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死刑案件证明标准的困局与破解
被引量:
10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在死刑案件中确立独立的高于普通刑事案件的证明标准不具有合理性,也是不可行的。在证明标准相关领域内,当前可主要采取以下替代措施实现提高死刑案件证明标准欲达到的目的:提高并确立独立的量刑情节证明标准;增加合议庭人数,定罪时仍适用简单多数原则,适用死刑时适用全体一致原则;建立消极的法定证据制度;改变法官对死刑的心态。
作者
秦宗文
机构地区
南京大学法学院
西南政法大学
出处
《中国刑事法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75-81,共7页
Chinese Criminal Science
关键词
死刑
死刑案件
证明标准
分类号
D925.2 [政治法律—诉讼法学]
D915.13 [政治法律—诉讼法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4
参考文献
18
共引文献
93
同被引文献
104
引证文献
10
二级引证文献
85
参考文献
18
1
黄芳.
论死刑适用的国际标准与国内法的协调[J]
.法学评论,2003,21(6):67-76.
被引量:36
2
何家弘.
刑事证据的采纳标准和采信标准[J]
.人民检察,2001(10):9-12.
被引量:35
3
王余标.“对‘疑罪从无’原则的再反思--以刑事实证为视角”,载《2007年江苏省刑事诉讼法学年会论文集》,第453-454页.
4
欧阳晶.“死刑二审:严把证据关确保办铁案”,载《检察日报》2008年9月22日.
5
[美]罗纳德.J.艾伦等著.《证据法--文本、问题与案例》,张保生等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817页.
6
[德]克劳思.《刑事诉讼法》[M].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577页.
7
[德]汉斯·普维庭著.《现代证明责任问题》.吴越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108页.
8
姜世明.“证明度之研究[J].政大法学评论,.
9
[美]斯科特.普劳斯等著.《决策与判断》,施俊琦,王星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年版,第192-194页.
10
[美]Jerome A.Cohen,[中]赵秉志主编.《中美死刑制度现状与改革比较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17页.
二级参考文献
14
1
尹春丽.
美国死刑制度评介[J]
.环球法律评论,1997,19(3):64-71.
被引量:5
2
Year End Report 2004, Death Penalty Information Center.
3
乐欣.《中美刑法发展:轻缓与严苛间寻求平衡》,《检察日报》2004年5月28日.
4
Year End Report 2001 ,Death Penalty Information Center.
5
Chicago Tribune, May 15, 2002.
6
《死刑公平吗?》[J].美国驻华大使馆主办,交流,2001,.
7
Year End Report 2004, Death Penalty Information Center.
8
该数字来源于美国司法统计局的报告(Capital Puniahment2000).
9
Texas Fair Defense Act 2001, SB7.
10
[英]罗吉尔·胡德.《死刑的全球考察》,刘仁文,周振杰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32页.
共引文献
93
1
熊晓彪.
证明标准多维解构与体系重塑[J]
.中国刑事法杂志,2023(4):157-176.
被引量:5
2
王佳.
论证据的伦理性与构建和谐社会[J]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88-90.
3
林辛建.
死刑案件诉讼程序的完善[J]
.职大学报,2006(2):91-93.
被引量:1
4
王利平.
简析品格证据[J]
.法制与社会,2007(3):491-492.
被引量:6
5
宋冰心.
浅述死刑证明标准的规范化[J]
.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6):90-93.
6
尹伟民.
证据能力规则之理性分析与现实选择——以民事诉讼为视角[J]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3(3):117-121.
被引量:2
7
卞建林,张璐.
“排除合理怀疑”之理解与适用[J]
.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5,23(1):93-101.
被引量:44
8
张绍谦.
论我国“死刑正当程序”的十大缺陷[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3(1):19-25.
被引量:7
9
贺小荣.
论民事举证责任双重含义的理论基础及其应用价值[J]
.法律适用(国家法官学院学报),2002(9):14-16.
被引量:3
10
范旭东,邹松文.
离婚损害赔偿的司法适用[J]
.人民司法,2002(4):37-43.
被引量:8
同被引文献
104
1
陈兴良.
轻罪治理的理论思考[J]
.中国刑事法杂志,2023(3):3-18.
被引量:147
2
胡常龙.
走出刑事证明标准的几个理论误区——兼论刑事证明标准的设立基准[J]
.法学论坛,2009,24(5):100-106.
被引量:8
3
张兴贵.
论内隐认知[J]
.心理学探新,2000,20(2):40-44.
被引量:21
4
任运通.
浅析死刑案件的证明标准[J]
.山东法官培训学院学报,2008,24(2):72-77.
被引量:3
5
汪明亮.
死刑量刑法理学模式与社会学模式[J]
.北大法律评论,2005,6(1):411-435.
被引量:5
6
李昌盛.
反思排除合理怀疑标准[J]
.南京大学法律评论,2013(1):181-199.
