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着手理论的消解与可罚行为起点的重构 被引量:18

Deconstruct the Theory of Starting Point of a Crime and Reconstruct the Starting Point of a Punishable A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把一个固定的着手“点”预定为可罚行为起点,违反了刑法作为经验科学的规律,这是形而上学的自然科学主义思维,在今天应当被清算;而中国的着手理论更非可罚行为起点;因此,再建可罚行为起点理论是刑法学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可罚行为起点应当从罪过的明确性、主体推动犯罪进行的不停顿性、行为的危险性和形式上的非法性等四个方面进行综合的具体判断。 To presuppose a fixed starting po rule that criminal law is a pragmatic science and int of a crime as the starting point of a punishable act violates the should thus be repudiated as a metaphysical natural science idea. In China, since the theory of starting point of a crime varies greatly from the starting point of a punishable act, to reconstruct the theory of the starting point of a punishable act is of primary importance in the science of criminal law. The starting point of a punishable act should be determined in light of the certainty of culpability, continuity of the perpetrator' s act, endangerment of the crime and illegitimacy of form.
作者 高艳东
机构地区 北京大学法学院
出处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14-123,共10页 Modern Law Science
基金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2005038033)--<刑事可罚根据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关键词 着手 可罚行为起点 犯罪构成 starting point of a crime starting point of a punishable act constitution of a crime
作者简介 高艳东(1977-),男,山东烟台人,北京大学法学院博士后研究人员,法学博士。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20

  • 1帕多瓦尼.意大利刑法学原理[M].陈忠林,译.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15.
  • 2陈忠林.外国刑法学讲义(未刊稿,已经作者审阅)[Z].第十一章第三节.第八章第一节.
  • 3陈忠林.从外在形式到内在价值的追求──论罪刑法定原则蕴含的价值冲突及我国刑法应有的立法选择[J].现代法学,1997,19(1):30-40. 被引量:48
  • 4哈耶克.法律、立法与自由(一)[M].邓正来,等译.北京:中国大百全书出版社,2000:36-37.
  • 5斯特法尼.法国刑法总论精义[M].罗结珍,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84.
  • 6边沁 时殷弘译.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M].北京:商务出版社,2000..
  • 7勒鲁.论平等[M].王允道,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59.
  • 8李海东.社会危害性与危险性:中、德、日刑法学的一个比较[C]//刑事法评论(四).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62.
  • 9史密斯,霍根.英国刑法[M].李贵方,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349.
  • 10高铭暄.刑法学原理(一)[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529.

二级参考文献16

  • 1王国栋.犯罪预备阶段存在犯罪未遂[J].法学,1992(2):26-27. 被引量:1
  • 2马克昌.犯罪通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36-44.
  • 3[日]野村稔 全理其 何力译.刑法总论[M].法律出版社,2001年.第95页.
  • 4[日]大塚仁 冯军译.犯罪论的基本问题[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156.
  • 5[日]小野清一郎.犯罪构成要件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1.128.
  • 6李海东.社会危害性与危险性:中、德、日刑法学的一个比较[A].陈兴良.刑事法评论(第4卷)[C].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 7高铭暄.刑法学原理(一)[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529.
  • 8张宝华.浅谈犯罪预备概念的立法完善[J].江西法学,1992,(6):42-42.
  • 9李元簇.预备犯之研究[A]..刑法总则论文选集[C].台北:三南图书出版公司,1984.535.
  • 10[法]戴尔玛斯·马蒂 卢建平.刑事政策的主要体系[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242.

共引文献262

同被引文献172

引证文献18

二级引证文献203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