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中日战争可以避免吗?——兼论“从九一八到七七”的连续性问题
被引量:
4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中日共同历史研究报告书》2010年1月公开发表一年来,作为近现代史组的中方委员之一,笔者在关注学界评论的同时,也不断反思历时三年的第一期共同历史研究的过程,继续思考本人承担部分所涉及的重要学术问题。
作者
臧运祜
机构地区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出处
《抗日战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5-13,共9页
Studies of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ese Aggression
关键词
中日战争
性问题
历史研究
2010年
近现代史
学术问题
报告书
分类号
K265 [历史地理—中国史]
作者简介
作者臧运祜,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235
参考文献
7
共引文献
49
同被引文献
95
引证文献
4
二级引证文献
10
参考文献
7
1
臧运祜.
蒋介石与中日三原则谈判[J]
.民国档案,2010(4):86-96.
被引量:3
2
王桧林.
论“十五年中日战争”与“八年抗战”[J]
.抗日战争研究,2009(1):20-25.
被引量:8
3
臧运祜.
七七事变以前的日本对华政策及其演变[J]
.抗日战争研究,2007(2):1-29.
被引量:17
4
张振鹍.
抗日战争:八年还是十四年?[J]
.抗日战争研究,2006(1):184-191.
被引量:15
5
臧运祜.
现代中日关系史研究上永远的缺憾——关于日本投降前后烧毁文书的情况及其他[J]
.近代史研究,2005(5):149-168.
被引量:10
6
臧运祜.
关于一份七七事变前夕日军阴谋侵占华北的机密文书的考论[J]
.抗日战争研究,2002(3):27-48.
被引量:10
7
臧运祜.
九一八事变时期日本的对华新政策[J]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2(2):59-66.
被引量:2
二级参考文献
235
1
朱寒冬.
民族屈辱与抗争的历史回望——评《中日“二十一条”交涉史料全编(1915—1923)》[J]
.党史纵览,2003(5):46-47.
被引量:1
2
熊沛彪.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的对华外交及战略意图——兼论南京国民政府的对策[J]
.历史研究,1998(4):70-87.
被引量:4
3
杨天石.
黄郛与塘沽协定善后交涉[J]
.历史研究,1993(3):73-87.
被引量:20
4
张振鹍.
日本侵华史研究:一个粗略的回顾[J]
.抗日战争研究,1999(3):1-23.
被引量:8
5
曲家源.
再论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的计划性——兼答安井三吉教授[J]
.抗日战争研究,1999(4):177-202.
被引量:7
6
房建昌.
从日本驻澳门总领事馆档案看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寇在澳门的活动[J]
.广东社会科学,1999(3):55-58.
被引量:3
7
张振.
“二十一条”不是条约──评《中国近代不平等条约选编与介绍》[J]
.近代史研究,1999(3):5-12.
被引量:9
8
张振鹍.
从九一八、一二八到七七、八一三[J]
.抗日战争研究,1992(1):26-43.
被引量:4
9
张雅丽.
从“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日本侵华政策的演变[J]
.世界历史,1988(5):93-105.
被引量:3
10
李镇铭.
日本外务省档案(1868—1945)——一部有价值的历史文献[J]
.中国图书馆学报,1987,15(3):56-59.
被引量:2
共引文献
49
1
董为民.
“蝗灾”:日军进攻南京期间的“就地征缴”——以日军士兵的记述为核心[J]
.军事历史研究,2021,35(6):64-77.
被引量:1
2
董为民.
伪装的“安民”:日据南京初期的难民登记[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3):145-159.
3
叶磊.
波多野乾一与近代日本的中共研究[J]
.中共创建史研究,2019,0(1):149-156.
4
翁有为.
2002年中国现代史若干问题研究的回顾与思考[J]
.韶关学院学报,2003,24(10):52-59.
被引量:1
5
臧运祜.
七七事变以前的日本对华政策及其演变[J]
.抗日战争研究,2007(2):1-29.
被引量:17
6
齐春风.
国民革命时期的反帝问题再探讨——国民党中央与济案后反日运动关系辨[J]
.历史研究,2007(5):134-155.
被引量:20
7
曾景忠.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蒋介石有未下定抗战决心[J]
.民国档案,2008(1):82-87.
被引量:8
8
臧运祜.
西安事变与日本的对华政策[J]
.近代史研究,2008(2):26-37.
被引量:7
9
李庆刚.
近年来中共党史若干重大事件研究的新进展[J]
.教学与研究,2008(5):86-93.
被引量:2
10
李庆刚.
近年来中共党史若干重大事件研究的新进展[J]
.高校社科动态,2008(3):14-21.
同被引文献
95
1
王桧林.
论“十五年中日战争”与“八年抗战”[J]
.抗日战争研究,2009(1):20-25.
