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问题”家庭、离异及单亲家庭幼儿的心理偏差的引导
被引量:1
出处
《教育导刊(上半月)》
2000年第S5期23-24,共2页
Journal of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同被引文献7
-
1高月梅,张泓,施燕,钱琴珍.4—6岁离异家庭儿童心理特点研究[J].心理科学通讯,1990,13(3):56-58. 被引量:4
-
2夏勇.离婚对儿童心理发展影响的长期效应[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1,7(2):7-13. 被引量:20
-
3董奇.离异家庭儿童良好适应的影响因素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1,7(3):12-18. 被引量:18
-
4陈会昌,张东,张慕蕴,魏明霞.离异家庭子女的社会性发展特点[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0,6(3):173-177. 被引量:40
-
5李琛.离异家庭儿童的心理特征及教育对策[J].山西教育(管理版),2004(23):35-36. 被引量:1
-
6徐东.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问题及学校教育的对策[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5,26(5):70-72. 被引量:10
-
7周莉,罗月丰.离异家庭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因素与建议[J].中国青年研究,2006(10):14-15. 被引量:6
二级引证文献16
-
1薛深,胡相峰.高校贫困生资助的人文关怀[J].教育评论,2008(3):52-55. 被引量:50
-
2高丽娟.国内单亲母亲家庭十年研究综述[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9,21(4):57-61. 被引量:9
-
3蒋丽平.离异家庭子女心理健康研究[J].校园心理,2009,7(6):400-402. 被引量:1
-
4刘黎微,马建青.影响离异家庭小学生同伴关系的原因分析[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34(1):45-49. 被引量:3
-
5刘黎微.离异家庭小学生同伴关系特点及教育对策[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6(2):124-127. 被引量:1
-
6王欣,刘新民,王雪琴.叙事心理治疗在离异家庭大学生心理辅导中的初探[J].科技信息,2013(12):44-44. 被引量:2
-
7王庆忠.报复社会型暴力事件:原因、特征及治理策略[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5,17(1):59-63. 被引量:2
-
8王庆忠.报复社会型暴力事件的演进逻辑及治理之道[J].理论月刊,2015(7):171-175. 被引量:3
-
9邱小艳,王育坤.离异及离异家庭子女问题的重新审视——基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5,36(12):108-109. 被引量:1
-
10缪双明.离异家庭子女心理适应性问题研究[J].经营管理者,2009(12X):303-303.
-
1周萍.对“问题”家庭、离异及单新家庭幼儿的心理偏差的引导[J].教育导刊(下半月),2000,0(5):23-24. 被引量:1
-
2陈艳.谁偷走了他的快乐[J].早期教育(幼教·教育教学),2010(2):28-28.
-
3杨军.从“认知心理学”的观点谈儿童游戏的心理机制[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8,28(4):97-100. 被引量:2
-
4张增贵,宗占营.游戏与幼儿的心理发展[J].天中学刊,1995,10(S1):73-74. 被引量:1
-
5张莉莉,张小龙.从一个个案看“心理孤儿”现象[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9,18(4):111-112.
-
6苟由游.浅谈“问题家庭”幼儿的心理疏导[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幼教研究),2013,0(2):61-62.
-
7李红.谈单亲家庭幼儿的内心世界[J].今日科苑,2008(6):222-222.
-
8E.P.托兰斯,竺波.学龄前儿童创造性的评价[J].心理发展与教育,1986,2(1):57-61.
-
9李华燕.发挥游戏对幼儿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J].教育导刊(上半月),1997,0(S3):16-18. 被引量:2
-
10李利芹.“问题家庭”与“心理孤儿”现象探究[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1,10(5):34-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