的施用和解释问题;声律统计和诗歌研究向大样本、长时段的宏观层面迈进,创生了独特的研究方法;文学史研究对系地维度的重视,带动了文学地理信息平台的建设;借助于文本聚类和分类算法,可以从反思的角度切入文类和目录学研究;社会网络和文本网络分析成为极有潜力的方向。数字人文取向的文学研究应避免简单的工具化倾向,文学研究者须知晓工具的算法实质,将数据驱动的探索过程和论证驱动的假设—验证范式更好地结合起来,将建模整合进严密的论证中,获得有效的评价。
                
                
    
    
    
    
                出处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68-180,共13页
                    
                
     
    
    
    
                作者简介
赵薇,女,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发表过论文《社会网络分析与“《大波)三部曲”的人物功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