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对日常性群体生活方式与群居经验的营构,应成为相声艺术产业的起点和基础。传统相声经营包含着深刻的伦理认同,伦理认同虽限制了产业规模却实现了产业发展与艺术升华的互相助长。"舞台"时代的相声艺术,以意识形态的强行植入取代伦理认同,失去了营构群居生活方式与体验的认同基础,导致产业形态的虚无,演出"票"成为政治公信符号而非产业流通凭证。电视晚会相声是"舞台"相声的变体。电视晚会相声("舞台"相声)的衰落产生两种产业新动向:一是相声"重返剧场",新"剧场"相声以"象征性叛逆"营构群居空间,虽活跃了剧场但不免衰落。二是新媒体相声,新媒体解放了人们实现认同创造的热情,为相声艺术日常生活经验的持存提供了空间;反之,相声艺术通过将自身星散于新媒体经济框架之中,实现了对当代强大媒介经济的搭乘。新媒体相声在其产业形态上实现了"日常生活再生产"。
出处
《民族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74-83,共10页
National Arts
基金
2007年度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影视、动漫等研发与人才培训基地项目子课题《传统曲艺演出空间的现状调查、媒介研究及其创意策划》(项目号:HW0838-24)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作者:耿波,博士,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中国传媒大学审美文化研究所副所长。邮编:10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