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再议完善辨证方法体系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57

Re-discussion on the key points in improvement of differentiation methodology of TC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传统中医辨证方法很多,各有特色,但不易推广。完善辨证方法体系的研究,目的是综合各种辨证方法的特点,丰富及规范证治内容。在此项研究中,要注意几个重要的理念:动态时空、内实外虚、多维界面是证候具有的特征;以象为素,以素为候,以候为证是证候研究的依据;提取证候要素,厘定证候靶位,进行应证组合是完善辨证方法体系的步骤;据证言病,病证结合,方证对应是临床证候研究的主要原则;系统对照,回顾验证,互补互动是深化证候研究的重要措施。面对证候这样高度非线性的研究对象,我们预期达到广义相对论的整合效应。 There are many methods in the traditional differentiation of symptoms and signs of TCM. They have their own specialties, hut to spread is not without difficulties. The aim of improving the research method system of differentiation of symptoms and signs is enriching the content of syndrome therapy and making it standard on the basis of summarizing the characteristic of each differentiation method. In this research, the following key ideas should h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dynamic time and space, interior-excess and exterior-deficiency and multi-dimensional interface a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yndrome; Taking phenomenon as factor, factor as phenotype, phenotype as syndrome are the basis for the research of syndrome; Extracting the pivotal syndrome factors, identifying the syndrome target and combining the corresponding syndrome are the procedure for improving method system of differentiation of symptoms and signs; Diagnosing disease based on the existed syndrome, integrating disease and syndrome, corresponding prescription and syndrome are the major principles for clinical research on syndrome; Systematic control, reviewing the authentication, mutual complementation and practice are the main measures for further exploration of syndrome. Facing the high nonlinear research subject of syndrome, we have expected to get a integrative effect of the relativism theory with bread sense.
机构地区 中国中医科学院
出处 《天津中医药》 CAS 2007年第1期1-4,共4页 Tianjin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资助项目(2003CB517101)。
关键词 辨证方法 体系 证候 证候要素 method of differentiation of symptoms and signs system syndrome important element of syndrome
作者简介 王永炎(1938-),男,中医内科学神经内科学专家,1962年9月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医疗系,毕业后留校在附属东直门医院,历任内科助教、住院医师、讲师、主治医师、内科副主任、医务处主任、常务副院长、副教授、教授,主任医师;1983年12月任北京中医学院院长、学位委员会主席、脑病研究室主任,曾任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副校长、校长、博士生导师,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8年12月调任中国中医研究院院长,现任中国中医科学院名誉院长,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专家顾问组成员,全国科技名词委五届常委,中国科协第六届、第七届常委,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常务委员会委员、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2004年获五一劳动奖章,2005年获全国先进工作者;从事中医内科医疗、教学、科学研究近50年,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医药防治中风病与脑病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先后主持了包括世界卫生组织(WHO)国际合作项目,国家973、863和国家“七五”至“十五”攻关课题20余项;通过对缺血性中风系统临床观察,总结了证候演变、辨证治疗、调摄护理的规律;针对中风病急性期痰热证、痰热腑实证而设计、研究的化痰通腑汤与清开灵注射液静脉滴注疗法,提高了显效率,减轻了病残程度;1990年以来受聘为中医内科学术带头人,深入系统进行了中风、痴呆临床和基础研究,在病因调查、证候规律、治疗方案、疗效评价及新药研制各方面都有创新性工作,提高了我国中医脑病防治水平,被评为教育部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在中医药标准化研究方面,主持了《中医药基本名词术语规范化研究》、《中医病案书写规范》和《中医内科常见病证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等标准化建设工作,组织起草制定了标准化文件,对推动中医药学术进步有一定作用,还主持制定了中风病辨证景表与中医诊疗标准,已被推广试行;1983年主持的《中医病案书写规范》又于1992年总结经验再次修订实施,1999年作为首席科学家,主持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方剂关键科学问题的基础研究》的中医药基础研究,提出了以方剂组分配伍研制现代复方中药的新模式,搭建了3种公共技术平台,项目验收时发表论文512篇,科学引文索引(S01)收录96篇,研制了10余种现代中成药,在中药现代化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在国内外产生了较为重大的学术影响;自1986年以来,获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5项,获何粱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香港求是基金会“中医药现代化杰出科技成就奖”,先后作为第一主编出版《临床中医内科学》、《今日中医临床丛书》等12部学术专著,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已培养医学博士48名,出站博士后15名,在站博士后8名,其中1名博士于2003年度荣获全国百篇优秀论文奖励。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4

二级参考文献16

  • 1张仲景.伤寒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
  • 2主编.中医证候规范[A].邓铁涛.邓铁涛医学文集[C].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743,1746.
  • 3冷方南主编.中医证候辨治轨范[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
  • 4欧阳铸.中医症证病三联诊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
  • 5国家技术监督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7..
  • 6欧阳钅奇.中医症证病三联诊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
  • 7[3]国家技术监督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7:1.
  • 8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的临床验证报告[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1):57-59.
  • 9国家技术监督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7..
  • 10中风病证候学与临床诊断研究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的临床检验报告[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1):57-59.

共引文献835

同被引文献566

引证文献57

二级引证文献617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