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刑法中的人格问题初探——兼评人格刑法学 被引量:16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人格刑法学克服了刑事古典学派和刑事实证学派过于强调行为或行为人的缺陷,调和了二者之间的矛盾,将行为和行为人有机地结合起来。它立足于对人格的研究,主张考察犯罪时,将行为人的行为置于首位,同时对行为背后的人格予以关注。将行为责任和人格形成责任结合为人格责任,以此作为刑罚适用的依据。人格的综合性和整合性决定其在定罪量刑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把人格作为出罪的依据并不是否定人身危险性作为出罪依据,而是扩大出罪的影响因素,把人身危险性中所没有而人格中所包含的因素考虑进去。在量刑中,以社会危害性为主要依据,人格可以作为次要依据对犯罪人从重、从轻、减轻处罚起作用。
出处 《中国刑事法杂志》 CSSCI 2007年第3期29-37,共9页 Chinese Criminal Science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2

二级参考文献19

  • 1[2]转引自:洪福增.刑事责任之理论[M].台北:三民书局,1988.37.
  • 2[14]转引自:李海东.日本刑事法学者[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5.224.
  • 3[18]陈兴良.人格调查制度的法理思考[N].法制日报,2003-6-3(8).
  • 4[22][日]菊田幸一.犯罪学[M].北京:群众出版社,1989.178.
  • 5[24]李玫瑾.为犯罪心理画像[N].南方周末,2004-5-13(法治版).
  •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459页.
  • 7陈兴良.《刑法疏议》[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93页.
  • 8黄希庭.人格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599.
  • 9曲新久.《刑法的精神与立场》[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05页,第214页,第210页.
  • 10张明楷.《犯罪论原理》[M].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77页.

共引文献166

同被引文献128

引证文献16

二级引证文献162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