被引量:8
2
蔡德金,李惠贤.
关于汪伪政权问题学术讨论会综述[J]
.历史研究,1986(5):185-190.
被引量:2
3
蔡德金.
关于抗战时期汪精卫与汪伪政权的几个问题之我见[J]
.抗日战争研究,1999(1):4-12.
被引量:4
4
蒋永敬.
汪精卫的“恐共”与“投日”[J]
.抗日战争研究,1999(1):43-47.
被引量:5
5
刘兵.
抗日战争时期的汪精卫与汪伪政权研究学术座谈会综述[J]
.抗日战争研究,1998(4):200-206.
被引量:2
6
王建朗.
试评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的英美对日妥协倾向——关于“远东慕尼黑”的考察之二[J]
.抗日战争研究,1998(1):76-96.
被引量:11
7
王维礼,高二音.
论抗日战争的开端[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3):46-54.
被引量:11
8
肖书椿.
试析汪精卫沦为汉奸的个性因素[J]
.民国档案,1998(3):69-73.
被引量:2
9
王维礼.
关于中国抗日战争开端问题的研究——兼论九一八事变的历史地位[J]
.中共党史研究,1991(5):23-31.
被引量:6
10
刘庭华.
中国抗日战争史研究的几个问题[J]
.史学月刊,1987(3):58-62.
被引量:5
引证文献
4
1
李志毓.
汪精卫对日求和的政治环境及其思想脉络[J]
.安徽史学,2015(3):89-99.
被引量:5
2
曹子洋.
“八年抗战”与“十四年抗战”概念运用之思考[J]
.红广角,2017(5):47-52.
被引量:1
3
张武军.
十四年抗战史观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阐述框架新议[J]
.文艺争鸣,2020(7):41-50.
被引量:2
4
刘晓欣.
中日历史认识的学术对话——基于中日历史共同研究对谈文章的理解[J]
.抗战史料研究,2013(1):1-7.
被引量:2
二级引证文献
10
1
张子秋.
全面抗战开始前后胡适“太平洋均势”学说的形成及演变[J]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研究,2022(2):172-193.
2
李志毓.
在历史光谱下:汪精卫研究若干问题评述[J]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16,53(2):110-118.
被引量:2
3
徐志民.
日本对七七事变的认识及中日论争[J]
.军事历史研究,2017,31(3):52-62.
被引量:4
4
鲁卫东.
公义与私情:国民党党政要员对汪精卫出逃前后的观察与反应——以日记为中心的探讨[J]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8,40(7):18-30.
被引量:1
5
高凡夫.
黄炎培与中国抗战损失调查提案[J]
.日本侵华史研究,2017(4):64-72.
6
宋喜坤.
十四年东北抗战文学研究综论[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1):102-104.
7
张燚明.
组建国防最高委员会秘书厅——蒋介石对汪精卫叛逃的制度因应[J]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36(4):62-75.
被引量:1
8
王书菲.
鞍山地区党史研究与教学启示[J]
.中国冶金教育,2022(4):26-29.
9
刘潇雨.
“阿Q”再发现:战时语境与民族主义的传播(1931-1936)[J]
.鲁迅研究月刊,2023(3):49-57.
10
徐志民.
日本的历史认识问题与中日关系[J]
.日本学刊,2024(2):120-144.
1
章永乐.
从“大清”到“中国”——辛亥革命中的国家主权连续性问题[J]
.上海国资,2011(11):101-103.
被引量:1
2
斋藤一晴,高莹莹.
日本国内对日中共同历史研究的认知——为了历史学的回应[J]
.抗日战争研究,2011(3):20-22.
被引量:2
3
步平.
中日共同历史研究中的理论与方法问题[J]
.抗日战争研究,2011(1):5-12.
被引量:2
4
《中西古代历史、史学与理论比较研究》[J]
.史学理论研究,2015(2):156-156.
5
中国共同历史研究为南京大屠杀定性[J]
.中国新闻周刊,2010(1):14-14.
6
钟准.
东亚与欧洲:处理历史问题的比较与启示[J]
.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7(3):45-46.
7
栗月静.
政治、学术与民众感情——专访中日共同历史研究中方首席委员步平教授[J]
.世界博览,2010(4):76-78.
8
汤重南.
正视历史 面向未来——开展中日共同历史研究的启示与思考[J]
.日本侵华史研究,2010(4):1-5.
9
芳井研一,宋芳芳.
日中共同历史研究有关九一八事变爆发的研究成果[J]
.抗日战争研究,2011(4):13-17.
被引量:3
10
施义慧.
历史的边缘人——福柯及其后现代史学[J]
.江苏石油化工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2):37-39.
抗日战争研究
2011年 第2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