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两宋的《论语》诠释与儒学重建
被引量:
13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两宋时期文化界兴起的复兴原始儒学、重建儒家有体有用的圣人之道,导致《论语》诠释的学术热潮兴起。宋儒的《论语》学在经典诠释、本体建构、下学工夫三个方面均作出了创造性的贡献,从而建构了一种理学型的《论语》学,使《论语》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
作者
朱汉民
张国骥
机构地区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
出处
《中国哲学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87-94,共8页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
关键词
理学
《论语》学
圣人之道
经典诠释
分类号
B244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21
共引文献
2
同被引文献
192
引证文献
13
二级引证文献
15
参考文献
21
1
郭庆藩.《庄子集释》卷一上,《逍遥游第一》,第28页,中华书局,2004年.
2
朱熹.《论语集注》卷三,《公治长第五》,《儒藏》精华编,第28页.
3
朱熹.《论语集注》卷一,《学而第一》,《儒藏》精华编,第1页.
4
皇侃.《论语义疏》卷一,《学而第一》,《儒藏》精华编,第2页.
5
朱熹.《论语集注》卷九,《阳货第十七》,《儒藏》精华编,第110-111页.
6
朱熹.《论语集注》卷二,《里仁第四》,《儒藏》精华编,第22-23页.
7
朱熹.《论语集注》卷一,《为政第二》,《儒藏》精华编,第7页.
8
杨儒宾.《<中庸>、<大学>变成经典的历程:从性命之书的观点立论》,见李明辉编.《中国经典诠释传统》(二).《儒学篇》第154页,台湾喜玛拉雅研究发展基金会2002年.
9
朱熹.《论语集注》卷十,《子张第十九》,《儒藏》精华编,第122-123页.
10
《河南程氏遗书》卷二上,《二程集》上,第15页,中华书局,1981年.
共引文献
2
1
朱汉民.
玄学、理学对《论语》学的拓展[J]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3(3):25-29.
被引量:3
2
吴亚楠.
张栻“太极”即“性”说辨析[J]
.中国哲学史,2016(2):89-96.
被引量:2
同被引文献
192
1
于建星.
仁爱、功利与权利:弱势群体保护理由的评述[J]
.学术论坛,2008,31(3):89-93.
被引量:1
2
彭启福.
朱熹的知识论诠释学和陆九渊的实践论诠释学[J]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6(3):278-283.
被引量:11
3
李光福.
论老子的仁爱观[J]
.广东社会科学,1999(2):94-98.
被引量:4
4
吴光.
仁本礼用──儒家人学的核心观念[J]
.文史哲,1999(3):81-83.
被引量:10
5
臧乐源.
弘扬仁爱思想 促进社会发展[J]
.文史哲,1999(2):66-71.
被引量:7
6
周淑萍.
论孟子仁学的内涵和实质[J]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26(3):60-65.
被引量:4
7
张奇伟.
论孟子的仁学[J]
.管子学刊,1994(1):29-33.
被引量:9
8
马德富.
苏轼《论语说》钩沉[J]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4):59-68.
被引量:4
9
张岱年.
汉代独尊儒术的得失[J]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3(2):1-4.
被引量:4
10
姚瀛艇.
论邢昞在儒家思想演变过程中的地位[J]
.河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24(1):15-20.
被引量:2
引证文献
13
1
陈治国.
2008:诠释学与中国[J]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124-131.
被引量:1
2
戴金波.
胡安国《春秋传》的礼学观[J]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4(5):10-15.
3
梁洋.
朱熹的《论语》观[J]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2,12(3):97-99.
4
乔芳.
当代北宋《论语》诠释研究概论[J]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0(3):73-77.
5
艾乐.
《论语》的沿革[J]
.科教文汇,2015(22):139-140.
6
杨清虎.
“仁爱”思想研究三十年略述[J]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8(1):68-72.
被引量:1
7
郝泽华.
历代《论语》注释梳理与研究[J]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7(8):124-126.
8
唐明贵.
《论语》诠释与朱子理学体系的建立[J]
.社会科学家,2017,32(9):38-43.
被引量:1
9
肖永明,郭园兰.
朱熹对《论语》“克己”的诠释:以理学体系建构为视角[J]
.中国哲学史,2018(2):45-51.
被引量:4
10
朱晓鹏.
论马一浮对六艺论儒学经典体系的重建[J]
.浙江社会科学,2021(3):112-119.
被引量:6
二级引证文献
15
1
亓光.
当代诠释学的发展与中国借鉴述评[J]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2(5):19-24.
被引量:1
2
刘星,张少恩.
旧学与新知的承接——读唐明贵《宋代〈论语〉诠释研究》[J]
.国际儒学论丛,2018,0(2):255-262.
3
张亚芳.
儒家仁学与高校师德的培育[J]
.传播与版权,2020(6):190-192.
4
朱晓鹏.
论马一浮对六艺论儒学的重建[J]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3(5):9-25.
被引量:6
5
潘大为.
“克己”与“克性”:中西对话、语言多样性与哲学翻译[J]
.哲学研究,2021(10):55-65.
被引量:3
6
穆婧,李鸿涛,衣标美,黄璐琦.
中医药古籍整理研究的思考与探索[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21,27(24):204-209.
被引量:6
7
倪福东.
论马一浮的诗学思想[J]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22,35(2):62-68.
8
刘泉.
“克己”与张载工夫论的建构[J]
.唐都学刊,2022,38(5):84-89.
9
潘大为.
“克己”与“克性”:中西对话、语言多样性与哲学翻译[J]
.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哲学),2022(3):21-29.
10
赵长明,王曰美.
《孔子家语》中的“学”思想探析[J]
.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2023,35(3):77-85.
1
张君梅.
试论张载的本体建构[J]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1996,17(4):13-17.
2
田成义.
本体·认知·人生——老子与庄子哲学比较[J]
.北方论丛,2008(4):120-123.
被引量:2
3
罗毓平.
《深察名号》本体建构的逻辑进路[J]
.船山学刊,2011(2):70-73.
4
林敬平.
王船山的知行观与知行转化——以培育大学生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视角[J]
.江南论坛,2015(12):27-29.
被引量:1
5
闫巧生.
和同论的历史演变[J]
.党史博采(下),2015(1):46-47.
6
张立恩.
牟宗三“良知坎陷”说理论展开新论[J]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5(1):1-8.
7
卢秉利.
实践美学的哲学语境分析[J]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4(3):15-20.
被引量:1
8
李承贵.
王夫之与儒家道德的转型[J]
.地方文化研究,2013,1(4):36-42.
9
程志华,王政燃.
后现代性与道体——论后现代性的本体建构[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35(10):74-79.
被引量:1
10
余卫国.
张载哲学的本体结构及其向度[J]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2(4):11-17.
被引量:1
中国哲学史
2008年 第4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