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荀子·赋篇》体制新探——兼及其赋学史意义 被引量:8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荀子·赋篇》包括荀卿不同时期的两篇文章:五首"隐"与"佹诗"一首。所谓《赋篇》的体制,实际上是就五首"隐"而言。从隐语的结构看,它主要包括设辞(设问)与射覆(对答)两部分,这两部分不会是同一个人所作,所以,作为荀卿谏说齐宣王时所上的五隐,其设问部分为荀卿所自作,而其对答部分则是射覆者之作。由此可以明了《赋篇》的赋学史意义。第一,就"述客主以首引"而言,从荀子的《赋篇》到汉大赋,客主问答的形式经历了由实录到假托的过程,这正体现了赋体文学的演进轨迹。第二,从《赋篇》到汉大赋,"极声貌以穷文"的赋体语言特征也经历了由实用性向文学性发展的过程,因而也显示了文学文体的形成与流变。第三,汉大赋讽谏的精神与《赋篇》劝谏的性质也是一脉相承的。
作者 马世年
出处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3-31,共9页
作者简介 马世年,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副教授。发表过论文《韩非二次使秦考》等。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28

  • 1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新著》(增订本)(复旦大学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
  • 2姜书阁.《<荀子·赋篇>平议》,《先秦辞赋原论》,齐鲁书社1983年版.
  • 3赵逵夫.《荀子·赋篇》包括荀卿不同时期两篇作品考[J].贵州社会科学,1988(4):32-36. 被引量:10
  • 4赵逵夫.《<荀子·赋篇>包括荀卿不同时期两篇作品考》,后收入《屈原与他的时代》,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
  • 5毕庶春.荀况《赋篇》刍论[J].文学遗产,1999(3):13-19. 被引量:4
  • 6曹明纲.《赋学通论》[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 7朱光潜.《诗论·诗与谐隐》(《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二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
  • 8马积高.《赋史》,姜书阁.《先秦辞赋原论》.
  • 9杨惊.《荀子序》,见王先谦.《荀子集解》,第51页.
  • 10姜书阁.《先秦辞赋原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二级参考文献30

  • 1方孝岳.关于“屈原”“天问”[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55,1(1):116-128. 被引量:8
  • 2刘斯翰.赋的溯源[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1):100-105. 被引量:11
  • 3刘熙载.艺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 4邬国义 撰.国语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 5陆侃如 牟世金.文心雕龙译注[M].济南:齐鲁书社,1981..
  • 6赵善诒.说苑疏证[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
  • 7赵善诒.新序疏证[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 8史游.急就篇[M]..丛书集成初编[Z].北京:中华书局,1985..
  • 9胡伊青加.人:游戏者-对文化中游戏因素的研究[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
  • 10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Z].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

共引文献163

同被引文献52

引证文献8

二级引证文献14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