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古希腊"作为西方文明的源头之一,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人们阐释经典、梳理文化接受史之时,往往习惯于未加细辨地使用笼统的"古希腊"概念,仿佛后世文本的原型意象、美学观念、叙述模式等均可回溯到一个整一的"希腊传统"。有着强大"古典学"根基的欧美学界尚无法完全避免此种迷误,中国社会对它长期的模糊处理犹甚。文章通过三个具体案例,说明希腊文明的核心价值以及由此衍生的各种母题、观念和学说在每个时代、不同学派之间大相径庭,并非一成不变、高度统一。后世文本对它们也进行了完全不同的美学或伦理"选择",从而形成各自的时代风尚。正本清源,或能促使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西方文学史和文明接受史。
出处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01-105,共5页
基金
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编号:14XNJ023)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陈倩,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北京,100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