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浅谈《新青年》与其所建构的公共领域
被引量: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本人从大众传媒的视角,在公共领域的框架内对《新青年》进行考察,探讨集结在《新青年》旗下的知识分子群体是如何通过这份刊物在当时构建起一个从文学到政治的公共领域,他们又是用何种公众舆论来充实这个公共领域的。正是这样的公共领域的构建及其影响,使得《新青年》充分发挥了报刊的社会动员作用,在中国掀起一场声势浩大、影响深远的新文化运动。
作者
熊裕娟
陶许娟
机构地区
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出处
《新闻世界》
2011年第8期182-183,共2页
News World
关键词
《新青年》
公共领域
社会动员
新文化运动
分类号
G239.29 [文化科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30
参考文献
6
共引文献
304
同被引文献
2
引证文献
1
二级引证文献
4
参考文献
6
1
展江.
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与传媒[J]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21(2):123-128.
被引量:123
2
孙兆扬.
近代报人群体在建构公共领域中的角色探析[J]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0,30(4):80-82.
被引量:1
3
许纪霖.
近代中国的公共领域:形态、功能与自我理解——以上海为例[J]
.史林,2003(2):77-89.
被引量:189
4
http://baike.baidu.com/view/73918.html.
5
[德]哈贝马斯著,曹卫东等译.《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北京:学林出版社,1999年,P2.
6
叶再春.
论《新青年》的公共领域图景[J]
.江西社会科学,2006,26(1):87-91.
被引量:2
二级参考文献
30
1
J.哈贝马斯.
关于公共领域问题的答问[J]
.社会学研究,1999(3):37-38.
被引量:220
2
熊月之.
略论晚清上海新型文化人的产生与汇聚[J]
.近代史研究,1997(4):254-269.
被引量:29
3
姜义华.
我国近代型知识分子群体简论[J]
.近代史研究,1987(1):107-121.
被引量:19
4
尤尔根.哈贝马斯,刘慧儒.
《时代》周报:兽性与人性—— 一场法律与道德边界上的战争[J]
.读书,1999,0(9):43-50.
被引量:30
5
刘增合.
媒介形态与晚清公共领域研究的拓展[J]
.近代史研究,2000(2):237-265.
被引量:52
6
陈平原.
思想史视野中的文学──《新青年》研究(上)[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2(3):1-31.
被引量:48
7
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J].新青年,.
8
鲁迅.狂人日记[A]..鲁迅全集(第1卷)[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
9
陈独秀.答佩剑青年和答《新青年》爱读者[A]..独秀文存[C].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
10
陈独秀.今日中国之政治问题[A]..独秀文存[C].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
共引文献
304
1
吴雅文.
结构、再现与交互:新媒体对社区公共领域的重构[J]
.新闻知识,2020(6):15-20.
2
付晓光,蒋钦文.
网络公共议题参与:趋向、失范与规避[J]
.中国新闻传播研究,2020(3).
被引量:4
3
孙程程.
教育戏剧发展中的特征及功能研究[J]
.江西社会科学,2023,43(2):100-107.
被引量:4
4
叶俊,王苑奇.
重构公与私的界线:近代上海小报对另类公共领域的建构及其特征——以“驱逐棚户”报道为例[J]
.国际新闻界,2023,45(9):163-176.
被引量:2
5
全会,蒋生元.
媒体公共外交视域下《高端访谈》节目研究[J]
.国际传播,2023(2):22-31.
6
刘鲁宁,刘勉,刘仁辉,万勇.
基层政务新媒体在社会治理中的价值及其影响机制[J]
.信息技术与管理应用,2022(1):72-87.
被引量:4
7
杨海平.
试论政论性报刊的繁荣与中国近代公共领域的形成[J]
.新闻界,2007(6):102-103.
8
杨庆伟.
网络在公共领域“去封建化”潜力分析[J]
.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08,10(2):11-14.
被引量:1
9
王琳.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电视文化的不同视角[J]
.社科纵横,2006,21(5):125-126.
10
严园园.
关于公共领域的一点思考[J]
.东南传播,2007(9):30-31.
同被引文献
2
1
王连花.
《新青年》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J]
.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10):49-56.
被引量:12
2
徐目.
从《新青年》看中国人革命思想的转变[J]
.党史文苑(下半月学术版),2011(10):16-17.
被引量:1
引证文献
1
1
闫艳红,段治文.
《新青年》对马克思主义传播及其启示[J]
.中国出版,2012(24):58-59.
被引量:4
二级引证文献
4
1
柳卫民.
《新青年》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播及其中国化实践[J]
.兰台世界(上旬),2015(2):91-92.
2
张付,张寒.
关于马克思主义传播研究的文献综述[J]
.齐鲁学刊,2015(5):93-98.
被引量:1
3
朱天玉.
《新青年》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J]
.新闻爱好者,2018(10):56-59.
被引量:4
4
张家冀,唐棣宣,赵金英.
20年来国内学界关于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研究述评[J]
.宁夏党校学报,2019,21(4):73-80.
1
叶璐璐.
论汶川大地震报道迅速公开的重要性[J]
.群文天地,2011(12):231-231.
2
杨璐,景盛泉.
早期人民广播的仪式化传播刍议[J]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4(2):147-150.
被引量:2
3
李宗达.
发挥广播独特的组织动员作用[J]
.中国广播,2008(4):17-18.
4
业界聚焦[J]
.新疆新闻出版,2006,0(1):6-7.
5
对话“意见领袖”[J]
.上海人大月刊,2011(8):47-47.
6
李双建.
地市报应用真情搞好新农村报道[J]
.中国地市报人,2006(5):37-38.
7
对话“意见领袖”[J]
.教师博览(上旬刊),2011(10):22-23.
8
翁家若,徐玉红.
自媒体时代的全民传播现状与舆论困境[J]
.天涯,2011(4):179-191.
被引量:6
9
程彦.
关于制订规划的几个问题[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81,2(1):23-23.
10
韩畅.
电视技术引发的独特社会文化现象及其治理[J]
.中国国情国力,2015(8):45-47.
新闻世界
2011年 第8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