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中国多声音乐的早期历程 被引量:5

The Early History of Chinese Polyphony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多声音乐是人类音乐史上的必然现象,因为人是在和大自然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认知和使用声音的,而大自然中并无纯粹的单声。从现有资料看,古代中国人的多声观念,是通过模仿风声和鸟声,进行"大混唱"而建立起来的。按《淮南子》的说法,这是"风"的时期。其后为适应农业文明的发展,早期中国音乐又经历了"律""音""乐"三个时期,亦即(一)用律器测量不同月节阴阳之声的消长而创制十二律的时期;(二)据律音来制曲,并通过独唱发展单声音乐,创制"五音"的时期;(三)把音乐和祭祀礼仪结合起来,建立"合声""合吹""大合乐"等多声形态的时期。《管子》所谓"一者本也,二者器也,三者充也,治者四也",《老子》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都可以理解为对"风""律""音""乐"四者之递进关系的概括。中国音乐理论强调与大自然相协调,而主张避免过激、过强;重视天文历法,而忽略艺术提高;关注音之间的神秘关系,主要表达音高上的配合,而不是声部的配合——这些特质,正是以上四种形态相综合的产物。从个案方面看,早期中国音乐有三个典型:以"和"为核心的音乐理论,以笙为代表的多声乐器,以"相和"为通行方式的民间集体歌唱。这三者不仅说明多声音乐是中国音乐史上的重要存在,中国音乐思想以多声思维为底色,而且说明文化功能和雅、俗关系是理解中国音乐史的关键。
作者 王小盾 Wang Xiaodun
出处 《中国音乐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1-38,共18页 Musicology in China
关键词 多声音乐
作者简介 王小盾(1951〜),男,温州大学教授,中国音乐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7

二级参考文献52

共引文献238

同被引文献54

引证文献5

二级引证文献8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