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1年第2期47-51,共5页
Journal of Central Leadership Institute of Politics and Law
同被引文献13
-
1韩國磐.唐朝的科举制度与朋党之争[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54,11(1):82-92. 被引量:6
-
2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1997,34(1):130-137. 被引量:5
-
3刘海峰.唐代选举制度与官僚政治的关系[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39(3):110-118. 被引量:6
-
4白应东.科举考试惩戒舞弊的法规措施及其借鉴意义[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0(2):5-12. 被引量:6
-
5谢宏维.棚民、土著与国家——以清中期江西省万载县土棚学额纷争案为例[J].中国史研究,2004(2):153-165. 被引量:20
-
6屈超立.科举制的廉政效应[J].政法论坛,2001,19(5):149-156. 被引量:14
-
7《宋会要辑稿.选举》三之五.
-
8《宋史.选举二》.
-
9宋·王钦若等.册府元龟[M].北京:中华书局影印宋本,1989.
-
10[唐]杜佑.通典[M].北京:中华书局,1988.
二级引证文献11
-
1赵凯.“第二十二届科举制与科举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科举学论丛,2023(2):168-185.
-
2许露.论厦门大学科举学人的学术求索与认同[J].科举学论丛,2022(1):110-118.
-
3刘海峰.科举革废与辛亥革命[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51(3):131-136. 被引量:6
-
4刘雪莲.明清小说科场舞弊现象之文化透视——以官场与科场关系为中心[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5):85-92. 被引量:1
-
5黄炬.论科举制建立的时代背景[J].青年与社会(下),2015,0(6):92-92.
-
6王雪峰.高考改革的深层制度辨析[J].湖北招生考试,2011,0(30):26-30.
-
7边新灿.我国评价选拔制度的螺旋式演进和高考公平效益问题的历史观照[J].浙江社会科学,2018(5):86-96. 被引量:9
-
8鲁子箫,王嘉毅.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理论内涵与实践面向--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J].教育研究,2021,42(2):4-12. 被引量:32
-
9庞颖.中国高考的“早发内生型”特征与高考综合改革之困[J].江苏高教,2023(5):19-29. 被引量:3
-
10申国昌,白静倩.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内涵、表征及实施路径[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3,25(4):14-23. 被引量:20
-
1古代中央巡视组[J].国学(吉林),2015(8):30-31.
-
2撒慧.浅议公务员制度的廉政功能[J].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2005(3):79-80.
-
3卢淑奎.从贵族政治到君主专制的转折:商鞅变法[J].学问(现代教学研究),2010(4):40-40.
-
4张永利.初探依法治国[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1999,20(3):79-81.
-
5高新伟.科举制对传统权力格局的作用与影响[J].运城学院学报,2014,32(4):47-50.
-
6李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对我国当代公共管理的启示[J].中国电子商务,2014(15):293-293.
-
7褚俊柳.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对我国当代公共管理的启示[J].青年时代,2016,0(26):44-44.
-
8梅鹏飞.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比较分析[J].求学(文科版),2014(10):55-55.
-
9姚伟钧.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起源、嬗变与特征[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3(2):1-4. 被引量:1
-
10张希清.简论唐宋科举制度的变迁(下)[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8(2):18-23. 被引量: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