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智能时代的技术变革引发了社会范围的隐私忧虑,“隐私已死”的声音不绝于耳,本文以这种隐私趋于终结的话语为研究对象去探寻终结的原因和意义。借助经验材料的研究发现,隐私终结论并非新技术时代的产物,自隐私被法律观念承认起便已出现在学术著作中,并在互联网技术的使用中扩散开来,形成如今对“隐私已死”的社会化使用。另一方面,从隐私终结论的内部结构中本文寻到三条不同的线索:人们对技术进步营造的监控社会的恐惧、精英人士对隐私无用或可以牺牲的表达,以及学者们对传统隐私观念消逝的反思。这三种不同的声音共同推动了隐私终结论的发展,并赋予终结论持续发声的可能。隐私终结论的呼声背后并非隐私的无可救药或无关痛痒,而是试图营造出隐私终结的缺氧感并传递出可供群体想象的感受,最终通过对技术社会的反向想象对抗隐私真正的终结。
出处
《新闻记者》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58-70,共13页
Shanghai Journalism Review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智媒时代公民隐私保护问题研究”(项目编号:21&ZD324)
江苏省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打捞隐私的交流维度:人工智能时代下的权利保护”(KYCX21_127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俞立根系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顾理平系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新闻史学会媒介法规与伦理专业委员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