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柳青的长篇小说《铜墙铁壁》以沙家店战役为历史背景,描写了陕北农民在解放战争中支援前线的故事,反映了“人民战争”思想,小说于1951年首次出版,后经修订,再版于1976年,两个版本之间差异甚大。从版本对读来看,柳青对《铜墙铁壁》所做的诸多改动,实质是为了达到将其从注重情节的故事转变为以人物为中心的目的,但当柳青在以塑造主要人物的成长性和中心性为前提下再安排情节时,却对人物系统里的其他人(本应同作为表现主体的众多人民)的叙事空间形成了挤压,以致于这些人物在遮蔽和削弱趋于扁平化,沃洛克意义上的“一个”和“众多”的矛盾在此凸显。“运用了富有史诗意味的题材,却没有写出史诗品格”的《铜墙铁壁》及其修改过程面临的问题既暴露出潜藏在柳青这个革命作家创作中的美学难题,也彰显了包括“人民战争”在内的20世纪中国革命经验的特殊性以及文学书写处理这些经验所面临的挑战。
出处
《现代中文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8-48,146,共12页
Journal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人民文艺与20世纪中国文学历史经验研究”(17ZDA270)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