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斗殴行为及其特征 被引量:3

The Behavior of Fighting and Its Characteristic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斗殴行为历来是刑罚打击的重点。斗殴行为的本质属性是暴力性,其侵犯的刑法法益包括社会公共秩序和他人的健康权,但不包括生命权。对向性是斗殴行为的外在特征,表现为互相攻击的殴打行为,但不应扩展到主观内容方面。非法性是斗殴行为的主观特征,即明知自己的行为会侵害公共秩序和他人的健康权,但为了和对方争夺非法利益而放任这一结果的发生,这是刑事责任的根据。 The affray is always the stress of penal law. The force is its essential quality, which indicatcs the affray must violate the body of others and public order, not including other life. The subtending is its external feature that the both parties strike each other. The illegality is its subjective character that he lets the harmful result alone in order to get the illegal interest though he knows it will happen, as is the grounds of criminal responsibility.
作者 苏雄华
机构地区 长治学院政法系
出处 《重庆社会科学》 2009年第10期70-73,共4页 Chongqing Social Sciences
基金 长治学院科研课题"聚众斗殴罪的聚合性与对向性分析"(批准号:20071003)
关键词 斗殴 暴力性 对向性 非法性 affray, force, subtending, illegality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5

二级参考文献19

  • 1[日]大谷实.《刑法各论》[M].成文堂,2001年版.第156页.
  • 2[日]前田雅英.刑法各论讲义[M].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1999.392.
  • 3[日]西田典之.刑法各论[M].东京:弘文堂,1999..
  • 4[日]平野龙一.刑法概说[M].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1977..
  • 5张明楷.法益初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172.
  • 6王作富 陈兴良杨敦先 等主编.受贿罪若干要件之研讨[A].杨敦先,等主编.廉政建设与刑法功能[C].北京:法律出版社,1991..
  • 7陈兴良陈泽宪 主编.没有事前约定的事后受财行为之定性研究[A].陈泽宪,主编.刑事法前沿(第一卷)[C].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
  • 8[法]卡斯东 斯特法尼 罗结珍 译.法国刑法总论精义[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
  • 9[意]杜里奥.帕多瓦尼 陈忠林 译.意大利刑法学原理[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 10[日]西原春夫 主编.日本刑事法的形成与特色[M].中国.法律出版社、日本国.成文堂联合出版,1997..

共引文献128

同被引文献36

引证文献3

二级引证文献3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