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新旧之争”与中国新诗文体观的建立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文学革命发生后,摆在新诗面前一个迫切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就是对于新诗之"新"质的甄别。新诗何以被称为"新"诗?"新"诗不同于"旧"诗的质素到底有哪些?新诗如何超越旧诗而成为一种新的文体?面对"旧诗人"的质疑和"新诗人"的困惑,新诗自诞生之日起就开始了一种自我身份的确认之旅——长达一个世纪之久的新旧分辨工作。可以说,新旧之辨伴随着新诗成长的每一个年轮,直到现在,这种文体认同的建构工程仍然没有完成。
作者
赵黎明
朱晓梅
机构地区
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
重庆师范大学图书馆
出处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70-75,共6页
关键词
中国新诗
文体观
文学革命
自我身份
诗人
旧诗
分类号
I207.25 [文学—中国文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4
参考文献
18
共引文献
44
同被引文献
0
引证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18
1
胡适.《谈新诗》.《胡适文集》第二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34页.
2
闻一多.《<冬夜>评论》,《闯一多全集》第2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72页.
3
朱自清:《诗的语言》《朱自清全集》(8),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338页.
4
《在古典语境中建立“新诗”观念》,《文学评论丛刊》第13卷第1期,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39-146页.
5
郭沫若:《沫若诗话》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19页,第30页.
6
刘延陵.美国的新诗运动[J].诗,1922,(1).
7
李广田:《论新诗的内容和形式》《中国现代诗论》(上),花城出版社,1985年版,第433页.
8
戴望舒.《望舒诗论》,杨匡汉、刘福春编.《中国现代诗论》(上编),花城出版社1985年12月版.第161页.
9
陈梦家:《诗的装饰和灵魂》《梦甲宝存文》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20页.
10
李健吾.《<鱼目集>-卞之琳先生作》,《咀华集·咀华二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6页.
二级参考文献
4
1
王庆节.
老子的自然观念:自我的自己而然与他者的自己而然[J]
.求是学刊,2004,31(6):41-50.
被引量:31
2
赵黎明.
废名新诗“兴感”理论与中国古典诗学传统——兼论其对现代抒情诗理论的建构意义[J]
.学术论坛,2010,33(4):172-177.
被引量:1
3
《北方论丛》2010年总目录[J]
.北方论丛,2010(6):155-158.
被引量:1
4
梁佳.
“莎乐美”:欲望符号解读[J]
.文学评论丛刊,2010,11(2):169-182.
被引量:1
共引文献
44
1
廖四平.
新诗:“诗底进化的还原”——俞平伯的诗论[J]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8(4):110-115.
2
廖四平.
论胡适的诗论[J]
.河北学刊,2001,21(1):26-30.
被引量:2
3
高玉.
当代诗歌写作及阅读中的“反懂”性[J]
.文艺研究,2006(3):14-22.
被引量:6
4
朱向军.
臧克家的现实主义诗学理念[J]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20(6):86-87.
5
罗执廷.
“长篇”与“成熟”——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长篇情结”[J]
.文艺争鸣,2006(5):108-111.
被引量:3
6
刘海军.
心理批评视阈下的沈从文文学批评[J]
.民族文学研究,2007,25(3):104-109.
被引量:2
7
王泽龙,王雪松.
闻一多的诗歌节奏理论与实践[J]
.人文杂志,2010(2):102-108.
被引量:7
8
丛鑫.
论晋察冀诗歌的情感特征及其诗学史意义[J]
.鸡西大学学报(综合版),2010,10(2):114-116.
9
王桂妹.
缱绻与决绝:五四新文学家的“新诗”与“旧诗”[J]
.江汉论坛,2010(8):107-111.
被引量:8
10
宋莉华.
传教士汉文小说与中国文学的近代变革[J]
.文学评论,2011(1):57-62.
被引量:7
1
陶国山.
故事与认同[J]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1,28(6):56-58.
2
童菊芬.
文学的想象和建构——读李杨《文学史写作中的现代性问题》[J]
.文学与艺术,2010(4):71-71.
3
李刚.
在边缘寻觅归宿——20世纪90年代西部散文与知识分子自我认同的建构[J]
.扬子江(评论),2011(6):47-52.
4
欧宗启.
论壮族形象的历史建构及其启示意义[J]
.神州民俗,2007(11):52-55.
5
谭静.
身份商品化--谭恩美《惊奇山谷》中紫罗兰形象解析[J]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7,28(1):51-56.
被引量:4
6
程奇.
自我的追寻——解读《伊斯坦布尔的幸福》中玛丽的身份建构[J]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31(2):23-25.
7
王龙艳.
浅析《乔瓦尼的房间》中的身份认同危机[J]
.艺术科技,2014,27(11):111-111.
8
白杨.
叙述、想像与身份探寻——六十年代香港文学中的“自我形象”表达[J]
.华夏文化论坛,2006(1):158-162.
被引量:1
9
白杨.
叙述、想像与身份探寻——20世纪60年代香港文学中的“自我形象”表达[J]
.华文文学,2006(6):60-63.
10
蔡荣湘,王扬真.
论严羽对“禅”的审美认同——以《沧浪诗话》为例[J]
.柳州师专学报,2015,30(4):4-8.
文艺争鸣
2013年 第8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