被引量:16
7
周洪波.
刑事证明标准问题之争中的四大误区[J]
.清华法学,2008,2(5):119-139.
被引量:22
8
龙宗智.
我国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J]
.法学研究,1996,18(6):119-127.
被引量:78
9
李学宽,汪海燕,张小玲.
论刑事证明标准及其层次性[J]
.中国法学,2001(5):125-136.
被引量:81
10
何家弘.
司法证明标准与乌托邦——答刘金友兼与张卫平、王敏远商榷[J]
.法学研究,2004,26(6):94-105.
被引量:45
引证文献
10
1
熊晓彪.
证明标准多维解构与体系重塑[J]
.中国刑事法杂志,2023(4):157-176.
被引量:5
2
孟军.
量刑制度改革背景下的死刑案件量刑程序:转型、模式及基础[J]
.京师法律评论,2019,0(1):209-225.
3
李蓉.
从法定证据证明标准之兴衰看我国新刑事诉讼法的证明标准[J]
.南京大学法律评论,2013(2):269-283.
被引量:4
4
葛琳.
论合议制对实现定罪证明标准的辅助功能[J]
.河南社会科学,2011,19(6):76-79.
5
陈兴良.
忻元龙绑架案:死刑案件的证据认定——高检指导性案例的个案研究[J]
.法学评论,2014,32(5):98-106.
被引量:8
6
唐双玲.
论我国量刑程序的构建[J]
.法制与经济,2015,24(1):28-30.
被引量:1
7
侯赵翔,朱忠良.
死刑案件证明标准探析[J]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2(5):10-14.
8
孟军.
量刑制度改革背景下的死刑案件量刑程序:转型、模式及基础[J]
.山东社会科学,2019,0(7):153-159.
被引量:2
9
秦宗文.
认罪案件证明标准层次化研究——基于证明标准结构理论的分析[J]
.当代法学,2019,33(4):94-106.
被引量:37
10
孙远.
刑事证明标准层次性理论之适用问题研究——以《刑事诉讼法》第55条第2款之解释为视角[J]
.法学家,2019(5):59-73.
被引量:30
二级引证文献
85
1
吴进娥.
被告人刑事速裁缺席审判选择权的构建与运行机制研究[J]
.政治与法律,2020(8):149-161.
被引量:4
2
熊晓彪.
证明标准多维解构与体系重塑[J]
.中国刑事法杂志,2023(4):157-176.
被引量:5
3
向燕.
综合型证明模式:性侵未成年人案件的证明逻辑[J]
.中国刑事法杂志,2021(5):71-91.
被引量:20
4
秦宗文.
证据标准的双维分析:基准与动力[J]
.中国刑事法杂志,2021(3):87-103.
被引量:25
5
赵常成.
明案速审与疑案确证——论认罪认罚的两种模式[J]
.刑事法评论,2022(1):598-620.
被引量:1
6
戴鹏,聂立泽.
认罪认罚案件的证明标准研究[J]
.社会科学家,2022(7):133-140.
被引量:1
7
马勤.
微观比较视野下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多维反思[J]
.法制与社会发展,2023,29(3):151-169.
被引量:7
8
谢澍.
从“认识论”到“认知论”——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之科学化走向[J]
.法制与社会发展,2021(1):146-168.
被引量:24
9
孟军.
量刑制度改革背景下的死刑案件量刑程序:转型、模式及基础[J]
.京师法律评论,2019,0(1):209-225.
10
王国兴.
论智慧化背景下司法控权的合理限度——以刑事证据规格为核心的考察[J]
.西南法律评论,2021(1):53-68.
1
段宏艳.
对我国死刑案件证明标准的反思[J]
.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07,24(2):24-25.
2
付奇艺.
死刑案件证明标准的思考[J]
.山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21(2):49-53.
3
陈光中.
改革完善刑事证据制度的重大成就[J]
.中国检察官,2010(13):67-67.
4
陈兴良.
忻元龙绑架案:死刑案件的证据认定——高检指导性案例的个案研究[J]
.法学评论,2014,32(5):98-106.
被引量:8
5
任志中,汪敏.
构建严格的死刑案件证明标准 基于人权的司法保障之实现[J]
.法律适用,2007(5):13-17.
被引量:7
6
杨宇冠.
论死刑案件证明标准之完善——新《刑事诉讼法》实施问题思考[J]
.清华法学,2012,6(3):67-79.
被引量:12
7
杨少飞.
死刑案件证明标准问题研究[J]
.学理论,2011(20):67-68.
被引量:1
8
聂露.
人民主权理论述评[J]
.开放时代,2002(6):99-112.
被引量:12
9
陈虎.
提高死刑案件证明标准--一个似是而非的命题[J]
.中外法学,2010,22(3):455-466.
被引量:16
10
朱琳.
关于死刑案件证明标准的思考[J]
.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22(4):31-33.
中国刑事法杂志
2009年 第2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